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五国完梦之游二——采琪莲霍夫宫、无忧宫、德累斯顿(副本)

鸳江凡尘

<h1>完梦游第三天行程:游览间谍桥,波茨坦会议原址,无忧宫,德累斯顿。</h1> <h1>前往波茨坦的路途中经过一间小店,看到玻璃门那个红色好像是一个人头又像是A的标志,问问度娘,原来是药店。</h1> <h1>这张图左手边的房子,它不但有红色A标志,还有个绿色的十字标志呢,不用问啦,就是间药店。药店旁边那是一间小电影院。</h1> <h1>昨晚住宿的柏林街区周围有很多品牌汽车店铺,图片的路牌指示往右手边转,有四间汽车销售店铺,再仔细瞧瞧,还有间自行车销售店铺呢。<br>  </h1> <h1>前往波茨坦的间谍桥途中,经过一座火车站,站前停满了自行车。第一天在柏林游览途中,就发现街道上很多骑自行车的德国人。问度娘才知道,因为德国人认为汽车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甘愿放弃开车的便利,为了保护环境而蹬自行车。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却是全世界最堪称“汽车王国”的国家,比所谓的“自行车王国”的中国更像是一个自行车之国。</h1> <h1>在柏林多数人平日都喜欢骑自行车上班、购物等。因此在高档写字楼外、教堂墙角下、商业街边随处可见停放的整齐的自行车。</h1> <h1>瞧瞧,要赶火车,人们就把自行车停放在铁路边的高架桥上。这里国民素质的确是高的,自行车的摆放归一整齐,不会影响行人行走。</h1> <h1>在德国,自行车是不许带人的,成人骑车若带自己的小孩时,小孩就必须要戴头盔啦。</h1> <h1>在德国,儿童还可以骑着玩具自行车上街,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汇入车流,只不过他们的头上都戴着头盔。</h1> <h1>在德国,时常还会见到一景,就是自行车后拖着一个带蓬的小拖车,走近一看,小拖车内有个婴儿。原来小拖车就是婴儿车。</h1> <h1>很多自行车后面的小拖车上还插着一面小红旗。在德国,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行人,见到这面旗子,就必须减速或停车,小红旗就是命令,就必须遵守。这一切都是以人车分流、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绝对遵重生命为前提的。</h1> <h1>德国的人行道较宽,人行道明显地用白线或红色水泥砖标示出自行车道。前方路口红灯一亮,汽车、自行车和行人立即各就其道,老老实实地站在白线以外。德国骑自行车如此流行,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人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大车让小型车,小型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当自行车与行人发生路线交叉时,是自行车让行人先行;(我们家乡行人可没有这种礼遇哦)如果是自行车与汽车发生交叉时,汽车停下来,让自行车先行。</h1> <h1>我们大巴经过一个公园时,见到路边的椅子上睡着一个人,看样子不应该是难民吧,像个流浪汉。听导游说,在德国,难民不用工作,政府每周还发放400欧元生活费,无偿提供住宿场所。听君一席话,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到欧洲旅游,经济要求那么严格,并且导游还把我们的护照都统一保管起来……</h1> <h1>在柏林,一路多数都见到高楼大厦,而这里应该是到了郊区啦,那绿树丛中的平房,应该是私人的别墅,但不太漂亮。</h1> <h1>终于来到了波茨坦哈维尔河边那座著名的格里尼克桥啦,此桥位于柏林与波茨坦的分界处。1990年被联合国选为世界文化遗产。<br>  格里尼克大桥地理位置很重要,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有几次重大的间谍交换就在这座桥上举行,故而被称为“间谍桥”。<br>  法国反间谍电影《蛇》、美国大片《007》等电影中,东、西德交换间谍等场景就选在“间谍桥”拍摄及相关故事情节。