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优秀作业展

路飞

高中生“小论文”写作样例<div><br></div><div><br></div> <h1>试论阿Q形象特点</h1><h1>及“精神胜利法”成因</h1><br> 北京101中 高二11班 <div> 薛知非 <br><br> 阿Q是一个在晚清时期病态社会下的文学形象,其有着极其丰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性的黑暗之处并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封闭落后。<br> 我试着谈一谈课文节选的《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特点:<div> 阿Q是一个爱面子的人。阿Q和别人口角之时,常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总喜欢把自己老祖宗的光辉事迹搬出来显摆显摆,却依然被人嘲笑欺负,死要面子活受罪。他认不清过去的荣耀放在当下是无用的道理,于是通过这种自我安慰的方法,试图保住自己的颜面。<br></div></div> 阿Q是一个盲目自大的人。文中说他去城里见到煎鱼的方式,对三尺三寸宽木凳的称呼与乡里不一样,他第一反应就是:“这是错的,可笑!”他心中总是看不起城里人。而回到乡下后,看见乡里人,却又嘀咕道他们没见过世面。阿Q谁都看不起,自以为是,盲目自大!<br> 阿Q是一个护短且外强中干的人。他因自己秃头,就忌讳一切与“秃”的有关词汇。别人一说他秃,便怒目而视,却不敢动手,只能说出报复的话;“你还不配!”。他仅仅是死鸭子嘴硬,而实际自身具备的反抗精神少之又少,且反抗能力也微乎其微。 阿Q是一个好赌且愚蠢的人。他在一次赌博惨败的情况下,当晚“似乎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不久之后又心平气和,自我麻痹了,有了新的收入便再去赌。好不容易赢了一次,却惨遭庄家的黑手,钱被人乱中抢走!正所谓输了白赔钱,赢了拿不走,怎样都是一个字——“赔!”他却依然傻乎乎地继续赌,愚昧至极。<br> 阿Q是一个擅长精神胜利、自欺欺人却不会记住自己遭受屈辱的人。其反抗的精神与能力不足而导致他总是受人欺负而无处宣泄,便逐渐形成了“精神胜利法”。他总是以“儿子打老子”“这世道变了”进行自我麻痹。他向来看不起王胡,却被王胡痛打一顿,明明感受到了莫大侮辱,却立马转变思维,总能把自己变成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从而赢得精神上的胜利。 阿Q是一个畏惧权贵、思想落后且盲目排外的人。他最厌恶的便是钱太爷的儿子,总是在背后骂他洋鬼子。终于有一次机会,他当着面骂了一句话,但一看其抓起“文明杖”便“抽一抽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站在那里甘愿挨打,畏惧权贵。他看不起留学的人,称“文明杖”为“哭丧棒”,看不起这象征着当时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物品,盲目排外。<br> 阿Q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无赖之人,还带有流氓习气。他只敢找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尼姑撒泼,耍流氓。他试图通过欺负小尼姑来换取到内心的平衡与安慰,追求那能高高在上的虚荣心,赢得酒店里人的喝彩。<br> 总之,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他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形象,更是当时病态社会下清朝国民的缩影,甚至是不分时代、国家、性别、种族——所有人身上共有的人性弱点,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对人们都有着巨大警醒价值。 接着我来谈一谈“精神胜利法”的成因。<br> 当时世界的大背景是,西方经过了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筑成了资本主义的新兴帝国,而同时期的中国却还处于古老悠久的封建王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由于中国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完善的君主专制,使中国人长期过着富足安逸稳定的生活。在相当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对外部势力壮大的危机感不足,并常常以蛮夷等蔑称称呼外邦,有着“中央之国”“天朝上国”的思想。自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社会逐步进入到更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时代,并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和中国交过手,以惨胜荷兰、英国以及葡萄牙人而告终。