<p class="ql-block">在上海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侧,有一座规模宏大、造型精美的大楼,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b>上海邮政总局大楼</b>(以下简称“邮政大楼”),现设有<b>上海邮政博物馆</b>,是中国第一家省级邮政行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上海邮政大楼建成于1924年,是继1915年天津车站邮政大楼和1922年北京天安门广场邮政大楼之后的全国第三座,却是中国近代邮政史上最重要的一座邮政大楼。前两座大楼早已不复存在,而上海邮政大楼是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早期自建邮政大楼。</p> <p class="ql-block">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大清政府惨败结束。1842年,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就此打开了外国列强进入中国的大门。</p><p class="ql-block">1845年11月,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建立了中国领土上的第一个外国人租界。1853年9月,英国以上海海关被小刀会义军摧毁为名,借口代收租金,获得了上海海关行政管理权。</p><p class="ql-block">1854年6月底,上海道台吴健彰与英法美三国领事在昆山举行会谈。会谈的结果是大清海关将雇佣外国人管理,且外国领事将对海关事务拥有极大的干涉权。海关税务司共有五票,其中上海道台拥有两票,英法美三国领事各一票,并由英国人任总税务司。名义上归大清总理衙门统辖的海关,就此完全由外国人控制。</p> <p class="ql-block">上海海关落入外国人手中后,总税务司不仅管辖海关各项事务,而且兼收各通商口岸的常关税、民船贸易税及盐税,为清政府购买军火,担保和偿付中国对外的赔款、借款等,甚至兼办全国邮政。</p> <p class="ql-block">在各个国家,邮政都是最重要的国家工具,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在海关兼办邮政之前,中国邮政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b>一是延续了三千五百多年的官办邮驿</b>,用于传递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公文,是维持政府统治的有效手段。<b>二是起于明朝商人设立的各地民信局</b>,这是民间邮政的重要组织。<b>三是清道光年间首先由英国设立的“客邮”</b>,专门服务于该国的侨民和外交人员的一般邮政业务。</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中外通信实行严格限制,凡官方文书一律以古老的邮驿传递,规定“天朝大臣均不得与外夷私通信函”;商民百姓则以各地民信局传递书信。</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中国没有邮政,通信不便为由,于1861年率先在上海设置邮局,即所谓的“客邮”。1863年英租界工部局成立“书信馆”,并发行邮票。</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美、法、日、俄、德等各国纷纷效仿,设立邮政部门,扩大“客邮”的在华范围,在中国的领土上行使只有主权国家才有的发行邮票权力,甚至以外商作为掩护,从事走私、鸦片等毒品贩卖活动,逃避海关检查监管,不但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也造成中国邮政体系的混乱。</p> <p class="ql-block">这种混乱局面不仅扰乱了政府的管理,也对各国的正常邮政活动带来不便。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b>赫德(Robert Hart)</b>在上海成立<b>“江海关拔驷达书信馆(Shanghai Customs Poslal Departments)”</b>,并由赫德委托德裔英国商人<b>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b>在上海、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五地海关代办邮政。</p> <p class="ql-block">但是,海关邮政并没能取代其他形式的邮政。其中邮驿由于属于国家编制,成为贪腐低效的官僚机构,因此受到各级官员的极力维护,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才正式裁撤。民信局也直到1935年才彻底结束存在。</p> <p class="ql-block">上海邮政则是在列强侵华史和改良主义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自十九世纪欧美列强在上海租界内开设的“客邮”,除了为外侨服务,还承揽中国对外邮政业务,更与民信局争夺华人通信生意,极大损害了中国邮政主权和利益。除此之外,海关拔驷达局、工部局书信馆等都是列强控制的邮政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国家邮政。</p> <p class="ql-block">针对“客邮”这一历史上的一种奇怪现象,一些清醒的洋务运动推动者主张应该建立国家邮政。如当时南洋大臣刘坤一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强调,应赶快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洋大臣张之洞上奏光绪皇帝,认为<b>“中外通商以来,英、法、美、德、日本五国先后在上海设立彼国邮政局,其余各口岸亦于领事署内兼设邮局,侵我大权,攘我大利,有背于万国通例”</b>,再次奏请开办国家邮政。</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b>大清邮政官局</b>,管辖权归清政府,但经营仍委托海关,办事机构设立在上海江海关内,命赫德兼总邮政司。</p> <p class="ql-block">1897年2月20日,上海江海关拔驷达局改组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后正式对外营业。同年11月大清邮政局有偿接管了工部局书信馆。大清邮政局除了办理原海关邮政的函件业务外,还先后增办了书籍、货样、明信片业务,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国家邮政的正式诞生。