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高邮 崔铁军文/摄 (文上图下)

朵朵滑滑梯

<p class="ql-block">家有汪粉,平素言语不多,就是说到汪曾祺和他的作品,才会绘声绘色,娓娓道来。说的次数多了,就想去高邮看一眼,看看什么样的水土,能滋养出当代“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5号下午,说走就走,汪粉一踩油门,两小时就到了高邮城,进了汪曾祺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图中摄影师,就是我家汪粉。</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纪念馆于2017年10月建成开放。另一个有趣的老人,汪老的好友黄永玉,为纪念馆题写馆名。</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占地约1000平米,由几座前后相连的建筑组成。外观很有设计感,已经比较现代,但保留了里下河民房的色彩,纪念馆就建在汪家老宅的原址上。主要展示汪老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2000年,在高邮文游台景点里,曾经建立了汪曾祺文学馆。2016年,汪曾祺纪念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10月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设计院,在认真研究了汪曾祺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后,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从围墙开始,就充满里下河水元素的建筑,很漂亮很有见地。这里差一张空中俯视图,有人评价说这个建筑群,像是七本打开的书,象征着汪老在小说、散文、剧作、书法、绘画等七个领域的建树和成就。纪念馆本身,已经成为“运河百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汪家从前在高邮城里算是大户,1920年汪曾祺出生时,家里就有2000多亩田地,200多间房子,有两家中药铺和一家布店。</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他优渥的童年和少年。初中毕业后,毅然奔赴江南,考上了当时的名校江阴南青中学。高中毕业后,辗转到昆明,以扎实的功底,一举考上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战乱时期,从小学到大学,能把书读完整了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还能把书读好了的,更是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家很大的老院子,已经基本不见。那些房子院子,即便放到现在,也应该是破败不堪了。老宅如今以这样的方式得以重生传世,对于高邮、对于游客、对于读者,当然也对于汪老,都是一件好事。汪曾祺的儿子汪朗,给纪念馆题词也说“老头儿做梦也没有想到,家乡人会给他建这么精美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进得馆内,迎头就遇见了汪老。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77岁,但是活得真是个精彩。只道他是散文大家,还与样板戏《沙家浜》有点关系。却原来他首先是顶流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以纯文学的技法,以温暖的表述,关注市井贫民,关注世间百态,深受一代又一代汪粉的热爱。</p><p class="ql-block">全国作协主席铁凝这样评价他,“ 他像一股清风划过当时的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辉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真正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地迎送着每一段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他的散文,倒是零零碎碎读过一些。印象中没有多少形容词,文字极干净,接近口语,但都有韵味,很接地气,古语方言都用得很溜,一看就知道是他的手笔而不是别人的。这种文风和功力,非他莫能。汪老的幼学扎实、学历完整、又饱读杂书,经历丰富,大学里还得名师沈从文等大师的点拨鼓励,这些都使他形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在任何环境下,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p><p class="ql-block">最让我惊讶的,原来他早年从北京一个什么杂志社,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几年。回北京后从1962年起,一直到他退休到他去世,他的关系一直在北京京剧团(现在的北京京剧院),他的岗位居然是专职编剧!他在编剧岗位上的最高成就,就是和其他几位(杨毓珉、肖甲、薛恩厚)一起,主笔改编了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因此在文革后还吃了一点憋。好在他的文人气质,好在他不会专营投靠,自然也就没有于会泳那样的事情。他的文章里,有意避开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与不堪,传递给读者的,始终是温度和善意。比如他对于会泳的音乐才华,始终是赞口不绝。</p><p class="ql-block">他也努力尝试改革传统京剧的模板。传统京剧以前多少年来是没有剧本的,就是名角大腕们商量商量,切磋切磋,把一个故事讲下来就可以了,谈不上文学性。他在文革前就尝试写过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来也陆陆续续写过一些其他剧本如《王昭君》《凌烟花》《小翠》,终究不成气候。