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麦冷蒸,我们老家叫“冷冷”,在中原,叫“青麦”,再往北,也叫“碾转”。算起来,我已经有近六十年没吃这特有的美食了。这次回家乡,弟弟特意送来给我尝鲜。不尝不要紧,一尝就一下子勾起我许多回忆,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啊!</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会儿我还很小,赶在小满前,母亲会带着我们做“麦冷蒸”。先从田里找到灌浆饱满但还没黄的麦穗,割下来,拿回家,用手搓,用棍棒碾,把麦芒外壳脱掉,放在风头里用簸萁扬尽麦糠碎料,留下非常漂亮的、青嫩的、滚圆的麦粒,再到锅里炒,炒好后摊开晾一会儿,就上磨了。通常是一个人拐磨,一个人往磨眼里放麦粒,随着石磨有节奏地转动,一条条麦冷冷就带着扑鼻的清香,不停地滚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小弟懂得我的心思。他打听到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满银屯小琴家庭农场正在加工麦冷蒸,天不亮就开车到我的驻地,拉上我们直奔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不太好找,好在他们已打了前战,车行一个多小时,顺利赶到。一大早,主人小琴和几位帮手就已经忙碌起来了。由于天气好,小满一过,地里的麦子成熟得特别快,她们首先要下地找合适的青麦,通常都有十几个人,还有七八个人在家里加工。加工程序和我的记忆差不多,不同的是许多环节都由机器代替,脱粒有脱粒机,不再需要手搓,石磨也通上电,不需要人一下一下拐了。只是细节还要人工处理,炒青麦还用大铁锅,人工一下一下炒。大家称呼的“吴奶奶”今年61岁,一人一天要炒30多锅。</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偏僻的小作坊名气大得很,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许多人不吃早饭一大早就等候在门口,主人笑着说,今天下雨,要不人还多呢。我问:你们为什么不上直播?小琴又是一笑,算是回答。我们跑前跑后,里里外外,定格一个个难得的瞬间。人少时,小琴忙里偷闲打开手机给我看,好家伙,她的一个短视频一上去点击量就过十多万。她说,等我们规模扩大了,也可能上直播呢,但现在不需要,老客户都照顾不过来,供不应求啊。</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一位位买了麦冷蒸笑呵呵离开的男女老少,心里也美滋滋的,我不仅闻到了直入心脾的麦冷蒸的清香,似乎也领略到了父老乡亲新生活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小满,足矣!</p> <p class="ql-block">到地里寻找还没成熟的青麦,剪下来。</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麦粒饱满但又青嫩的最好。</p> <p class="ql-block">脱壳去麦芒的手工活,现在全由机器代替。</p> <p class="ql-block">脱壳去麦芒要再一再二再三。</p> <p class="ql-block">一丝不苟,用簸萁扬去麸皮麦糠</p> <p class="ql-block">把清除掉糠皮碎料的麦粒摊开晾晒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放到大铁锅里,手工不停地翻炒。</p> <p class="ql-block">真是熟能生巧,61岁的吴奶奶一天要炒30多锅。</p> <p class="ql-block">炒青麦火候掌握很重要,不足不行,过了更不行。</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青麦就可以上磨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磨有电动,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了。</p> <p class="ql-block">要控制青麦均匀下去,多了不可,少了不好。</p> <p class="ql-block">一条条麦冷蒸就这样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早就等候在这里的老顾客自然捷足先登。</p> <p class="ql-block">刚出来的清香的麦冷蒸蘸点果酱,香甜可口,绝了!</p> <p class="ql-block">我还是用心记下了这个给我满满回忆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