</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邮政一经诞生,就谋求走向世界。1897年8月2日,清政府派驻美大臣伍廷芳列席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五届万国邮联大会,并向大会报告中国邮政发展情况。</p> <p class="ql-block">1899年,<b>《大清邮政章程》</b>颁布,共26章166条,规定了邮政机构设置及各项业务的运作。这是中国有了国家邮政以后的第一部邮政法规,在近代中国邮政制度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b>将分属各部的路政(铁路)、船政(轮船)、电政(电话电报)、邮政以及交通银行合并,新设邮传部,下设邮政局专责管理邮政事务</b>。清宣统元年(1909年)2月,上海大清邮局成立,仍委托海关经营,赫德身兼总税务司和总邮政司两职。</p> <p class="ql-block">但直到五年后的宣统三年(1911年)5月30日,时任邮传部尚书的<b>盛宣怀</b>才全部接管全国邮政事务,成立<b>邮政总局</b>,从此国家邮政脱离英国人控制的海关,改变了丧权辱国的现象。邮政总局设立了总局、分局、支局等邮政机构6201处,邮差、轮船、火车等各种邮路38.1万里,形成了沟通全国的邮政网络。</p> <p class="ql-block">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江海关已不能满足邮政办公的需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邮政总局租用英国怡和洋行建造在北京路9号的一幢楼房新厦后,才从江海关后院迁出。</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民国二年(2013年)上海邮政局改为<b>“上海邮务管理局”(1931年改为“上海邮政管理局”)</b>。</p> <p class="ql-block">但各国的客邮局在此期间一直存在,直到1922年中国政府在参加解决一战遗留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上提出“撤销在华客邮”案并或通过,客邮才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进出口门户。</p> <p class="ql-block">1917年,北洋政府为适应上海邮政业务发展,同时逐步消除外国人对中国邮权的控制,决定建造一幢大楼取代租用的北京路新厦。在新总局大楼的选址上,北洋政府以运输便利为理由,希望将大楼建造在华界范围内的上海北火车站附近,而上海邮务管理局的两任英籍邮务长<b>里奇(W.W.Richie)</b>和<b>史密斯(F.L.Smith)</b>对此却持反对意见。</p><p class="ql-block">直到1920年,英国人<b>希乐思(C.h.Shields)</b>接任上海邮务管理局的邮务长,并兼任建造大楼总负责人之职,他力主将大楼建造在公共租界范围内,一是公共租界内地价比较便宜,二是所选新址距离黄浦江边租用码头和北火车站都比较近,邮件的水陆运输十分便利,是理想的邮政枢纽,最终大楼选址确定在刚改建不久的四川路桥北堍。</p> <p class="ql-block">邮政大楼的设计者是经过竞标成功的英商思九生洋行的建筑师思九生和史滨生(R.S.Stewardson & H.M.Spence),施工建造由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建造,总造价320余万银元。下图为邮务长与建筑师往来的书信。</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该地块的9.727亩土地,在拆除旧屋集美里后,12月开始兴建邮政总局大楼。</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大楼竣工,英文名为<b>“Shang-hai District Head Post Office”</b>。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迁入大楼正式办公并对外营业。</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邮政总局大楼整体风格为十九世纪上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总面积为25294平方米。建筑外形呈斜着的“U”字型(也称马蹄形),由主楼和钟楼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主楼为古罗马建筑风格,高20余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大楼正门朝东南,正门的东南两侧均为细粒水刷石粉的主立面,并有19根贯通三层的科林斯立柱不对称地分布环绕(南面11根立柱,东面6根,东北转角处2根),显得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大楼正门在东南转角处,是整幢建筑的标志和构图中心。正门上方建有钟楼和塔楼,高51.16米(不包括8.2米的旗杆),显得典雅别致。钟楼高13米,为十七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左右两面为弧体,正面镶嵌着直径为3米的罗马数字的大钟。塔楼高17米,建在钟楼上面,是巴洛克式的四角双圆柱型,并有巴洛克风格穹顶。</p> <p class="ql-block">整幢建筑气势雄伟,格调高雅,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完美柔和,成为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学的代表作,曾被列入当时上海十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钟楼底部的基座上,分别置有两座火炬台。塔楼两侧各有一组人物雕塑,南面一组中间为希腊神话中通信之神赫尔墨斯(罗马神话中名为墨丘利),手执双蛇缠绕与信鸽之仗,左右为爱神厄洛斯和阿佛洛狄忒,执笔和书信,象征邮政是上帝的信使,为人间沟通情愫。</p> <p class="ql-block">北面一组为男女三人各持早期的火车头、轮船和电信电缆模型,象征中国电信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p><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两处群雕原作已毁,所幸被毁之前,由一位美术学校的学生用石膏偷翻了模子,后在1999年邮政大楼翻修过程中,根据这对石膏模子,重新铸造成和原件一样的复制品,也就是今天依旧设立在塔楼两侧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大楼内共有187间房间。