当时的统治阶级认识到了不足,虚心学习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西学东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计划延迟了300年。后来,取而代之的是满族建立的清朝,代表的是游牧文化,相比汉人的农耕文化差异巨大,其文化水平也远低于汉人。清朝推行的政策例如“留辫子”更是将他们的习俗强加到其他汉民族身上。科举考试变为死板的八股文,培养出一群书呆子,和隋唐时期重视实践和文化水平等全方位选拔人才的标准相差甚远,而且重用满族官员使得少数汉族开明官员很难有所作为。清朝对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使得封建制度高压政策达到极端,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碍于统治者低下的文化水平导致不能睁开眼看世界,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去不复返,而只有固步自封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彻底落伍。统治阶级的思想理念自然也就慢慢成为社会底层人士所追求信仰,阿Q文化水平低下,畏惧权贵,盲目自大,盲目排外,生活困苦不堪,与上述现象可以一一对应。 在清王朝统治下,西方侵略者又一次到来,而这一次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小农经济逐渐破产,对外有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迟缓的自救运动以及对百姓再度的大肆搜刮使得国民维持生计极为困难。同期进行的不仅仅是战争肉体上的冲击,还有是思想文化上的冲击。面对西方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而长期排外的统治阶级下国民变得愚昧无知。他们不知道西方文化的优势在哪里,更不愿意改变固化下来的传统封建思想,仅仅有少数开明人士留洋海外后回国试图力挽狂澜。不幸的是,阿Q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没有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加持,加上自身的自我欺骗与不思进取,使其成为可怜的愚弱国民的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是一个受害者,值得同情。<br> 人性普遍的弱点,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俄国作家契诃夫作品《变色龙》中的文学形象奥楚蔑洛夫相比,二者都暴露出人性的三大丑恶:“欺软怕硬”“泄愤无聊”和“愚昧麻木”。《变色龙》中当人们以为狗是野狗时,奥楚蔑洛夫扬言要弄死它;一说它是将军家的,态度直接180度大转变。小说中奥楚蔑洛夫共有5次转变,尽显他欺软怕硬的性格,这和阿Q在钱太爷儿子前甘愿挨打,只敢欺负尼姑的行为何其相似呢!《变色龙》中写到故事的起因便是赫留金想用烟头去烫小狗的鼻子结果反被咬了手指,仔细想想,这是多么荒唐无聊的事情,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烫小狗的鼻子呢?再反观阿Q,为什么要和王胡去比赛捉虱子,还放在嘴里咬比赛谁咬的响呢?这难道不是为了泄愤而做出的无聊之举吗?再比如《变色龙》中小狗身份被曝光,赫留金的告状失败后,围观群众纷纷开始嘲笑赫留金,但没有人对将军的做法感到不满,只会嘲笑被狗咬伤的赫留金。在他们看来与他们无关,只是图个乐子,看看热闹,却不知说不定哪一天,他们便是“赫留金”。而这些旁观者和酒店里的人看着阿Q欺负尼姑九分看着事儿图个乐子,还有一分恐怕是自己没上去欺负而有点儿不爽又有何区别呢?我还想到了《大卫·科波菲尔》中爱慕虚荣的米考伯夫妇,似乎也有几分可以比较的地方呢。 阿Q难道只是一个人吗?阿Q的悲剧难道只是下层苦人的悲剧吗?在他的身上不也深刻折射出整体国民和那个时代的影子吗?作为读者的我们,看阿Q感到可笑,可怜,可悲,笑的背后是泪水。我们带着泪水笑他的愚昧无知,同时也反思我们身上真的没有那些人性的弱点吗?我们有时会不会说这样的话:“我过去成绩都是比你要好的!我以前比你优秀多了!”“哎,没关系,反正还有明天!”我们面对一些公式、定理、观点,是不是毫无质疑精神,全盘背诵套用呢?在网上看到一些不靠谱的事情便开始随意指指点点,无意间便成了键盘侠了呢?对于一些外国优秀之处不愿承认,自我麻痹,随波逐流,因为一些交通事故便以偏概全否定全球目前公认最安全的电车品牌呢?对于一些我们自己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会不会因为认识到了西方的文化,便丢失掉,成为崇洋媚外的人呢?<br> 吾日三省吾身。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正传》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也照见了你和他。