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春深似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老舍《五月的青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八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写的五月的青岛已是令人神往,真正踏上青岛的土地,被海风吹拂,被花香袭绕,被优美的海岸风光和欧式建筑陶醉,对青岛的可爱我们才亲切而真实地感受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地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四广场是青岛的地标,离住所也就几百米。沿着东海东路南侧的人行道向西,路边黄色红色的小花拼成或圆或方的图案,与翠绿的黄杨绿篱以及红叶石楠球形成鲜艳的组合,花香扑鼻。行道树多是黑松,嫩绿的花穗挨挨挤挤地排列着。还有一些广玉兰,在黑松的后面露出了头,花期已过,墨绿的叶片层层叠叠。有一段——大约五十多米吧,宽也有十多米,排列了几行水杉树,树干笔直、高大,针叶青绿、疏朗,好似南方的苏浙地区。不过好像丰台的园林博物馆门口西侧有几株粗大的水杉,想必冬季做了防护的。</span></p> <p class="ql-block">红叶石楠球</p> <p class="ql-block"> 过了这片水杉林往南,便是广场南区的中心了,游人骤然增多。那座红色近圆状的城市雕塑迎面而来。这个似曾相识的雕塑好似少女舞动的绸带旋转向上,又似迎风飞扬的火炬蓬勃飞升。到了晚上,雕塑里的灯亮了,火红旋转的“绸带”更加飘逸灵动,气氛热烈。这座看起来轻盈纤秀的雕塑其实是钢结构,重逾700吨,粗中取巧,单纯简练的造型元素表现了张扬腾升、蓬勃向上的城市风格和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雕塑的名称叫“五月的风”,画龙点睛,颇有创意。</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风”往南不远便是蔚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往北过了东海路是三万平米的巨型常绿草坪。</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风夜景</p> <p class="ql-block">这个照片是在草坪中段过道拍的,可以直观地想像一下草坪之大了</p> <p class="ql-block"> 草坪的北端是香港中路,路北便是市政府大楼。大楼是弧形凹进去的建筑,面向大海,与“五月的风”中轴对称,展现了包容与宽广的城市胸怀。</p><p class="ql-block"> 小青岛公园</p><p class="ql-block"> 小青岛公园是一个小岛,面积1.2公顷,距海岸720米,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名“青岛”。此段海湾因此名青岛湾,由此入海小河名青岛河,1930年政府将以前的胶澳改为现在的青岛市,青岛地名由此而来。学画的都知道,青是介于蓝和绿之间的一种颜色,汉语里,青更倾向于张扬蓬勃之生命力意,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发现青岛在城市建筑和装饰中多将青色作为主基调,比如地铁站点建筑,比如公园的大门(中山公园),比如一些政务大楼的门柱以及一些公交站、道路的铭牌等,应该也是政府和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景吧。</p> <p class="ql-block">地铁站,青色的墙面</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大门,青色的花边</p> <p class="ql-block">英记楼糕点的包装画,青色基调</p> <p class="ql-block"> 小青岛公园是1988年劈为公园对公众开放的,之前一直是军事基地。它还有一个名字是“琴岛”,传说有一个弹琴的仙女爱上了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她悄悄来到人间与小伙子结为夫妻。每当丈夫出海,她就坐在岛上弹琴为丈夫导航。玉皇大帝欲抓琴女回去,琴女对爱情至死不渝,循情于小岛。岛上南广场现有琴女雕像以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琴女像,远处为白色灯塔</p> <p class="ql-block">岛上最高处德占时建有白色灯塔,为进出胶州湾船只指引航标。一百多年过去了,今仍完好使用。</p> <p class="ql-block">白色灯塔</p> <p class="ql-block">岛上绿植茂盛,种类繁多,鲜花缤纷烂漫,乔木高大苍翠。见一树枝丫繁密,叶小而稀,似榆非榆,细看有铭牌——朴树,榆科,朴在这里念PO,四声,音同破。</p> <p class="ql-block">朴树</p> <p class="ql-block">在海岸远望小岛,青绿植物簇拥白塔,衬蔚蓝海水,赭色礁石,很是秀美。</p> <p class="ql-block">远眺小青岛公园</p> <p class="ql-block"> 名人与公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公园 沿着八大关景区往北一路上坡,过了香港路便是中山公园的南门。大门是无围墙开放式的,西侧有一立柱和一段花墙,均是赭石砌筑,立柱磨光,花墙粗面,饰以青色的条格、波浪纹边和金色的樱花花瓣,及“青岛中山公园”六个金色大字。进去我们向东向北然后又沿着樱花大道小范围的走了走,便感受到了中山公园宏大之自然气势和深厚之文化内涵。建园历史悠久(近120年),园内古木繁盛,如雪松、桧柏、紫藤、法桐,还有樱花大道上万余株樱花。樱花期已近尾声,紫荆花却正盛,还有几株日本红枫,叶红似火,朝阳一般浓艳。据说这些樱花多是上世纪初自日本移栽的,不知这日本红枫是否也舶来品。</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 1912年9月,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倡导实业救国来青岛考察数日,期间号召国人“开放胸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中西结合……”。