当时的布局为:地下层用于报刊杂志的处理分发;一楼是国内包裹和大件包裹的分拣和封发;中庭为邮件装卸场地,停放着运输车辆;二楼是营业大厅,除了对外邮政业务及邮票销售外,还用于信函和国际邮件的处理;三楼为办公室;四楼为外籍员工及高级职员宿舍。</p> <p class="ql-block">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物流业的发展,现在信函、包裹、报刊杂志分发等传统的邮政业务呈萎缩。但是当年这里确实24小时灯火通明,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楼,被豪华考究的装潢所震撼。入口门厅墙面为大理石,地板用马赛克铺成。旋转楼梯大理石踏步镶嵌金刚砂,楼梯栏杆均为黄铜制成。环绕着制作精美吊灯的是被称为“奶油蛋糕”的粉红粉绿色石膏板吊顶。</p> <p class="ql-block">至今仍在使用的二楼1200平方米营业大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据说可以容纳6支篮球队同时比赛,当时号称<b>“远东第一大厅”</b>。地面铺回形花纹马赛克,“十”字形走道两边长长的营业柜台呈“V”字形排列,面积宽大。</p> <p class="ql-block">柜台均为白色与墨绿色面饰的大理石,柜台边的公众接洽处置有麦穗形装饰的精致铜质栏杆,显得豪华大气。</p> <p class="ql-block">二楼至一楼中庭还装有升降传送带、木板链轨传送机、螺旋形邮件滑筒、货运升降电梯等,这在当时都是先进的邮件处理系统。</p> <p class="ql-block">鉴于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完好的保护,上海邮政大楼获得一系列的荣誉:1989年9月25日,列入<b>上海市首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单</b>; 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b>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b>;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首批<b>全国科教基地</b>。</p> <p class="ql-block">2005年,邮政大厦辟出一楼部分中庭天井和二楼天潼路一侧的办公用房共2800多平方米改建为<b>上海邮政博物馆(Shanghai Postal Museum)</b>,这是中国第一座邮政博物馆,由原国家主席江泽民2004年10月20日题写了馆名。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一楼中庭展区面积为1347平方米,原为天井,用于汽车邮运场地。底楼中庭陈列着几件仿真邮件运输工具:1909年,大清上海邮政总局租用的运输邮件,并标有“大清邮政沪局”字样的马车复制品;1917年上海邮务管理局购置的两辆用于运输邮件的法国克莱蒙特·贝亚特汽车模型;1946年上海邮政总局在沪宁铁路上设立的火车行动邮局,亦称流动邮局;而悬在顶部的,则是1929年交通部上海至重庆航空线沪宁段开航后,用于带运上海、南京邮件的飞机模型(2023年博物馆重新开放后,我再次进去参观,飞机已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1909年,大清上海邮政总局租用的运输邮件,并标有“大清邮政沪局”字样的马车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1917年上海邮务管理局购置的两辆用于运输邮件的法国克莱蒙特·贝亚特汽车。</p> <p class="ql-block">1946年上海邮政总局在沪宁铁路上设立的火车行动邮局,亦称流动邮局。</p> <p class="ql-block">在中庭展区,还原了当年“大清邮政局”的部分场景:有着柯林斯立柱的门头,上部有着铁质栅栏的柜台,放着算盘等办公用品的办公桌及货架,当年邮务长致工部局设置牌匾的申请,当年的明信片等。</p> <p class="ql-block">陈列主展厅入口设在二楼营业大厅内,面积1500余平方米,分为前厅(朱学范生平介绍),以及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展区展示邮政行业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主展厅的前厅为解放前上海邮政行业工运领袖、解放后第一任邮电部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b>朱学范</b>的生平介绍。朱学范为金山枫泾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法学院、美国哈佛大学,1927年任全国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1932年任上海总工会主席。淞沪抗战中,他组织邮工童子军投送十九路军机密信函,组织邮工救护队运送伤员。他还受国民政府委派,出席1936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2届国际劳工大会,和1937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23届国际劳工大会,在世界劳工组织中有很高威望。抗战胜利后他当选为世界工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主展厅以实物、模型和图片完整展示了从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到人民邮政,各时期邮政事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具象地展示出中国邮政行业的发展变化。其中不少展品展示了一些旧日上海的生活、工作图景,带着深刻的时代印记,给人以沧海桑田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在我印象中,上海邮电有“三宝”:自行车车技队、乒乓球队、管乐队。记得我小时候好几次去邮电俱乐部看表演,那时邮电车技队的自行车表演堪称可以比肩上海杂技队。说起邮递员的车技,当时确实是一流的。</p><p class="ql-block">1911年邮政总局以每辆60块大洋向英国进口了100辆兰铃牌自行车。这是上海最早的邮政自行车,而当时上海还是黄包车时代。所以当时骑着兰铃自行车可不是一般的神气,自然骑手想必也必须是千里挑一的(无法想象当时的邮差穿着大清服装,拖着长辫子,骑着时髦的自行车耍酷是什么样的场景)。当年的兰铃邮政自行车已经无处寻觅,只留下照片及文件等史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1911年邮政总局购买100辆邮政自行车的局谕。