我要用这面镜子继续照下去,努力让自己成为时代“新人”。<br> (指导教师:程翔) 附录:学生优秀作业<br><br> 阿Q的形象特点<br> <br> 阿Q是病态社会中产生的一个值得可怜、盲目自大、扭曲的人物形象。<br> 具体说来:<br> 1.他爱面子、盲目地自尊自大,他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他自欺欺人,在自我安慰中麻木不仁地活着。<br> 2.阿Q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在打不过的闲人面前求饶,却欺负毫无还手之力的小尼姑。<br> 3.他容易忘却屈辱,每次受辱后常常很快忘记,而且将“忘却”作为一件祖传的宝贝。 <br> 4.他没太多心眼,又呆又傻,在赌赢被抢钱后还不知发生了什么。<br> 5.阿Q是一个护短、有忌讳心理的人,因为自己有癞疮疤,所以忌讳说近于“癞”的字。<br> 鲁迅运用象征手法,隐喻中国民众的内在性情,暴露了民族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他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文学形象,来试图唤醒麻木不仁的群众,唤醒人们沉睡的魂灵。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担忧也深深热爱着这个民族。鲁迅通过“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清除封建思想的毒害,进行有效的抗争。<br> (11班 刘雨萱)<br><br><br> 阿Q形象概括<br><br> 阿Q是一个在病态社会中畸形被扭曲的但同样值得可怜的人物形象。<br> 第一,阿Q是一个盲目自尊自大的人。他自己作为一个底层农民,是并没有这样自大的资本的,但他的口头禅却是: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了。同样,阿Q的盲目自尊自大还体现在他的盲目排外上,对于钱太爷家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称人家为假洋鬼子。<br> 第二,阿Q还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这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和健忘的性格上。阿Q每次挨完打就会进行自我欺骗,说什么儿子打老子。同时,阿Q又视忘却为自己的法宝。每一次挨完打之后,还能够照常生活,没有一点反思。<br> 第三,阿Q还是一个很护短的人。因为自己头上有癞,是光头,就忌讳别人对它说“光”“亮”等词语,甚至时间长了连“灯”“烛”等词语都讳了。<br> 第四,阿Q对丑恶落后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与王胡进行无谓的捉虱子比赛视作一种荣誉,这样的人格是十分扭曲的。<br> 最后,阿Q这一人物形象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国民。鲁迅先生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警醒,改造国民性,唤醒沉睡国民的魂灵。鲁迅先生也被称为“民族魂”。<br> (11班 寇祎然)<br><br> 阿Q形象概括<br><br> 我认为阿Q是一个生活在病态社会下的被扭曲的人。他无知地、顺从地被他所处的时代的潮流所裹挟着,成为一个麻木的、愚昧的,有劳动能力却无法觉醒而自我改造的不幸者。他是矛盾的:他是一个多重性格的组合体。例如,他欺软怕硬却又盲目自信自尊自大,总认为自己是顶厉害的,自己的儿子将来也会“阔的多”,但却招来王胡、“假洋鬼子”之横祸。他是那个时代里典型的中国人的缩影,他身上最明显的旧中国的国民劣根性便是精神胜利法和奴隶根性:没文化、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护短且盲目排外,阿Q的精神胜利是变态的反抗,是愚昧麻木的表现。阿Q的精神胜利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说阿Q的病态是旧社会造成的,是旧社会病态的反映。阿Q正是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br> 鲁迅先生写本文意在揭示中国人之劣根性和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让人们认识、自省并改正它,砸烂束缚在人们脖子上、手上的封建制度的枷锁,从而叫醒沉睡的铁房子中的中国人,唤醒麻木的国民的魂灵。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先生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br> (14班 郭胥睿)

阿是

自大

盲目

精神

病态

国民

胜利

一个

欺软怕硬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