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实 一位取火燃薪者的故事

熊啊雄

<p class="ql-block">[引子:这是将一个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向小朋友讲述的关于他外祖公100年前的励志往事,今日发布并与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启程赴法</p><p class="ql-block"> 1920年12月15日上午,来自四川省金堂县的两位年轻学子——时年20岁的陈 朴(后更名陈君实)与26岁的彭鸿章(又名彭汉章、杨景善)站在排水量五千吨的法国邮轮“智利”号的甲板上,手扶拦杆,兴奋地眺望着即将启程的远方目的地——法兰西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五天前,上海《申报》以“第十七届赴法学生放洋有期”为题(注:据法华教育会资料记载应为第二十批)报道:“法国邮船公司之智利号Chili,定于十五号清晨,由日本环申,停泊南满洲之黄浦码头,当日即须放洋。此次搭乘赴法之旅客,除新任驻法公使陈箓氏外,尚有华法教育会所送学生一百四十名。”(注:应为144人)。</p><p class="ql-block"> 该报云,这批留学生“到法之后,分习丝纱厂、纺织染织、造船溶铁、造纸电气各工艺”,并附九十二人及女生二人的《赴法学生名单》,陈朴、彭鸿章二人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  此次与四川留学生一起前往法国的还有北京政府派驻法国公使陈箓,以及同船一齐出行的湖南籍学生何长工等4人。 </p> <p class="ql-block">  四川学子们因节省经费而憋屈地乘坐于无窗可望,人货混装的四等舱。据同船随行孙福熙《赴法途中漫画》记载:“智利”号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堤、波耳塞耶、苏伊士运河,于1921年1月20日16时,结束37天的海上行程而抵达法国马赛港后,于当晚分赴法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二、赴法启端</p><p class="ql-block"> 早在1902年,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籍河北省高阳县时年21岁的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远赴法国留学。</p><p class="ql-block"> 李石曾先入蒙达顿农校学习,毕业后又进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学习生物学。</p><p class="ql-block">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从河北引入高阳籍人员赴法以机器新法制作豆腐,其豆制品曾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展销推广,因而在当地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p> <p class="ql-block">  在法国巴黎豆腐公司工作的高阳籍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出了“勤于工作,俭于求学”的口号。受此影响和启发,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 </p><p class="ql-block"> 1913年初,首批由“俭学会”资助的30名学生赴法工读,李石曾安排他们进入巴黎南郊的蒙达学院学习。随着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唤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赴欧洲学习民主与科学的热潮,于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蓬勃兴起。 </p><p class="ql-block"> 1917年夏,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河北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教授法语、国文并进行工艺实操培训。</p><p class="ql-block">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1912年6月,吴玉章等川籍人士曾在成都济川中学发起成立“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后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经历“二次革命”的政治风浪中失败而停止活动。</p><p class="ql-block"> 1915年6月,留学法国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在法国成立华法教育会,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促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国内京、沪等地设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1919年至1920年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全国约有1600余名学生赴法求学,其中四川的赴法学子则高达511人,居全国之冠。</p><p class="ql-block"> 1918年至1920年在中国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知识青年追求新思潮,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输入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和革新精神,反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传播马列主义以及早期的建党建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三、赴法工读</p><p class="ql-block"> 1917年2月,吴玉章从法国返川后,广泛争取川中名流和官方支持。于1918年4月与朱芾煌、沈与白、黄复生、赵铁桥、刘天佐等在四川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四川分会,并在成都爵版街(俗称脚板街)“成都市志成政法专门学校”内(今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3号第十七中学初中部校址)正式开办学制为一年的四川留法生预备学校,陈毅元帅等人为第一届赴法留学生。成都第二届留法勤工俭学生班于1919年秋季招收、拟定1920年夏季毕业。</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在成都联合中学(石室中学)就读的陈 朴、彭鸿章闻讯后,立即报名考入成都留法预备学校,成为该校第二届学生。该届录取生员200余人,分三班上课。校长一职因张春涛逝世,改由四川高等法院院长唐宗尧兼任,冯一披任教务长。该校为了提高生员的法语水准,特聘已在成都平安桥天主堂担任神父一职的法国巴黎人邓孟达到校教授法语。 </p><p class="ql-block"> 陈 朴,1900年8月20日出生在四川省金堂县城厢镇(现青白江城厢镇)。