</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邮差骑自行车出班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19年邮务管理局开始使用摩托车。</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小时候,家里有辆自行车也是很有面子的,而骑着凤凰牌自行车飞驰于大街小巷,不用下车只要把车把完成九十度就能停驻车辆,再把信函塞进信箱的邮递员则是当时受人羡慕的。</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解放前进入邮政系统工作还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展陈的邮政局入试考卷看,题目涉及时政、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科学常识等,其难度堪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p> <p class="ql-block">入试者面试时需提交显示自己形象的照片,形象不佳者概不录用。通过考试和面试后还要填写保证书,由保证人为被保证人在服务邮政期间致使财产受损或信誉影响而承担赔偿责任。</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原了326室原邮务长办公室场景。原邮务长法国人<b>乍配林(A.M.Chapelain)</b>手持望远镜正在望着窗外。由于当时邮政大楼周边没有高楼阻挡,可以直接看到黄浦江边。而北京东路外滩是邮务局的专用邮件码头,邮务长在办公室内用望远镜可以看到邮船靠码头装卸邮件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内陈列的西洋式会议桌椅,但桌沿和椅背上雕刻的图案却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龙、狮、蝙蝠、蝴蝶、荷叶等,精美之极,堪称中西文化融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和邮政速递业务的崛起,原来马路上随处可见的邮筒功能日益萎缩,逐步沦为一种景观标志。邮政大楼保留的各时期邮政信箱、邮筒、专门接收紧急邮件投递的“白帽子”邮筒等,如今成为了见证历史的珍贵物件。</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陈列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赠送的邮筒,展示了中国邮政与各国邮政的友好交流。</p> <p class="ql-block">1949年全国解放后,邮政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通过博物馆的资料、图片、实物、模型,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的邮政网点规模、设备、营业服务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3年投产的浦东邮件处理中心,占地157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实现了装卸搬运机械化、邮件分拣自动化、数据传输信息化,是展示现代化邮政的一个窗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5年完成并使用的包裹自动分拣设备。</p> <p class="ql-block">1985年11月中国在南极长城站设立了地球最南端的中国邮局,并由上海邮政管理局派出了局长达半年之久(因“雪龙号”在南极停留时间为半年,“雪龙号”离开南极,邮局撤销,局长也回国)。以后干脆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上设置<b>“雪龙号邮政支局”</b>,隶属于<b>上海浦东新区邮政局</b>,<b>邮政编码为200138</b>。</p> <p class="ql-block">1999年7月“雪龙号邮政支局”又驶向北极,这样“中国邮政”的网络终于覆盖到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我认为,设置南北极邮政网络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因为除了南北极邮封、邮戳的收藏价值外,在南北极工作的只有科考队员,而他们的通讯工具已经不是靠邮件了。</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签名纪念封和邮戳实物,是邮政史上的珍品。1999年,第二十二届万国邮联大会在上海举办,接待了来自182个国家、地区及13个国际组织的1232名代表。其中<b>由各代表签字的纪念封和邮戳被认定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b>。</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国邮联国际局局长赠送的<b>“五女传信与和平女神”纪念铜塑</b>。</p> <p class="ql-block">邮政的历史离不开邮票。一般来说,中国近代邮政的开端自1878年发行的我国第一套邮票<b>“大龙邮票”</b>开始(这比1896年国家邮政的创立早了18年)。这套邮票有3枚,分别为壹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叁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伍分银(橘黄色,寄挂号件邮资)。因当时的邮政由海关管辖,并由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负责印制,所以这套邮票又称“海关大龙邮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珍藏的世界上第一套邮票“黑便士”,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的真品,通过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真品的原样。</p> <p class="ql-block">馆内还展出了自清代以来的各种国内邮票,包括民国邮票、解放区邮票,以及各时期的邮戳,以及世界各国邮票。</p> <p class="ql-block">特别让人大开眼界的是馆内展出的世界各国的异形邮票和特殊邮票。如三角形、梯形、圆形、礁石形、动物形、地图形等各种奇形怪状的邮票,带有咖啡香味的邮票,天鹅绒邮票,盲文邮票,唱片邮票(可以在留声机上放出音乐),水晶邮票,纯银箔邮票、三维立体邮票等。