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林徽因

冬日夏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谈中国古建筑的去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徽因,观其外表,不论是近于欧美风的穿搭还是近于东方女性古朴幽雅的服饰都能恰如其分地映射出她那遮掩不住的优雅丽质,尤其是她的知性与前卫始终都能够在建筑美学领域引领潮流,久历不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转到五十年代初,古老的土地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全面建设时期,他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以她的横溢才华与在对古代建筑遗迹的保护与一些民间工艺传承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她,不光是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整体结构、图纹装饰的设计者,而且许多具有历史意义涉及到国家形象层面的宏大工程建筑均有她的参与策划,对于北京的市政建设关于古代建筑物的去留问题,更是有着她独特的卓识远见,为此,林徽因同当时的北京市政领导干部之间各抒己见,发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当时的市政领导认为,古建筑物占据着城中很大的空间和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城的全面建设,应予以拆除。而林徽因则认为,古建筑一分一毫都不可以动,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匠心独运于一身,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实属不易,中国的园林,亭台楼阁屋室建筑布局及其工艺在世界的文化历史建筑领域传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林徽因据理力争,但当时的人们在受反封建思想的驱使下,还是至使一部分的古建筑受到了覆灭性的损毁,“永定门”,这个在北京城市中轴线上具有地标性建筑的城楼亦在其中,于1957年被拆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至2004年,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旋风的刮起,众多文物工作者专家探寻昔日的旧迹,复建了永定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隔47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意气风发的中国人以放眼世界的格局,深刻的认识到,只有立足于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之上,才能够更好的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顺应时代的潮流,这让我不能不又一次提及林徽因,一个融贯中西文化却把毕生所学,都奉献给中国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继承和创新的伟大女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使终对她的知性之一表现在她对文化的衷中参西上的思想精髓深感钦佩,林徽因早年随父游历于欧美,对于西方的文化学习比较早,且学有所成,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在美术学,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并著有《林徽因文集》多才多艺。学成归国后,夫从其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调研工作,常为国家的命运多舛,而迷茫和惆怅,在其后的诗歌创作中,一改早年诗歌创作清新、婉约的风格。并著有《中国建筑史》和《全国文物保护目录》等书藉,以供全国文物调研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夫妇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国内,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文化传承,致力于古建筑文化的探究,而鞠躬尽瘁,据资料刊载,在1930-1945年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不辞苦心,总计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留下了她们夫妇的足迹,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像我们熟知的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名山寺庙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徽因对古建筑的去留问题,我个人对其的理念是保持赞许态度的,现代人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思想上至少是坦荡的,更加理性的认识到,古代传留下来的一物一件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情绪好恶而改变什么,强加于其身的各种色彩也是不具备任何信服力的,如果一定要为其强加于某种色彩,这无异于是种社会文明的倒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胜败荣辱皆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决定,“庙算多者胜”古来文献从来都不止一次的提出,引以训戒,比如说,同样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除了周瑜做了详尽的周密部署之外,把这地缘的东风利用的恰到好处,也算是考虑的很详实停当了;而对于北方的曹操来讲,一切布置的也很妥帖,只是遗算了这地域的气候特征,也只是“欠东风”没有考虑,仅此这一点,败走华容道也就不足为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人是精明的,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国际频繁的海运贸易占了各国贸易运输方式的主体,为了减少海难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除了人工科技的设备辅助之外,还要更缜密的考虑到,季节、地域气候特征、季风、洋流等诸多因素,或是政治因素,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来计算航程的经济性。毕竟人及人的缜密思考决定了生产力的第一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项羽纵使火烧了阿房宫,也并未能对他的未竞的事业有什么样的实质性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样的话语,对于瞬息万变的人类社会活动来讲,更是无稽之谈。《红楼梦》中,万难的刘姥姥凭借孤勇,周旋于贵妇之间,明知被竞相取乐而依然自嘲,终于得到了贾家人的资助,搏夺了在困苦生活中,活下去的一线生机;同样是正值青春华年的贾宝玉,虽出身于出将入相的公候之家,却整日笙歌宴舞,粉黛绫罗,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终有一日到了财殚力竭的地步,天下之大竟无他容身之所,眼睁睁看着被沦为官妓的史湘云妹妹不停的哭喊呼救且渐行渐远,这位昔日里最能怜香惜玉的宝哥哥剩下的也只能是冷风中独自凌乱,无助、徬徨和潸然泪下了,贾宝玉与刘姥姥之间,两人同样倚凭朱门的优越条件,结果却有着天渊之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一个王朝倒掉了,它与它的时代,和那个时代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再宏大,都终将变得非常脆弱,不堪一击,纵使是钢筋铁骨。因为做为生活附属品的它,已经失去了它的主人,也就失去了魂灵,静静的藏匿在山间谷岰寻常巷陌间,世世代代以供人去消遣,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间,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一个时代,从昔日的辉煌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湮灭,直至消亡的整个辛路历程。它的存在更好的启示着,一个人应当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如何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群人如何做到克己复礼、慎独;一个民族应该如何正确的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强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定门”及许多的古迹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我们无法修复历史刻在它身上的印痕,复建的整体形象虽然规整了很多,但并不灵动,僵硬的矗在那里。没有了历史刻蚀的疤痕,使建筑物的颜面平整光泽了很多,但,它失去了昔日的精气神,它的荣光,因为它没有经历过历史曾经的沧桑,关山日月、铁马刀戈的洗礼,它就不算是成熟的,显得稚嫩的很,稚嫩的只能称之为是赝品。历史永远不能复原,就犹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是一样的,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每一处古香古色的建筑物的每一个棱角,每一个点面,哪一处不是写满了中国历史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古建筑的人为损毁就等同于否定了历史的发展,平整的墙面上被抹去的刀弓弹痕至少在永定门这一页再也读不到中国近代民族反法西斯抗战史上的辉煌足迹,亦否定了对于英雄的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古迹建筑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社会功用,唯一存在的意义就是,当我们游历置身于这古香古色的楼阁殿堂的时候,我们不光可以一睹古代建筑文明的璀璨。而且总会有一种无限的情思,至少获得一次跨越时空界限,心灵与历史相互交流碰撞的机会,历历在目,耳绕梦萦,今愁古恨,感慨万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钟情于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是爱;是暖;是希望”,抚润着这绿荫掩映下的流丹飞阁,烟雨楼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日夏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3年五月28日凌晨2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