彭鸿章,1894年出生于金堂县廖家场(现青白江清泉镇),后随父母迁到城厢镇。上过私塾和小学的二人尽管相差6岁,但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志趣相投而成为挚友。</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刻苦学习,陈朴(君实)与彭鸿章经考试一同被录取成为成都第二届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二人毕业于1920年秋季,然后筹措400元赴法资费,整装待发预备赴法留学。</p><p class="ql-block"> 1920年10月5日,四川省公署委派章士林(崇儒,华阳中学英文教员)担任护送员。陪同陈朴等40余位赴法成都同学,雇3只木船,由成都外东望江楼旁的码头登船,沿府河经乐山、重庆、宜昌、武汉沿长江东下向上海进发。其时,沿途时有军阀开战,兵匪横行。一行人历时月余,于11月底抵达上海。在上海候船的这20多天里,为节省开支,大部分学生均搬到徐家汇郊区分住在百姓家里借宿搭伙。只有少数几位家境富裕的同学,与护送人员一道住在上海市区四马路四川商人开的德义厚商店。</p><p class="ql-block"> 陈朴和同学们在上海候船20余天后,于12月15日与其他省的学生共144人,乘坐法国“智利”号邮轮出发,37天后抵达地中海的马赛港。随即由华法教育会分组,学习法语并工厂做工,开始了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活。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此届学生大多受到五四运动影响,普遍接受新文化、新思潮。他们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各项活动。其著名者有李大章(后曾任四川省长、中共贵州省委代书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成都军区第二政委等职)、穆青(曾任中共早期四川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程子健(曾任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长)、黄映湖等。</p><p class="ql-block"> 陈朴(君实)到达法国后被安排到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的施耐德钢铁厂做工,每日以自带面包充饥,用工厂的自来水解渴,在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开启了八年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活。</p> <p class="ql-block">  经过恶补法语及刻苦研学专业知识后,陈君实于1923年考入梭米尔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并在读书期间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编入梭米尔支部。</p><p class="ql-block"> 1923年,陈君实在留法期间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蔡畅、赵世炎、李富春、聂荣臻等人,多次聆听周恩来同志那极赋天才性的宣传和鼓动人心的演讲。暑假时和周恩来等人同住一个旅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设在巴黎意大利广场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内,因共青团支部也设在这里,陈君实于此时有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召开的有关会议。其间,也常以练就的一手好字帮助邓小平等人刻写油印腊纸,印刷出版物。</p><p class="ql-block"> 1925年毕业后,到巴黎汽车厂实习工作。1926年,陈君实又考入格勒诺尔大学继续学习水力发电专业,并在该校加入了法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格勒诺尔大学与陈朴(君实)一同就读的四川同学还有:王潞、梁彬文、吴寰(吴玉章先生之子)、李嘉秀、罗世襄、敬克明、刘充、黄代熔、周芗琴、张华、樊固、周邦彦等2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学成归来</p><p class="ql-block"> 1928年底,陈君实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后即准备回国。归国前,他曾到巴黎寻找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因故而未能取得联系,便只身赶赴马赛乘船回国。</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离开法国回国后,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奉献于国家。1929年至1931年陈君实等人筹资在四川金堂县赵镇开办了四川省金堂县第一个小型发电厂——慧明电灯公司,为这个川西平原的小县城第一次带来了时代的光芒。但不幸的是,后因燃油价格暴涨而至使初发光芒的电灯公司倒闭。 </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在创业的艰辛过程中虽经磨难,但因其学识功底扎实,善于实践操作,不久,陈君实又应邀到四川绵竹建设小型发电厂而再次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p><p class="ql-block"> 1931年至1935年期间,陈君实应邀赴重庆大学工学院担任教授,讲授电力工程学。因其电工学理论功底深厚且擅长于付诸实践,又于1935年底受聘于民国时期四川及西康地区军事行政的最高指挥机关——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属下的武器修理所及合川炮厂动力部门担任负责工作。</p><p class="ql-block"> 后,陈君实因其才华过人而被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兵工署下辖的昆明兵工厂和重庆50兵工厂,先后担任该厂技术员和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军政部兵工署重庆50兵工厂原系广东军阀陈济棠委托德国莱茵炮厂筹办的一个制炮厂,位于广州附近的清远县潖江口。因它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火炮制造厂,故引起国民政府兵工署的高度重视。 1936年,陈济棠被蒋介石战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于11月派员接收了该厂。</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爭爆发后,因战局不利,东南沿海地区渐为危地。广东清远炮厂自1937年7月27日首次遭日军飞机轰炸后,在后来的3个月里多次遭遇日机空袭被炸。 为了保存国防兵工生产实力,国民政府决定将该厂的机器设备和工具一件不留,紧急搬运西迁。于1938年春将第二兵工厂从广东迁往重庆长江之畔的郭家沱,故该厂又称“望江厂”。