80年代开始,他就一门心思栽进短篇小说写作,他写家乡旧事的《受戒》《大淖记事》等短篇小说,不仅分别在1980年和1981年就获得全国大奖,也在小说文坛上连接上了一段文脉。原来小说可以写得这样纯粹好玩,只专注于生活本身和人物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汪老是一个不仅有才华、而且有故事有趣的老头儿,这一点很是难得。正在读他的三个儿女合写的《老头儿汪曾祺》。在他儿女眼里,他就是隔壁大爷一样真实的人,和蔼可亲又个性鲜明。</p><p class="ql-block">“上学只有文科好”“五年也没有捞上(大学)毕业文凭”“京沪之间的落魄才子”“没能混进革命队伍”“三生有幸当了右派”“站在政治漩涡的边缘”“糊里糊涂上了天安门”“赋闲两年写闲篇”“60岁以后又成作家”“写了个小和尚谈恋爱的故事”“一辈子只会写短篇”“搂草打了只肥兔子”“误打误撞成了美食家”“写话剧写电影一个没上演”“集淡泊与执着于一身”等等,他儿女笔下的老头儿栩栩如生,非常有趣,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好看,有的篇章读来也觉心酸和无奈。</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生的成就甚至是婚姻家庭,都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汪曾祺的一生,短短77年,经历的历史和动荡那样多舛而不可预测。他能在那样的历史阶段中,活出了他自己,活美了他自己,还留下了大量的文稿慧泽后世,照耀来者,真是文坛奇人!</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部,还有汪迷部落、汪曾祺书吧,汪曾祺茶吧之类的场所,高邮市作家协会也在里面。</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纪念馆报告厅里,有一场关于汪曾祺的报告会,一位老者在介绍汪曾祺的某一本书。与会的看上去都是汪粉,彼此之间也是非常熟悉,散场后他们纷纷在汪曾祺塑像前合影留念,也买汪曾祺的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报告厅门外上方,我注意到这样一块牌子:“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基地”。脑子里一连生出两个问题:里下河是什么?是一条河吗?里下河文学流派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从小就知道我们盐城有一大块范围,是属于里下河地区。也知道我的故乡建湖,是里下河的一部分。今天要查一下,里下河究竟指哪里。</p><p class="ql-block">度娘告诉我,在历史上,江淮之间的运河曾称里运河,又称里河,这是很长的一段运河。而大体上与范公堤平行、位于范公堤东侧的串场河则被称之为下河。介于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遂被称为“里下河”,面积超过1.35万平方公里。包含淮安市区的楚州区,扬州的宝应,泰州的兴化,盐城的东台、盐都、建湖等地。</p><p class="ql-block">里下河地区的特点,我看就是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四季分明,鱼米之乡。看过兴化千垛油菜花、李中的水上森林、建湖的九龙口和盐都的大纵湖水上迷宫,就可以大概知道里下河地区的地形地貌。这一片土地多种水稻和其他水生植物,多鱼虾蟹。</p><p class="ql-block">里下河地区历来就是崇文尊学的风尚。历朝历代是这样,家家户户是这样。从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吴承恩,到清代文学家郑板桥、诗人吴嘉纪,再到现当代的大文人胡乔木、乔冠华,再到小说家、剧作家汪曾祺、军旅作家胡石言(电影柳堡的故事作者)毕飞宇(小说推拿的作者)还有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文学理论家吴义勤等,他们都是在不同的时代,里下河地区冒出来的文学大家或名家学者。这一带还有很多很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成就者,真是文脉繁荣昌盛,传承延绵不断。</p><p class="ql-block">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特色,还真是说不好。直感就是这些作家,擅长反映小镇小村的水乡生活,字里行间乡土气息饱满,着地气,重人情,还处处都透露着“水乡的湿气”,温润如玉,从容淡定,养心养生,读着舒服。</p> <p class="ql-block">受汪曾祺子女的捐赠,汪老生前的书房整体迁到纪念馆内。</p><p class="ql-block">汪老的私人藏书,不是很多而且比较杂。但是他是大编剧,可以到处借书看,多年的博览杂读,又能过目不忘,知识面很厉害,和他一起改编样板戏的几位,也都是厉害的人物,但不得不服了他的才气。</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汪老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那对沙发。汪老写文章,常常是坐在沙发里深思熟虑很久,等文章主旨、谋篇布局,文字表达,都考虑差不多了,铺下稿纸,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他写文章还有绝招,有事就停,事毕再续,行为模式随时切换,丝毫不影响文章的流畅顺达。这就是硬功夫,佩服!</p> <p class="ql-block">汪老的字,自成一家。拍到他手稿字迹的照片,找不到了。印象中和家父的字迹很像,大概都是那时期私塾先生训练过的。其实,馆内珍藏中最宝贵的就是这些文稿的原件。见字如面,现场仿佛能看到汪老创作时的样子,那样专注自信,酣畅自如而工整讲究。</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老的画,随心写意。他说(大意)“我的画是不能放到画家的作品行列里的,就是一种表意,随便画画,有什么画什么。”</p><p class="ql-block">但是觉得他的字画那么一搭,就是大家风范。墙上一挂,就是满满的书卷气。</p> <p class="ql-block">竺家巷9号,是汪曾祺的故居的一小部分。