</h1> <h1>时过境迁,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两德统一,格里尼克大桥不再作为交换间谍的场所。如今,格里尼克大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h1> <h1>桥头分别各有一尊雕塑。</h1> <h1>格里尼克大桥位于哈维尔湖和格里尼克湖之间的哈维尔河上。今天这座绿色的铁桥上行人不算多,偶然有几辆车驶过。桥下的湖水清澈见底,湖面上偶见几只野鸭戏水。</h1> <h1>一只野鸭站在湖边泊船的甲板上,我不敢惊动它,偷偷给它拍了张美照。</h1> <h1>格里尼克大桥有一座桥头堡,不知有什么用途。</h1> <h1>结束“间谍桥”的游览,我们又去寻访波茨坦会议旧址——采琪莲霍夫宫。</h1> <h1> 采琪莲霍夫宫</h1><h1>(Schloss Cecilienhof)位于波茨坦城北的新公园(Neuer Garten)内,前往公园的途中,从车窗内拍到的这幢黄红色相间房子很美,是巴洛克式风格吗?</h1> <h1>来到了采琪莲霍夫宫公园,公园很大,有很多高大的古老大树,还有绿色的草地,清新的空气,走在其间也是一种享受。</h1> <h1>采琪莲霍夫宫建于1913--1917年,是普鲁士王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宫殿。由德皇威廉二世为他的儿子威廉及儿媳建造的。因而这座宫殿以其儿媳采琪莲公主的名字命名。<br>  1945年的夏天,柏林适合开会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而波茨坦的采琪莲霍夫宫保存完好,三国首脑会唔地址最后选定在此。</h1> <h1>波茨坦会议是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开展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从1945年7月17日起到8月2日结束,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艾德礼、苏联元首斯大林在这里签署了波茨坦协定。杜鲁门、丘吉尔、和当时的中华民国元首蒋介石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不仅向法西斯下了最后的通牒,而且是确立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文件。</h1><h1> 图片是一张当年波茨坦会议大门的老照片。</h1> <h1>这是今天见到的波茨坦会议旧址的照片,对比一下,房子除了没有绿色的爬墙虎和卫兵外,建筑基本没有变,而今这个大门正在修缮。</h1> <h1>这就是波茨坦会议的中心会场,在进入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大厅中央是一张大圆桌,上面插着与会的苏、美、英三国国旗。围绕桌子分别放三把大扶手背椅,那是与会的三国高级官员的位置。桌布、椅套、地毯一律是庄严肃穆的鲜红色。墙上挂着三国首脑的大照片。</h1> <h1>大厅的上部设有楼廊,是供各国记者采访用的新闻席。</h1> <h1> 今日有幸来到了在二战期间波茨坦会议旧址的现场。</h1><h1> 赶紧在会议的中心会场留个影吧。</h1> <h1>  宫内走廊陈列着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波茨坦会议的资料和照片。</h1><h1> 这是当年波茨坦会议现场旧照。</h1> <h1>  这张老照片,是当年参与会议的三巨头: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杜鲁门、苏联元首斯大林。</h1> <h1>由于当年波茨坦属于苏军的占领区,波茨坦会议前夕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在采琪莲霍夫宫门前的圆形花坛中设计了一个由红色天竺葵组成的红色五角星,象征着胜利。</h1> <h1>波茨坦会议的重要成果是波茨坦公告,公告第八条使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回到了中国的怀抱。