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书友:</p><p class="ql-block"> 大家晚上好!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小满时节,我们再次相约在茶语琴韵,风吹麦浪,美好渐露锋芒,每一粒种子都满载希望。花看半开,饮酒微醺,人生佳境是小满,读书让我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为生活斟满希望。让我们在这个即将丰收的季节,一起努力去惊艳每一刻时光。舒心读书会第177期活动现在开始,今晚我们一起朗读、讨论、学习《傅雷家书》第236页至257页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书共读</span><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傅雷家书》优美段落摘抄</i></p><p class="ql-block"> *造型艺术与大自然最能培养一个人身心的relax!</p><p class="ql-block"> *多和大自然与造型艺术接触,无形中能使人恬静旷达,维持精神与心理的健康,在众生万物面前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去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扩大我们的同情心。欣赏前人的遗迹,看到人类伟大的创造,才能不使自己被眼前的局势弄得悲观,从而鞭策自己,竭尽所能的在尘世留下些少成绩。</p><p class="ql-block"> *只有不断与森林、小溪、花木、鸟兽、虫鱼和美术馆中的杰作亲炙的人,才会永远保持童心,纯洁与美好的理想。培养一个人,空有志愿有什么用?主要从行动着手!无论多么优秀的种子,没有适当的环境、水分、养分,也难以开花、结果,说不定还会中途变质或夭折。</p><p class="ql-block"> *日常闲聊便是熏陶人最好的一种方法,或是饭前饭后,或是下午喝茶的时候,随便交换交换意见,无形中彼此都得到不少好处:启发、批评,不知不觉的提高自己,提高对方。</p><p class="ql-block"> *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的控制金钱,才不只致为金钱所奴役。</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i></p> <p class="ql-block"> 傅雷生于1908年,幼年丧父,母亲贤淑,极富主见,曾请先生教子认字、授英语与算术。1927年傅雷为安心读书,决定出国留学,母亲为其变卖田产,筹措资金,送子出国。1928年傅雷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主修文艺理论。他1931年9月回国,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兼授西方美术史、法语。1932年与表妹朱梅馥结婚。1933年9月,因母亲离世,傅雷辞去美专职务,选择译书为业。1958年4月被扣上“右派”帽子,1959年10月1日,在周恩来、陈毅关怀下,傅雷给远在英国的儿子傅聪写去中断联系近两年后的第一封家书。1961年9月,有关部门摘掉傅雷“右派”帽子,此后他一直深居简出专心翻译作品。</p><p class="ql-block">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4页,我们可以看到这封家书写于1958年3月17日,而下一封信的写作时间是1959年10月1日,中间间隔一年又7月,也就是傅雷第一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时间,但我们在阅读他们父子后来的书信过程中,竟然没有感觉到傅雷已身陷泥泞。包括在我们今天的阅读内容中,第237页至239页,我们读到了傅雷对党中央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关心粮食和生产,关心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事方面、经济核算、教育与艺术方面的问题,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1962年3月8日这封书信是写给次子傅敏的。傅敏从小也酷爱音乐,当他小学毕业主动要求上音乐学院附中时,遭到父亲拒绝。傅雷对满脸泪水的儿子作了如下说明:“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你呀,是块教书的料!”</p><p class="ql-block"> 音乐梦破灭之后,1956年傅敏被保送到北京外交学院。1958年4月30日,傅雷被划为“右派”。1959年秋天,北京外交学院忽然把傅敏作为“代培生”,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插入英语系三年级学习,外交家之梦也从此破灭。1962年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后来虽然人生坎坷,饱经磨难,却正如父亲所言,他是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一辈子在为中学的英语教育播撒种子。</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既强调子女应在父母身边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时应外出去奋斗。傅雷的母亲、傅雷对子女的教育都更看重人生目标的实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个 人 分 享</span></p><p class="ql-block"> 《典籍里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记观后感</p> <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还是一位母亲鼓励孩子去实现人生目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科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他一生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为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永恒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江南小城江阴出发,“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历经三十余年的行走,足迹遍及今天中国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与自然为伍,以实证为言,写出了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使我国地理学进入到了近代地理学的新阶段,还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双眼睛。