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1922年收回青岛的国际谈判中均力主主权,1929年5月,政府将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园内中山先生胸像</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喷水池雕塑</p> <p class="ql-block">鲁迅公园 小青岛公园往东有一段突出的海岸便是鲁迅公园,是青岛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建于上世纪初,植被以黑松为主,红礁、碧浪、青松、幽径,婀娜多姿的海滨自然风光沿海岸线依次展开。在海边凭栏可见赭红色礁石突兀嶙峋,悬崖断岸,向远碧海蓝天,偶有风帆点点,海鸥飞过。靠近莱阳路大门是一中国古典式牌坊,正书鲁迅公园,背书蓬壶揽胜。进门后有一先生站立雕像,应是晚年形象,虽已老矣,昂首挺胸,风骨犹存。</p> <p class="ql-block">公园正门</p> <p class="ql-block">查了一下,先生和青岛并无交集,是1950年为纪念先生青岛各界将此园改名为鲁迅公园。鲁迅先生是近现代最有风骨的文人之一,以笔为刀,以笔为枪,敢于戳破深深的黑暗,敢于发出大声的呐喊,若小青岛公园上灯塔一般为无数迷失的人指引航向。</p> <p class="ql-block">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老舍公园 在安徽路中段,面向青岛湾,有一爬坡矩形林荫水系人文特色完全敞开式公园,就是老舍公园。湖北路横贯中间将公园分为南北两部分,规模较小(占地9800平米,五四广场仅北区草坪即有3万平米),南端有老舍先生半身像,西服领带眼镜,温文儒雅目视大海。下有其妻胡絜青手书“老舍先生”四字,及著书像,其中“五月的青岛”篇章正是应时应景。主要花木有雪松、樱花、法桐、紫薇、银杏、青朴、月季、黄杨、茶花等。北洋政府时期名为“第六公园”,1999年改造完成命名为老舍公园。</p> <p class="ql-block">老舍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 老舍于1934年到1937年受聘于山东大学来青岛教学,其代表作《骆驼祥子》即在此写就,黄县路有老舍故居。老舍是北京人,八旗子弟,前门附近有老舍故居。新中国首位“人民艺术家”,《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脍炙人口,1966年不堪文革之辱自沉于太平湖。</p><p class="ql-block"> 文人的风骨。</p><p class="ql-block"> 青岛以名人命名公园,好多道路也是以我国各省市名命名的(八大关是以全国八个著名关隘命名的)。比如香港路、重庆路、太原路、南京路、宁夏路等,上海也是这样,它们都是滨海城市,是因为海风的吹拂让它们有了独特的格局、胸怀与思路吗?</p><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楼旧址</p><p class="ql-block"> 在信号山公园之山东南麓高台地上,建于1906年的总督楼是青岛的城市记忆,是青岛百年风雨沧桑的见证者。我们来看青岛的近现代史,1897年,青岛(时称胶澳)被德国强行租占,之后德在此建一港一路,建工厂,建公园,建啤酒厂(青岛啤酒前身),德国人当时的胃口是整个山东,青岛只是个踏板。1914年一战后日本侵占了青岛,1922年北洋政府通过谈判收回,注意这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口号就是“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到1938年抗战爆发,青岛沦陷,1945年抗战胜利青岛又回归。总督楼便是德占时的建筑,包括前面提到的小青岛公园白塔,中山公园、鲁迅公园、老舍公园、信号山公园的前身,以及信号山公园西侧的大教堂,还有青岛老城大大小小的德式官邸民居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同现代建筑相比,总督楼谈不上高大壮美,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堡式建筑风格却古典主义色彩浓郁,凸显沉稳凝重。尤其是其墙面、立柱、券顶大量裸岩砌筑(专业说是剁斧式花岗岩凹缝设计)给人以很大视觉冲击力,这些都是天然岩石人工削刻,轻则几百重则逾千公斤,有结构性的,有装饰性的,体现了对称和均衡,看似粗犷,实则精细,虽经百年风雨仍是坚硬如铁。实属建筑艺术典范,梁思成评价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p> <p class="ql-block">总督楼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 总督楼的内部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从西北门进去向南再向东,便是总督办公室。宽大的办公室家俱考究,装饰豪华,古色古香,暗红色雕花桌椅、书橱,黑色厚重的保险柜,花纹绮丽的壁炉,明净光亮的立式钢琴都在记忆和诉说着百年的日月光辉和人事往回。</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使用过的桌椅</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夏毛主席曾居此办公,办公桌椅、笔砚等陈列如初,亦成为珍贵文物。二层主要是卧室及儿童游乐室,走廊里有清末与德签订的租占条约复制件,小楷竖排,朱红大印,抛开内容,无疑是一个书法艺术珍品,细看内容,却是越工整越触痛,越气愤。</p> <p class="ql-block">租占条约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 三层主要是库房和仆人房间,地下室有放映厅,酒窖。令人惊奇的是在南侧一地下室(我感觉应是总督办公室正下方)室内竟然仅仅是一山状巨石居于地面,别无其它,似一巨大沙盘。看牌匾说明才知是德建筑设计师对我国风水之术活学活用,特意保留原山石部分藏于此处,以达藏风聚气驱邪镇宅祈福平安之目的。如此看来,这个设计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还真是个域外高人。</p> <p class="ql-block">石头山牌匾</p> <p class="ql-block"> 虽经一百多年风雨,总督楼仍是华丽稳固,美仑美奂,不知是不是得益于这座石头山。</p><p class="ql-block"> 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风光美,人文美;青岛是座青色的城市,中西合璧,海纳百川,张扬蓬勃,包容向上,四季常青,它用“五月的风”,青岛湾的号角与自然相容;青岛是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用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无数进出青岛港的船舶与世界互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