<br>  呵呵!图片的中国大妈参观了当年会议旧址各个展厅后,在象征胜利的红星花坛前,留下这个很得瑟的身影。</h1> <h1>告别采琪莲霍夫宫,来到富丽堂皇、的世界文化遗产波茨坦无忧宫。在入宫门前,见到一位穿着中世纪宫庭服装、吹笛子的外国艺人小哥,他很懂得抓住游客的心。见到我们这群中国游客,居然吹起“梁祝化蝶”来。</h1> <h1>波茨坦的无忧宫前,有一个古色古香、甚至有些陈旧的大风车,这是座有故事的风车。传说大帝不喜欢风车日夜转动的声音,派人跟风车产主说要买它,产主不肯。大帝恼了,又派人去说:不卖便要拆。产主也恼了,说:他会拆,我会告他。大帝想不到乡下人这么倔强,大加赏识,那风车只好由它响了。因此现在当地人把这风车叫做“历史的风车”</h1> <h1> 无忧宫建成于1747年,由弗里德里希二世按照凡尔赛的风格设计和监造的,所以被称为“普鲁士的凡尔赛”,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Sanssouci)或“莫愁”,寄托了当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美好的愿望。</h1><h1> 宫殿为洛可可式,单层,10多米高,200米长。建在一座沙丘上,山上种植葡萄。从山下走上无忧宫,有六层阶梯,共132级。</h1> <h1> 无忧宫公园很大,约有290公顷,公园有大片森林和绿地。有7座大宫殿建筑群,我们仅游览无忧宫。<br>  无忧宫宫殿,中央往前突起,呈圆弧形,屋檐上刻有宫殿名字SANS SOUCI(无忧宫)。柱子上方依附着神态各异、带有斑斑墨迹、充满历史沧桑的人物雕像。每个雕像至少有一只手做出往上撑着屋檐的姿态,下半身则是各种花草藤蔓,藤蔓逐渐往下伸展最后消失,展现一种动态与幻想的美感。</h1> <h1>无忧宫二侧各有一个鸟笼状的建筑——太阳神殿</h1> <h1>在无忧宫俯瞰山下,喷水池、雕塑、草地。好一座严整规划的巴洛克风格的观赏花园。</h1> <h1>走到无忧宫最下层,回望无忧宫。喷泉水冲上蓝天,溶入白云中。6层梯形露台上的一扇扇玻璃门和里面种植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使得无忧宫增添了浓浓的田园气息。</h1> <h1> 无忧宫内有许多精致的艺术雕像。</h1><h1> 德国的广场、花园、建筑屋顶一般都镶嵌有各种人物雕像,以哲学家、科学家、神话人物的帅哥美女居多。帅哥多肩宽背厚,体格健壮。美女多丰满性感,袒胸露乳,不像中国的人物雕塑多含蓄稳秘。</h1> <h1>无忧宫公园内的精美雕塑</h1> <h1>无忧宫公园内的精美雕塑</h1> <h1>无忧宫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最喜欢的地方,他在这里远离政务,欣赏音乐,读书。今天这位中国大妈来到了无忧宫,在美丽公园里开心极了,加上有蓝天白云,撒欢儿的纵身跃起,想飞得更高,体验一把“吾到此处,便是无忧”的感觉。</h1> <h1>出了无忧宫已经到中午时分啦,导游带我们去一间德国餐厅吃德国美食。</h1> <h1>我们今天中午食到真正的德国猪手和德国肠仔,仲饮到德国的黄金啤酒。一个字“劲!”,两个字“过瘾”,三个字“好味道!”。</h1> <h1>酒足饭饱,上车,向德国文化之都,易北河上的明珠——德累斯顿进发。</h1> <h1>德累斯顿位于德国东部,距德国与捷克的边境不远。是古萨克森王国的首都。走进德累斯顿,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历经战火后,涅槃重生的一座座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和16世纪新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建筑。这些矗立的艺术品,堪比佛罗伦萨,更无愧于温克曼的一句话:“谁没有见过德累斯顿,谁就没有见过美”。</h1> <h1>德累斯顿是德国萨克森洲的首府,萨克斯州有着璀璨的文化和历史沉淀。二战时期,德累斯顿是德军的重要军事基地,1945年,盟军连续数日的轰炸,几乎荡平了德累斯顿的所有建筑,当然也包括著名的森珀歌剧院和圣母大教堂,今天我们参观的所有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h1> <h1>像宫殿一样的德累斯顿王室艺术学院。