</p> <p class="ql-block"> 重庆50兵工厂在抗战期间为前线生产各型火炮4000余门和无计其数的各型炮弹,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陈君实于1950年被选派到重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学习期满后奉调西南兵工局从事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著书立说</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在少年时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为民众和社会营造广宇大厦。</p><p class="ql-block"> 赴法后,青年陈君实面对巴黎夜色中璀璨的万家灯火和电力的广泛使用,深感国内电力工业的空白与落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对建筑营造的恋眷而选择为社会和民间投送光明、温暖与便捷的电力工业作为毕生追求奉献的事业。并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在电力工程的研学上辛勤付出,努力耕耘。</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不顾生活拮据,潜心求学钻研不止。且逐步将其所研学的电力知识汇编整理,编著成手抄、手绘线装本的五卷《电力工程学》一部。全书约120余万字。其中卷二406页,手绘插图427幅。约计:24万余字。成为其在重庆大学讲授电力工程学的独有电力工程学授课讲义。</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何鲁,获陈君实教授编著的《电力工程学》书稿,为其学识渊博与功底扎实和一丝不苟的120余万字的用毛笔“蝇头小楷”著就的“手抄本”叹为观止,称赞陈君实教授:“以口传心授之法教授学子,奉献社会,造福于民。”并欣然为之作序:</p> <p class="ql-block">  其序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電工学序》</p><p class="ql-block"> 现代国家,莫不趋于电化,其成功者首推美俄,彼研究者欧人为先,而享用者先进国家为最。由是观之,后进国家,诚能善用人類既往发明,因而发扬光大之,亦未赏不可与先进者并驾争先也。</p><p class="ql-block"> 反观吾国,工业落后,即利用天然能亦未予以机械化,遑云电化哉。吾人验之近代科学进步,未敢自馁,此陈君实同学所以有电工学之作也。</p><p class="ql-block"> 陈君先毕业于法国梭米尔工业专门学校,继在格鲁泊高等电工学院专研电学,卓著成绩。回国后即从事于电力工程,先后在川西地区创办数处小型电厂,并曾任重庆大学工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君以经验教授时所得,既成此书。徵序于余。余专治数学,傍及文哲之一部,对于工程之类,未尝问津。获读此书,惟惊浩瀚。顾余素喜物理,于近代物理进步,尤三致意焉。现代科学发达,无往而不与电有关。陈君此书,属电工范围,其于工业化方面,尤为重要,则介绍之责,焉可以辞。窃以工程之书,多偏重实习教学,而忽略原理。陈君此书,对于原理能加详阐,由电流、电能、磁学、电磁学,以至直流电交流电之产生,及各类电机之制造,如是推及运用,使读者得其真趣,如善泅者负缓流之水而下也。此外电能之分配与输送,变化电流之性质与形态,尤为运用中之切于实际者,使读者不落空疎,尤为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余惟电化,乃近代国家之需要,吾国尤切,诚使此书为之嚆矢,岂不伟哉,是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三九年七月</p><p class="ql-block"> 何 鲁</p> <p class="ql-block">六、倾情奉献 </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不仅在电力工程学方面有很深的造旨,而且精通法、俄、英三国语言,是新中国当时极其稀缺的外语人才,曾多次被借调到国家编译部门从事外文编译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53年,中央决定开发成都东郊工业基地,规划在东郊建设“四厂两校”。(“四厂”:即784厂锦江电机厂、715厂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9厂新兴仪器厂、773厂红光电子管厂。其中,784厂直属国家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是产品设备总装厂,属甲级保密单位。“两校”即“大成电”、“小成电。“大成电”为国内著名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p><p class="ql-block"> 代号为784厂的锦江电机厂是前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项目中的一个,也是援助中国建设的44个国防大项目之一。 </p><p class="ql-block"> 1954年6月,我国大行政区撤销时,在西南兵工局工作的陈君实有两个选择:一是调任北京国防科工系统;二是赴四川成都参加784厂的筹备建设工作。陈君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决定放弃在重庆安定优渥的生活待遇和熟悉的工作环境,举家迁往成都,作为四人筹备小组之一的技术专家投身到784厂的筹建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其间,陈君实三次婉拒北京有关部委发出赴京工作的邀请,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工作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784厂的筹备建设工作中。自此,与格•阿·索特尼柯夫等8名苏联专家一道合作,开启了筹备建设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创业之路。</p> <p class="ql-block">  784厂筹建于1954年,1958年12月正式投产。该厂从苏联引进机械加工设备和各种仪器1000余台,以及6个型号的雷达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还从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士购进机械设备13台,使用外汇达415万美元。</p> <p class="ql-block">新兴的784厂通过引进技术、仿制产品和技术培训,掌握了雷达整机制造技能,为新中国的国防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陈君实用自己电力学的丰富学识和一腔热血的付出,与大家同心努力,为新中国构建起一道守护蓝天的坚实屏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不计功名,亦不趋炎附势。他坚定地选择以科技报国而无怨无悔,奉献一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奉献给了科技事业,其临终前仍然关心着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陈君实老人晚年供职于“九三学社”成都分社,逝世于公元2000年8月7日,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雄追记整理于2023年“六、一”前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文约6400余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