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为什么读书的文案涌起在各个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就像这个季节盛开的各色花儿一样,让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读书日,首先了解读书人. 读书人在百度中解释为: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口头称呼,代表着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类人。启蒙的读书人,应该洗的发白的中山装别在左侧口袋里的那只英雄钢笔,儿时懵懂单纯的世界里就是知识和文化,别着钢笔的人就是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成长的岁月里,视野也随之成长,假装别在口袋里的钢笔,只是证明你钢笔多或者是修钢笔的之外,已经不能与知识和文化划等号了。在外界信息获取只能依赖半导体收音机和报纸的年代里,思想也如困在那个小匣子里,破不了万卷书,行不了千里路,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只能局限在以后可以读书看报不作睁眼瞎的答案里。</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是幸运的,能在艰苦的年代里将读书继续。“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读书的积累,思想的囊袋也慢慢充盈起来,会在你不经意之间给你一个惊喜的回报,犹如登攀之中突然抬头,无限风光映入眼帘,攀登的劳累瞬间无影无踪,迈开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日子里,很少有人再问起为何读书的问题,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食物一样,虽然已经记不清吃过什么了,但是它们中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血肉。曾经引用过的回答一直以来是我最满意的答案,也让我在趋利,趋名,趋静的活着的三重追求中无限接近第三重而永不懈怠。</p><p class="ql-block"> 对于读书人的理解,深知我的理解是浅显的,对读书人的界定应随着时代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借着读书日读书人的话题,孔乙己长衫的梗,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背后演绎了一个时代多少的无可奈何,也许读书人不再是特定时代上等人的特权了,工农商学兵的时代很好,如今的三百六十行也很好,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读书人都应该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辈人,读书人不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思想僵化的代表,但也不是没有底线没有风骨的阿谀之徒。杜甫推己及人仁者襟怀,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传唱;陆游力图民族光复家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句流传至今。古代的读书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难道不应是现代读书人最稀缺的精神之钙吗?</p><p class="ql-block"> 读书,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今天所有读书日文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苦读半生穿上的长衫,该脱下的时候就得脱下,毕竟跨过每一个门槛,总是那么的不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