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里,还有多少往昔情怀?

秋染彤云

<p class="ql-block">  来“六朝古都”南京,不去秦淮河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毕竟它的名气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泊秦淮》,让人们认识了秦淮河的繁盛奢靡和奢靡背后隐藏着的落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这里似乎已被淡化或遗忘,诗人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忧伤。</p> <p class="ql-block">  100年前的一个夏夜,散文家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结伴同游秦淮河,同时写出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让秦淮河声名大噪。文人墨客的这番操作,本就足以让秦淮河声名鹊起的。但秦淮河岂止如此简单?历史上“秦淮八艳”的故事,又使它蒙上神秘而绮丽的色彩。几百年过去了,秦淮河历经沧桑,但她们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所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我去秦淮河,是要去找寻杜牧留下的那种“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感受当年朱自清所描写的秦淮河夜色,那水,初时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灯火明亮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还想在那里找到秦淮八艳的一些吉光片羽,哪怕是她们留下的一把扇子,一条小手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春和景明的午后,我看到了南京的母亲河,看到了那条浸淫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厚而不腻,六朝金粉所凝”的秦淮河。但是,那里的景象使我大感意外,那不是我千百次在脑海里所描述的秦淮河。河道里,游船往来穿梭其间,岸上人头攒动,人流如织。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如此之多的游客,第一次感受到“摩肩接踵”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我完全是被人流推搡着走的,被人潮裹挟着前行的,我只能被动地向前,想停在原地几乎不可能。从江南贡院到夫子庙,再到游船码头,处处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是人潮人海,没有一个可以喘息的地方,除非你购票进入夫子庙或江南贡院。游船码头也是排起了长龙,本来想坐游船的念头也打消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梦中的秦淮河?我去哪里找寻诗人杜牧的意境,我去哪里领略朱自清所描写的景色,我又去哪里感受俞平伯当年的心情?也许,我此刻的心情比当年俞平伯的心情更糟。我站在桥上,贴近护栏,不让人流把我卷走,我想多看几眼秦淮河,毕竟岸上再嘈杂,水面上还是清静的。暮色已经降临,河水的颜色变得微微发青,游船在水面上迅疾地驰过,那一圈圈的波浪,也似乎在打破它原有的平静。我原以为可以顺着河岸漫步,一路走,一路找寻那些历史遗留的残迹,可事实证明我是如何的天真幼稚。现在,我只能站在这里,感受从未有过的热闹喧嚣和拥挤。可我还是不肯离去,我要看看入夜后的秦淮河,入夜的秦淮河,才是我真正要看的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  天渐渐黑了,华灯初上,景色也不一般了。入夜的秦淮河,各式灯火把它照得有点梦的感觉了,蓝黑色的河水映着宝蓝色的夜空,两岸的灯光照在水面上,波光潋滟,犹如给它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银光。游船疾驰而来,没有了桨声,但灯影还在,船上五色斑斓的灯火投射在水面上,更多了一份梦幻的迷离。也许,此时的秦淮河才有了一点旧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想进媚香楼看看李香君的故居,但游人太多,会影响我的体验感。而且在那里留存下来的陈迹又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李香君虽是一个青楼女子,却满腔正义,对已降清的昔日所爱之人侯方域充满愤恨,断然撕毁桃花扇,与之绝交。孔尚任的一出《桃花扇》写尽了男女情爱,更写尽了在国家兴亡时,一个柔弱女子的坚强和忠诚。</p> <p class="ql-block">  望着那曾满是金粉的秦淮河,我又不禁想起了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这位居秦淮八艳之首的烟花女子,这位与李香君同样爱恨分明,具有一样的家国情怀的传奇人物,同样值得尊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千百年来,这条日夜流淌、奔流不息的秦淮河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柳如是,名如其人,她美貌如花,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但更可贵的是在她明艳动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高洁如兰的心。她虽沦落风尘,却从不沉沦放纵,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宁死不肯变节。国学大师王国维视其为女中豪杰,由衷敬佩。另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更是对她赞誉有加,在晚年屡遭迫害,双目失明,右腿摔断的艰难情况下,写下了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遗憾的是,在秦淮河里再也找不到她的吉光片羽。我只能跨越时空,在似曾相识的灯影中,寻觅她依稀的面影。</p> <p class="ql-block">  我又想去感受一下当年刘禹锡笔下的乌衣巷,只是此时已没有斜阳。当年的乌衣巷走出了王导、谢安两家豪门大族。他们官至宰相,权倾一时,独霸一方。想当年这里冠盖云集,衣香鬓影,出则翠盖羽葆,入则华堂高轩,极尽奢华。而后,这里更走出了王羲之父子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于是,天下无人不知乌衣巷。1000多年过去了,中国这条最古老的小巷今又如何?我想去看看,但又被游人吓退。我想,当年门庭若市,而今同样熙熙攘攘,也许,它从来就没有清静过。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历史的惊人相似?人们前来观赏,到底要看什么?是看热闹居多,还是看古迹的居多?如果热闹的气浪淹没了古迹,那还有什么心绪去看古迹?在古迹面前,在古人面前,需要的不是喧闹和浮躁,需要的也不全是拍照,更不是向别人炫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多少人是带着一种情怀而来的?又有多少人在秦淮河有过对历史的思索和追忆?</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在秦淮河,看到的更多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感谢您的雅赏!</b></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