留下来的两间房子里,住着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两家。</p> <p class="ql-block">门口坐着一位老人。夕阳里他像一座雕像那样,和这条小巷子凝固在一起。上前细问,才得知他是汪曾祺同父异母的弟弟,今年86岁,比汪曾祺小18岁。</p> <p class="ql-block">我说我们是汪老的读者也是粉丝,要不我们合张影吧,老人欣然答应。这位老人算起来没有和汪曾祺一起共同生活过,他出生的时候,汪曾祺已经在南青中学读高中了。但是他长得太像汪曾祺了,神态姿势也很像。</p> <p class="ql-block">相对于我们家里那个读了20多年汪老作品的同学,汪曾祺老对于我还是有距离感、陌生感的。走进纪念馆,信息量有点大,还是觉得有点懵圈。本来想着第二天再进馆复习复习,不巧遇到周一闭馆,约下次吧。</p><p class="ql-block">重要的是我来了高邮,实地看了一眼汪家大院,匆匆看了一遍纪念馆的介绍,住了一晚汪家客栈、下了一顿褀菜馆子,转了一圈汪家故居附近的小巷子,心里觉得会走近了一点汪老和他的作品,对于以后阅读他的作品,感知他的人生,是会有收获的。</p><p class="ql-block">汪曾祺纪念馆位于汪家老宅的原址,在高邮老城区。周遭的环境,格局应该没有大的变化。东大街和它的小巷子们都还在,细细长长地看不到头,但是已经不太像汪曾祺笔下的原来模样了。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变化也是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汪曾祺纪念馆,天色已经不早,赶紧赶往高邮湖。高邮湖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住了几十年,亦或是当年读大学放假回家,乘坐的渡船从这里路过?</p><p class="ql-block">原来高邮也是个运河边上的小城。运河就在城西。运河和高邮湖是邻居,中间只隔了一道堤坝。</p><p class="ql-block">明清时的运河旧址,现在已经成了遗址公园。大片大片的绿地上,恋人们、孩子们露营的帐篷星星点点。</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就长这样子。河床里也是绿草如茵。1956年运河改道取直,古运河这一段曾经都被填了,2014年大运河申报世遗时,抢救性地修复了这一段旧址。现在这里已经是一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汪老的作品里,真是经常感受到湿漉漉的水气。</p><p class="ql-block">站在高邮湖这个观光大堤上,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高邮湖,晚风习习,心旷神怡。这是江苏第三大淡水湖,水面很大很宽,横竖都看不到边。夕阳洒在湖面上,湖水轻轻地拍打到岸边,岸边有不知名的小花盛开。这个地方,最合适发呆走神,最合适放空自己。游人不少,也有不少小摊贩,吆喝着高邮当地的小吃和水产品,有小龙虾和螺蛳哎。</p> <p class="ql-block">外地来高邮观光的客人现在还不算多。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风光带建设越来越好,游客将会越来越多。就是冲着汪曾祺,冲着高邮湖夕照,也要来看一看运河边上的这个明珠小城。</p><p class="ql-block">江苏有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10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高邮就是三个县级市之一。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肯定是有一些硬性标准的。事先对高邮知之甚少,当我们进入高邮市区,看到迎接我们的这块招牌时,觉得“哇,来对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运河,景色已经是很好。</p><p class="ql-block">五一期间去了淮安,淮安也是运河边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月内两次看到运河,看到运河岸边的风光和人文,应该是缘分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运河和高邮湖的地理位置图。运河在东,高邮湖在西。中间就隔一道堤坝。图片作者是我家汪粉同学,他有小飞机,上去一飞,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珠湖夕照,是高邮湖最著名的景点之一。高邮湖也被人们称之为“珠湖”,因为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甓社湖曾现珠光,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之为“珠湖”。这里又扯出来个甓社湖来,甓社湖也是高邮湖。高邮湖历史上有好几个名字。</p><p class="ql-block">湖边有个小伙子,亲自给他的女朋友试拍婚纱照。年轻的身影,在夕阳里转来转去的,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有福建一家三代好几口子,专门来高邮湖观光。一家子拍了又拍,说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湖水这么美的夕照。</p><p class="ql-block">年轻的母亲认为我偷拍的这一张,是他们最喜欢的,于是加了微信,传给了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嘛。</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太阳落山的几分钟内,夕阳渐渐映红了整个湖面,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被这个画面迷得走不动了,都不知道换个角度多拍几张。换个角度,就能拍到略过水面的飞鸟了。</p><p class="ql-block">高邮湖的这一天,这一刻,永远属于我了!