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本着充分彰显教师的教学魅力,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弥城四小</span>继续以教研活动为抓手,打造精彩纷呈的高质量课堂,于5月进行了四年级数学、英语、一年级语文等学科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p> 数学篇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分别由李钟珍老师、曹晓燕老师、郑华才老师执教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三位老师都精心准备,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了高效的数学课。虽是同课异构,但都精彩纷呈,效果显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b>李钟珍老师生动风趣的语言贯穿于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重抓住学生的感悟,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整数的运算定律使小数的计算简便。李</span>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富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抛砖引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b>曹晓燕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环节设计得科学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学练结合,效果较好。课堂上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展示交流,并能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及时点评订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精心铺垫,以旧引新。</b><span style="color:rgb(1, 1, 1);">郑华才老师利用学生极感兴趣的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良好的数学氛围;在教学中,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对比解题方法的异同,优劣;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的比较,一次思维的冲突,感知新知的魅力,择优而选定,从而更好的开展计算,解决问题。</span></p> 英语篇 <p class="ql-block"> 5月19日进行了英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分别由孙丽华老师,张玉梅老师和李宣庆老师执教。三位老师课堂上都能用清晰和较为标准流畅的口语,为学生们的模仿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在用英语交流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对话,体现了语言学科的特点。</p> 语文篇 <p class="ql-block"> 为拓展教师研修活动空间,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助,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结合班级学情、教情实际情况,5月26日上午举行了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专题课堂教学诊断研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此次“口语交际“同课异构活动分课堂教学实例➕课后研讨两个阶段。分别由谢水仙老师、张桂花老师、李娟老师授课,三位教师授课构思奇妙,各有创意,精彩纷呈,均很好的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游戏中高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p> <p class="ql-block"> 谢水仙老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极强,重注引导,很好地运用生活元素,将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当做教学素材,自然而巧妙地创设交际情境。让孩子在“贴鼻子”、“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这些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成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 张桂花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注重细节。不仅在快乐的游戏教学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十分注重一年级小学生课堂常规“用心听”、“大胆表达”、“大声说话”等习惯的养成。</p> <p class="ql-block"> 李娟老师的课堂,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其次,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如何邀请,推荐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游戏“贴鼻子”,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整个过程,学生乐于说、乐于参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p> 评课篇 <p class="ql-block"> 在公开课期间,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认真记录学习,为评课交流做好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 每节公开课结束后,在各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教师们聚在一起,积极评课,交流心得,对于同事所讲的这节课好的方面给予鼓励和赞赏,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方法,同事们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此次的教研活动犹如一场甘霖,滋润着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田,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同时也对我们大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希望我们再接再厉,组织和开展更多、更高水平的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图 文:范丽凤 杨红莉 周雪芳</p><p class="ql-block">编 辑:范丽凤</p><p class="ql-block">审 核:罗艳丽</p><p class="ql-block">签 发:李东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