</h1> <h1>德累斯顿王室艺术学院,有个非常亮眼透明的玻璃穹顶,被人们亲切称为“柠檬神器”,穹顶上面立着一位伸展双翅金色的艺术女神雕像,女神左手持花环,右手执铜号,左腿单立,右脚后踢,姿势很美,动感十足。</h1> <h1>考泽尔宫,不像宫殿,倒像一间酒店。</h1> <h1>穿过圣母大教堂前一条小巷到奥古斯图斯街,来到位于德累斯顿茨温格宫东北侧的皇家马厩外墙上,就见到那一幅气势恢宏的德累斯顿“王候出征图”啦。</h1> <h1>“王候出征图”1873-1876年由画家威廉.瓦尔特创作,描述了1123年至1904年间萨克森王国韦廷王朝历代35位王候的马上英姿,以及随行的科学家、艺术家、工匠、儿童和农民等人,加上画家威廉.瓦尔特本人,共有94人。1906年,这幅画又被制作成由24000块来自德国迈森瓷砖拼成壁画,幸运的是,1945年的大轰炸没有损坏这幅巨作。</h1> <h1>壁画中那位骑马候王就是奥古特一世(1694-1733),也被称作强壮的奥古斯特或强力王。据说他喝狮子奶长大,力大无比,能空手把马蹄铁折断。他本人很受女性的青睐,因此生育了360个子女。</h1> <h1>壁画行列中,最后面那个蓄着胡须的男子,(红⭕️标志那位)就是壁画的作者威廉.瓦尔特(教授,历史题材画家)。</h1> <h1>“王候出征图”分别被绘、烧过3次,为釉下彩,黄底黑纹,庄重典雅。全部在瓷器名都迈森烧制,描绘细腻传神。1978年至1979年间曾被彻底清洗和局部修缮(我们今次参观时,壁画的结束语部分也正在修缮)。它恢宏的气势和生动的形象令人过目不忘。虽经世纪风雨,但魅力不减,实属不易。</h1><h1><br></h1> <h1>“王候出征图”旁边是萨克森最高法院,法院前的那尊雕像,就是“强力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h1> <h1>“王候出征图”结束旁边是国都王宫的宫门“格奥根门楼”(Gergebau),它是衔接建筑,把左边的王室马厩与右边的王宫连接起来。</h1> <h1>从左到右:格奥根门楼,赫斯曼斯塔(Hausmannsturm)和天主宫廷教堂(Hofkirche)。</h1> <h1><font color="#010101">图片中间这座重达五千吨的铜桥,方便王室成员不用穿过街道,直接从王宫进入教堂做弥撒。也有传说这是国王为了幽会情人而专门修建的,被戏称是“通往天堂与地狱的桥梁”。</font></h1> <h1>天主教宫廷教堂是德累斯顿最显眼的建筑之一,轮船形状的教堂直对着易北河,教堂风格为洛可可式,钟塔高83米,与其他天主教堂不同的是,屋顶上有78尊圣徒雕塑,显出独特风采。</h1> 从天主教宫廷教堂左转到达宫延广场,又叫歌剧院广场。因该广场位于德累斯顿老城以西,著名的萨克森州立歌剧院之前。图左边是萨克森国王约翰的骑马雕像、中间是宫廷教堂、右边是德累斯顿原国都王宫的赫斯曼斯塔。 <h1>德累斯顿王宫,是德累斯顿最古老建筑之一,是萨克森选帝候(1547-1860)和萨克森国王(1860-1918)的宫殿。建筑风格从罗曼式演变到巴洛克式。而今天的旧王宫,从外墙上观看,感觉很古朴、像久经沧桑一样,但它却是二战后慢慢重建的建筑物。今天我们看到广场上屹立的幢幢老建筑,都是修旧的。让你不得不赞叹德国人那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精神。</h1> <h1>森珀歌剧院,位于王宫广场上。建于1816-1826年,是一座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歌剧院。因为其精巧的建筑风格和出色的音响,使它成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h1> <h1>歌剧院右边是茨温格宫,为典型的德国巴洛克式建筑,被称为是欧洲后巴洛克风格最重要的建筑之一。</h1> <h1>奥古斯特斯大桥,连接着德累斯顿的新城与老城,也是该市最著名的一座桥梁。二战时期,英美联军与苏军就是在这座桥上会师的。</h1> <h1>从王宫广场出来,走上奥古斯特斯大桥(左侧正在修缮),回望易北河边布吕尔平台景色。从左至右:原州议会大楼、王室艺术学院、圣母大教堂、大教堂前的君王次子宫、萨克森州高等法院、国都王宫格奥根门楼、宫廷教堂。