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村的前世今生(副本)

东呱

<p class="ql-block">白洋淀大道大王路口的村名牌楼</p> <p class="ql-block">  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大王村,总面积8500余亩,人口2900余人,930余户,均为汉族。自1961年大王公社成立迄今,公社、乡,镇政府驻地一直设在大王村。沿新容公路南行6.4公里即到达安新县城,北至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车程13公里。西有白洋淀大道连通保定、容城,北有保静公路到达雄县,享汇通八方之便。东接新区重点工程临淀湾区项目和新安北堤防洪项目,与烧车淀相望,可赏伏波万顷之景。村驻有镇政府、派出所、市场监管分局、信用社、卫生院、镇中学、中心校、小学校、幼儿园,公共服务资源优越。有加油站、粮食收购点、服装辅料店服务生产。沿街排列餐饮店、小超市、蔬菜店、理发店、大药房、洗浴等便利生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中曾先后建有文玩市场、服装市场、粮食市场、物流转运站,有力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至今服装制售仍为重要产业,由内销为主发展到外销欧州。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大王村被划入启动区。目前,因有新区建设带动,村中房屋出租、餐饮较为活跃。</p> <p class="ql-block">大王村党支部、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大王镇中学</p> <p class="ql-block">大王卫生院</p> <p class="ql-block">大王信用社</p> <p class="ql-block">大王邮政所</p> <p class="ql-block">大王镇政府</p> <p class="ql-block"> 前&nbsp;&nbsp;&nbsp;世</p><p class="ql-block"> 人们习惯将安新县北的大王镇称作“北15村”,而北15村中大王村位于北、东、南五村的中心位置。查阅古今地图,它一直处在北出县境的交通干道,又是东、北村庄南下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 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否会有不一般的历史呢?《新安志》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㖞</span>。据《宋史·河渠志》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㖞</span>,在城北15里。宋咸平中,兴塘濼之利,郭李口、大㖞之名已见宋史。又証<span style="font-size: 18px;">㖞</span>为渥之转音,汉县之外,以二村名为最古。”另据宋《北道刊误志》记载:“雄州塘水四至:东至西榆林,南至龙华村,北至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㖞</span>寨,西至郭李口。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㖞</span>,即大王村(渥、<span style="font-size: 18px;">㖞</span>、王皆一音之转)”。迨至明代,“明嘉靖时,白洋淀水域水患严重……遂修大王堡以防水患”。另据清乾隆八年新安县志所载水利图,大王标识有城,且名为“大王堡”,标有南门。关于“大王堡”,村民老牛的家中保存着一块老石,其为青石材质,规格为65×45×15公分,相当完整。上下题款颇有魏碑之风,上款阴刻为“嘉靖癸卯春正月吉旦”,下款为“知新安县事洛阳刘闰等建”,中为阴刻阳突楷体“大王堡”三个大字。此石至今算来有480余岁,不但年代久,也确证立“堡”时间当在明代嘉靖癸卯春。有“石大人”的存在,“大王堡”似乎清晰了许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此说来大王村,宋时为“大王寨”,明代唤“大王堡”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据县志记载,大王村中建有观音寺、老爷庙,但具体建设时间均不详。现今观音寺已荡然无存,其旧址在村东原华中制衣厂址。今村东老爷庙为1990年重建(其原址在紧邻现址西侧,县志记载修建人为邑人张光远),供奉的是关羽,庙中存有珍贵的明代石狮一对。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为庙会,盛极一方。村西有一眼被老人们称道的古井,现已无水成为枯井,没于草树之间,其址曾有村民垫土井口抬高。在老人的记忆里,井旁曾是一条大河,因井水甘甜名播四乡,远近行船路过都要在此取水,遂成一时盛景。</p><p class="ql-block"> 关于大王建村时间和由来的坊传,村民认为建村时间应在汉代以前,理由是在生产队时候“大王刘老伯家出土过一大批刀币(有见过此币的人,表示确认过,为战国时代燕国刀币),都卖给供销社。另有人反映:“老牛家在北大门挖沙子盖房,挖出了一对陶瓶上面刻着好多鱼,还有一个陶鼎。这东西我都见过,应该是汉代的。”还有人认为:“大王村原来不是城,是军事机构,是军营!”理由是:“一位过世的长辈和我说过,大王村村东分为前营,东营,都是以军事机构为单位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王村东的关公庙</p> <p class="ql-block">关公庙内的明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大王村古井</p> <p class="ql-block">大王村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  说大王村,就不能落下村西的大王淀,它的历史远比村庄更沧桑,现在的大王淀在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称为“大埿淀”。清代《新安县志》载:“大溵淀在县西北五里,即《水经》所谓大埿淀也,周回四十里”,其古今名称依次应为大埿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㖞淀、</span>大渥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溵淀</span>、大王淀。盛水时,它的面积与今天的烧车淀相同,达万亩以上,相当可观。后由于受自然变迁和历代对河湖整治的影响,才成为现今的样子。其实它原来的样子并没有走太久,在60后村民儿时的记忆里,大王淀是汛来烟波浩渺,水退良田万顷。现在的大王淀已不再有水的影踪,只有滚滚的麦浪了。</p><p class="ql-block"> 在开阔的大王淀里有一个落寞的地标建筑,望靶楼,被人们戏称作“王八楼”。位于白洋淀大道西二百米,景泰路北二十余米,由水泥和鹅卵石浇筑,坚固异常,呈堡垒状圆形,倾斜下陷严重,只余半人高,可辨五孔一门,门北开。有人说是日本人侵华时所建碉堡,也有人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此处曾修建空军靶场时所建,观测打靶成绩用的望靶楼。后来靶场因水灾弃建,望靶楼成为唯一遗存。现今,望靶楼已是网红般存在,吸引许多人到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望靶楼</p> <p class="ql-block"> 大王村音乐会历史悠久可算远来的“曲儿”,现今它是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是从本村大寺里传承而来,想来这应是佛乐了,是很有来头的。但起源于何时却无籍可查。现今,主要服务于村民的红白事,同时在培养非遗传承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王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在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公共服务局曾策划出版的《雄安家谱文化丛书》中,有一篇大王籍粱昱潇女士撰写的《梁家的铁血男儿》,记述了梁家人从参加革命到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国家建设的热血历程和事迹,详尽生动,令人敬佩。而《安新县志》记载有大王籍革命烈士18名,分别牺牲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们代表着大王人曾经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付出的热血和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nbsp;&nbsp;&nbsp;生</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大王镇被划入启动区,大王村位置大抵在北城南苑的连接处。面对“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村两委以百倍决心和努力投入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积极贯彻推进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组织建设提质工程等活动。2019年桑德环卫公司进驻,村实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清理外运。2021年,村民冬季取暖完成煤改电。同年,高标准建设完成“西淀公园”、“西淀广场”、“百花亭”、“扶贫蔬菜大棚”等大型活动场所及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  目前,随着东北方向各村完成整体拆迁。新区建设南展,村北有电站和路网项目,村东是临淀湾和防洪枢纽项目,一派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 随着雄安建设这趟快车迎面驶来,大王必将迎来它的世纪之变,愿大王人民生活更美好,愿新区的明天更辉煌。</p> <p class="ql-block">村东临淀湾项目</p> <p class="ql-block">村东北堤防洪项目</p> <p class="ql-block">村东防洪枢纽项目</p> <p class="ql-block">村北电站项目</p> <p class="ql-block">村北工地料站</p> <p class="ql-block">村北工地料站</p> <p class="ql-block">村北新建公路</p> <p class="ql-block">村北新建公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