</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赶紧打车,到著名的高邮南大街看一眼。</p><p class="ql-block">南门大街位于江苏省高邮古城南门外(高邮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曾是明清时期高邮城最繁华历史文化街区。大街兴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近代,是名副其实的沟通里下河、大运河,襟带苏皖两地的要津。客来运河两岸,货运大江南北,其情其势延续了600多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因战乱和一场殃及40余家商店的大火肆虐受到重创,渐现萧条。建国后,随着1993年至1995年高邮市人民政府对盂城驿的修复,这条现长230米的南门大街修复如旧,重现生机。(这一段介绍来自度娘)</p> <p class="ql-block">1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是来过这个南大街的。记得白天是在扬州有一个公务活动,晚上和一些同行到了这里,看一眼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那时高邮的新城还没有开发,老城居住的人还比较多,南大街晚上一片繁忙。无意走进一家杂货店里,宜兴中学的陆校长,得知我家很快要嫁女儿,很在行地买了一只工艺小马桶送给我女儿,说是“舅爹爹聊表心意”。里下河人家嫁女儿,陪嫁中必定有子孙马桶、脚盆和小liang子(拎水的小水桶)。陆校长的这番心意,我一直深谢在心!这只子孙桶,一直放在南京家里的醒目处。</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230米的大街,现在已经比较冷寂了。但这是一段历史,这里发生的人来车往,灯火阑珊,是千百年来里下河地区河运、商旅生活的一个缩影和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到高邮,处处是新的知识点。这是盂城驿的鼓楼,因为夜晚未能入内参观。这也是以前未曾听说过的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先说盂城。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北宋著名文学家秦少游在诗里面说:“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意思就是我的家乡从高空看下去像一个倒过来的盂。所以高邮被称为盂城。</p><p class="ql-block">盂城驿,说的就是高邮运河岸边的这座古驿站。高邮这个地名,本身就是历史。“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名秦邮,盂城”。</p><p class="ql-block">盂城驿始于明洪武8年(1375年),已经有近650年左右的历史。原占地有16000平方米,差不多有24亩地左右那么大。鼎盛时期,有驿马130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人,是“地当广陵、涟水交衢”的水马大驿。现在这座还活着的驿站内,还保存着各类古建筑3000平米,被誉为“中国邮驿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找来的图片。盂城驿的外观,就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下次再来高邮,要仔细看看这个古驿站。当时运河两岸的驿站很多,如今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这座驿站还得以保留和重生,真是幸事。</p><p class="ql-block">驿站当时一般都是传递公函的,也供南来北往的官船歇脚、官员休息什么的。古代小说里常有的场景,就在眼前,有意思。</p><p class="ql-block">高邮南大街和盂城驿,一起作为一处遗址,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文游台。这是一个现在还售票的景点,也是高邮八景中最有名的一景。</p><p class="ql-block">文游台离汪家客栈不远。汪曾祺在家乡时经常造访这里,文中也多次对这里大加赞赏。</p><p class="ql-block">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高邮古城,居然有这样两位重量级的文豪,可见里下河地区文脉传承的力道。</p> <p class="ql-block">这个原来山坡上的高台建筑,现在已经修葺一新,入得大门,眼前就是一代词宗秦观(字少游)的塑像。清新脱俗的身姿,文人雅士的气质,与拾级而上的文游台很是般配,秦少游少年时在这里苦读,有10多年。先前读过一点秦少游的宋词,却不知他就是我们里下河的文学巨匠。文游台因了秦观和他的老师苏轼等在此饮酒作诗,高谈阔论而著名。</p><p class="ql-block">秦少游因他超凡脱俗的诗词文,成名很早,但是做官很迟。37岁得中进士后,在他老师苏轼的举荐下,一度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党派之争,在他人生的最后七年,和他的老师苏轼一样,被逐出朝廷。外放加流放,七年五贬,从汴京到杭州、处州(今丽水)、郴州、横州和岭南的雷州。新帝继位后,召他等回朝。在返回的路上,病死于广西的滕州。人生的大起大落,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高邮人对秦少游的感情很深,他不仅诗词好,而且为人正派。一生历经坎坷,遭不幸仍然保持旷达,“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这一点,他和他的老师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文游台历经千年,仍然生机盎然,人文气息饱满。文人墨客到高邮,无不前往拜访,留下了很多的诗词石刻。</p> <p class="ql-block">在文游台最高处的会客大厅里,看到有人这样评价秦少游“文如行云流水,游如威凤长鲸”</p> <p class="ql-block">秦观存世的词作不过百首,却篇篇都是精品佳作。他的诗作古文也是相当出彩,却常常被他新创的婉约词作所掩盖。