</p><p class="ql-block">令我好奇的是,这些邮票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国家(甚至有些国家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所发行,我认为这些没有产业、没有资源的小国家通过发行可以收藏的邮票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确实值得点赞。</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身任中华邮政总局驻西安第三段军邮总视察的林卓午,积极响应中共提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国民党管辖地区通邮的建议,改变国共两区通邮的瘫痪状态,把亲自或托人购买的药品、电讯器材、进步书刊等国民党禁运物品加放在寄往边区的军邮件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9日,周恩来应林卓午之邀到其办事处,给全体职工作时事讲话,周恩来还即兴题写<b>“传邮万里,国脉所系”</b>字幅赠林卓午。</p><p class="ql-block">1981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为林卓午题词41周年,国家邮电部印制<b>“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b>,发行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在很多谍战片里,地下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交换、传递收集的情报,令人印象深刻。其实,传递情报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利用邮政大楼内的租用信箱。当时中共地下党租用了<b>1741号信箱</b>来传递秘密,博物馆内展示了这个信箱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报童的形象,以及聂耳创作家喻户晓的《卖报歌》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邮政大楼不但是上海乃至全国邮政变迁的见证者,也在上海解放时有着浓浓的一笔。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三野攻城部队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竭尽全力的保护。前委要求在攻打邮政总局大楼时“只能开枪,不准开炮”,这就是著名的“瓷器店里抓耗子”。由于邮政大楼地理位置特殊,国民党军约200人的一个通信营进驻了大楼,并在大楼上架构火力,全面覆盖周围的桥面、路面,试图以坚固的大楼作最后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当时国民党任命的上海邮政管理局的代理局长王裕光,已被中共地下党组织争取。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同工会理事长王震百以双方的名义成立了<b>护局委员会</b>,大量安排地下党员担任主要岗位工作,对外的正式名称是消防队。在完成对文物资料保护及安排好护局队生活等基本工作的同时,王裕光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敦劝国民党官兵缴械投降,不断向据守邮政大楼的国民党官兵介绍时政局势,宣传解放军的投降收编政策。最终的投降时间设定在了5月26日下午4点,此时国民党姓邓的营长还在犹豫不决。王裕光不顾个人安危,冲进营长办公室,痛斥利害关系,大声疾呼请他立刻向解放军发投降信号。5月27日晚上9点,一件白衬衫由竹竿挑着从顶部窗口伸出,国民党士兵投降后排着队走出了上海邮政大楼,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在战上海的战斗中,上海邮政大楼除了东墙上有个弹孔外,大楼322室窗玻璃上留下了一个枪眼。该322室现作为会议室不对外开放,留有枪眼的玻璃至今未换,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在护局委员会的保护下,整个战斗中,邮政总局未曾丢失一件邮件,没有损坏一件设备,也没有遗失一份档案。</p> <p class="ql-block">5月28日,上海邮政总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军管会正副主任陈毅、粟裕任命<b>陈艺先</b>为接管军代表。邮政总局后更名为<b>上海市邮政管理局</b>,陈艺先为首任局长。</p> <p class="ql-block">现在,上海邮政总局大楼通过整旧如旧,尽显其原貌,同时又在原布局中布置邮政博物馆,将大楼的建筑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文物价值融入一体。并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向社会公众予以展示,让百姓都能走进这一建筑宫殿,共同欣赏、品味,了解邮政大楼的历史、中国邮政历史以及上海近现代发展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令我遗憾的是,原来可以乘坐电梯直达五楼的屋顶花园,能近距离欣赏到钟塔及两旁的雕塑,还可以通过观景平台欣赏苏州河及黄浦江的景色。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屋顶花园在疫情前就已经停止开放了,至今未恢复。</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上海见证了中国百年发展的历史,那么上海邮政大楼则见证了中国百年邮政发展史。如今修缮后的邮政总局大楼和邮政博物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成为苏州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1924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堪称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建筑物,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貌依然具有光彩。</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注明出处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邮政博物馆讲解、相关图片及实物介绍,参考有关书籍及资料,少量引用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