</p> <p class="ql-block"> 刚才我为大家播放的视频是《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的片头,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p><p class="ql-block"> 父母的格局与高度和孩子的未来密切相关,看完这部纪录片,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有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幼年启蒙,播下理想的种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徐霞客出自江阴一个富庶的家庭。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小徐霞客念着:“徐家布,赛丝绸,江阴城里人人求;徐家布,薄又软,夏天透凉冬天暖。”的童谣。他扑闪着一双大眼睛,天真地对母亲说:“娘亲,你织的布比长江还要长。”母亲告诉他:“长江啊,比我们江阴城里所有的布加起来还要长得多!”紧接着小徐霞客询问母亲长江的源头在哪里?母亲告诉他长江的源头在岷山,并且她是从古书上知道的。小徐霞客随口而出,长大了要去看看,母亲笑着应和道:“好,好,好,看回来了告诉娘亲”。母亲的一句话,在小徐霞客心中播下了探访长江源头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他通过实地亲身考察,仅凭双脚行走、双眼观测,提出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的观点。他认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否定了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崇信的、《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的说法。与373年后1976年我国科考学家的科学测绘一致。他敢于纠正前人讹误,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他在《溯江纪源》中写道:“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少年立志、树立偶像,让梦想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徐霞客童子试落地,没能给家人争光,父亲不但没有批评苛责,反而鼓励他,徐家人可以不取功名但不可不立志,为其讲述上古先贤</span>秉承着对山河的热爱,<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以实践开篇,功业建立于山水之间的故事。</span>肯定他想效仿郦道元先生,踏遍三山五岳,寻访江河的源头的想法。引导他树立一种纵横于天地之间不计远近、不计朝暮、不计山海的豪迈与理想:朝碧海而暮苍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青年时期激励其志,追逐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青年徐霞客遭遇父亲去世,母亲为</span>激励其志,追逐梦想,亲自为他做好“远游冠”,以壮其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母亲鼓励他身为男子,志在四方,若羁留家园就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p><p class="ql-block"> 于是徐霞客离开家乡,为了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父亲的誓言,母亲的期盼开始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路走,一路记,直到双足俱废、病入膏肓,沿着先人的脚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能够矢志不渝地走向远方,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诲和鼓舞。父爱如山,让他朝碧海而暮苍梧;母爱如河,让他行万里而心中有根。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每当遇见困难、挫折、迷茫时母亲都能给他力量与勇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 傅雷的母亲、傅雷、徐霞客的父母,都让为人父母的我们应该有所思、有所悟。</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再跟大家分享一点关于节气的生活小知识。</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华,准确的表示了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每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一候有五天,今天是小满第一候的最后一天。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p><p class="ql-block"> 一候苦菜秀。苦菜在这个时节长得最为繁茂,“秀”遍南北;苦之味,就是夏之味。苦是夏天真正的味道,也正是生命成长的味道。小满之日“苦菜秀”,在生命将满未满、将熟未熟之时,苦是必须经历的味道。不经历苦味,生命便无法走向成熟。这是小满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二候靡草死。靡草是初春最早长出来的一种野草,到了此刻,生命渐渐衰靡。万物的夏天,却是它的秋天。因为它是喜阴的草类,枝叶细软,经受不住小满强烈的阳气,枯黄死亡。万物的生,恰是靡草的死。万物的生生灭灭随时在发生,生中有灭,灭中有生,即使在生命最为热烈的夏季,也要时刻面临生命的死亡。小满至,靡草死,生命是一个平衡不断被打破又去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虽夏,于麦则秋。小麦在夏季成熟收获,而其他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一般是秋季,因此对于小麦来说,小满就相当于它的秋季,故为“麦秋至”。此时的丰收,是大自然对旺盛成长中的生命最好的安排。走过萧瑟的冬季,走过生命苏醒萌动的春天,感受过花开,感受过草青,但唯有小麦,是生命成长最基本的供给。在激扬振奋的夏日,生命得到了第一场最及时最切实的补给。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金黄的麦浪,人们迎来了一年中第一个收获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 小得盈满微时光,适逢知己聊家常,小满时节万物将丰,未来可期,祝愿每一位书友知足、心安、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