</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这首“鹊桥仙”应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现场反复吟诵,还是觉得用情太深意境太美。这篇词作是秦观写给谁的,后人有很多猜测。我宁愿相信这是一首应照七夕的肺腑之音,字字柔美,声声天籁。</p> <p class="ql-block">这是秦少游少年时游学交友的历程,也是后来被一贬再贬的线路图。当时的交通很是不便,一个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一生能有这样的辗转,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秦少游只活了52岁。但是他的诗词一直活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活下去,永远活在热爱诗词和文学的国人心里,这就不是一般的成就了!后人有诗这样评价秦少游“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秦观当得起这样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初夏时分,河边新绿一片。</p> <p class="ql-block">高邮一日游的最后一站,去了镇国寺。头天晚上,在南大街附近的运河大堤上,看到了隔河的一大片灯火辉煌,问了当地人,说那里是镇国寺,是来高邮必到的一个景点。</p><p class="ql-block">这座漂流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千年古寺,是唐.懿宗时代的皇弟举直禅师在此修行,圆寂后葬于此。塔内藏有舍利子和经书。塔高七层,古朴典雅。千年来多次遭焚毁,又反复得以重建,唐骨明风依然如故。最近的这次重建,是2001年,高邮市政府主持,海内外佛教徒捐资重建了镇国寺,现在的规模和气势,远超对一个县城佛教场所的想象,很是宏达壮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运河改道时,周恩来总理作出了“让道保塔”的指示,才使这座位于运河小岛上的千年古塔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亦称“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p><p class="ql-block">想当年唐懿宗的弟弟,怎么就看中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在此结茅禅修。后又因他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得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他本人同时被赐“举直禅师”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的规模和形制,因其不凡的来历和长久不衰的法务影响力,气势恢宏,令人敬重。</p> <p class="ql-block">走在寺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诵经的声音包围着。先以为是录音播放,走到这里才知道,有80位僧人,最近在这里要做18天法事,镇国寺的香火之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僧人们面前都放有经书,每人都手持话筒,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念念有词,声音传得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镇国寺出口处,抬头就看到了这两个字。是的,人生负重前行了很久,是该“放下”了!</p><p class="ql-block">也许不同的人、特别是不同年龄的人,对“放下”的理解会各不相同。核心内容就是一件事,即“放下执念”。不执着,不为难自己,便获得了自在和轻松。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去繁从简,心静自宁。</p><p class="ql-block">学会放下,其实很不容易。不容易,也要慢慢学会放下。</p> <p class="ql-block">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也许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来此作甚”?这是禅宗的警句,常用来提醒点世人反省自己。</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完成了使命而去。</p><p class="ql-block">如果对自己的一生努力和境遇尚可满意,或许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进入高邮城之前,加油站的小姑娘听说我们两个老人,专门到高邮来玩,不以为然地说“高邮有什么好玩的?”我们笑而不语。那天晚上我们打车去高邮南大街时,车上的司机也说,“汪曾祺就是一个写小说的,没有什么了不起。高邮出很多大老板呢!”</p><p class="ql-block">是的,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对于我这个年龄的来人说,高邮匆匆一瞥,看的都是历史文化,访的都是文化名人,这就非常、非常有意思了!带着对高邮的未知而来,带着对高邮的一知半解而归,带着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继续研究学习高邮的历史文化,有空继续翻阅秦少游的诗词古文、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和剧本,这是多么惬意的收获!</p><p class="ql-block">高邮的双黄蛋,终究没有敢于尝试,已经过了随意吃喝的年纪。在汪家客栈对面的小饭馆里,花100元,老两口就可以吃上当地正宗的一盘炒长鱼、一份清水河虾和一碗扬州狮子头,也算是一种小确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