</h1> <h1>从奥古斯特斯大桥下来往左转,经萨克森的最高法院,即有四个雕像群的阶梯拾级而上,穿过葡萄架就到知名的布吕平台,由于很多欧洲人都喜欢来这个露天大平台能散步、观赏远眺和喝咖啡,被称为“欧洲平台”。</h1> <h1>台阶两侧的四个雕像群,分别象征着一天的四段时间,由雕塑家约翰内斯.席林设计制作。</h1> <h1>布吕尔平台上矗立的这尊塑像,是雕塑家恩斯.里彻尔。森珀歌剧院前萨克森国王约翰的雕像、圣母教堂前的马丁.路德雕像、美术学院穹顶上的艺术女神雕像,都是他的作品。“王候出征图”的作者威廉.瓦尔特也是他的学生。</h1> <h1>雕塑家恩斯.里彻尔塑像</h1> <h1>阳台上的十二星座雕塑和步行道。</h1> <h1>站在布吕尔平台远眺,可看到缓缓流过的易北河和时尚的白色游船,对岸的繁华街市,郊外原野和绿色的山峦。</h1> <h1>这是一座新建的现代跨河大桥,因为这条桥建在奥古斯图古桥旁边,使得曾经入选过世界文化遗产的易北河谷,被认为建了这条现代桥,破坏了河谷的景观,2009年被除名。</h1> <h1>布吕尔平台下方的一个城门或涵洞,可以看见易北河对岸的建筑。从这里可以下去,走进老街,也可以从桥洞出去,进入易北河岸边街道。</h1> <h1>从布吕尔平台下到优雅的老城区,酒店前的老街是一家挨一家的餐厅,餐厅外靠街边餐桌上,坐满了食客。</h1> <h1>漫步在欧洲老城内,时常会见到这样的马车和马车夫,还有马的装束,都仿古,真的恍如隔世。</h1> <h1>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始建于1726年,是基督教新教教堂。采用圆形穹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历时17年方建成。圣母教堂可以说是德累斯顿的市徽,其巨型圆顶的轮廓,早已成了这城市风景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1><h1> 今日本地居民举行环城跑马拉松活动,在圣母大教堂前马丁.路德雕像前,一拔又一拔的运动员在照集体照。</h1> <h1>二战期间,圣母大教堂在盟军空袭中变成了一片废墟。1994年,德国政府开始重建圣母教堂,为确保重建后的圣母大教堂能最大限度保持原有的风貌,近一半的建筑材料是从原来教堂废墟中挑拣出来,并进行编号,尽量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从照片上看到墙壁外观黄黑相间,黑色的是老砖,黄色的是新砖。看起来像拼图,因此圣母教堂有一个外号叫“拼图教堂”。</h1> <h1>教堂旁边还有二战轰炸后残存的一块老石墙,提醒人们不忘记当年这段历史。</h1><h1> </h1> <h1>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前马丁.路德的雕像,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h1> <h1>新市场的广场,磨光的鹅卵石路面,不断有马车叮当路过。我们就在这里徜徉,太惬意了。</h1> <h1>圣母大教堂边的新市场上国王的雕像。</h1> <h1>新市场上的街头艺人</h1> <h1>在萨克森州高等法院前的街头艺人</h1> <h1>那些穿着运动服的人们,是跑完了马拉松往回走的本地居民。</h1> <h1>由于德累斯顿的地质条件不适于建造地铁,因此有轨电车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走在街上,不少的轨道就建在马路中央,抬头可见空中飞架起密密麻麻的电车轨道网线。</h1> <h1>夕阳西下,今日这段美妙的德累斯顿旅程结束了。我们的大巴径过易北河畔,远处是一座座教堂的尖顶,近处易北河上的游船,还有河岸边草地上席地而坐的三五人群,在夕阳余辉衬托下形成一幅很美、很美的画面。虽然我们的旅程无非是走马观花、我们所见无非是管中窥豹。但是,德累斯顿之所以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并非虚夸。</h1><h1> 下一行程,将去捷克首都“布拉格”,游览伏尔加河,卡罗维发利温泉小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