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皇家园林——北海、景山公园

能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五月天的草木繁盛,花儿娇艳。天高气爽,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里,我与爱人于2023年5月26日(星期五)陪同外孙女及孩子,既游了北海公园、又游了景山公园。有些景点虽然不能全覆盖,但是所到之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不虚此行、记录美好、现将拍摄的一些照片,经整理后用图文制作了美篇、在文字书写中、由于缺乏和了解历史知识甚少、图片应用网络百度查找了相关的一些历史资料、将所到之处的景点用文字加以注觧。制作中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点多多,敬请多多包涵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北海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城区的中偏北</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部,故宫和景山的西北侧,始建于辽代,是世界上现存建园时间最早的皇家宫苑。北海的布局以琼华岛为主体,在岛的顶端建有标志性建筑永安寺白塔,与南岸的团城,北岸的宫苑群遥相呼应,相互借景,构成园林的南北中轴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北海先后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兴建,历史悠久且重建时承袭较多。它始建于辽代,当时位于南京城的东北较外,附近风景秀丽,于是统治者便疏浚水系,仿照蓬莱仙境建造了瑶屿行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金大定十九年(1179)起,在瑶屿行宫的基础上叠石造山,修建了广寒殿,同时将湖泊称为(西华潭),瑶屿改为“琼华岛”将整座离宫命名为“大宁宫”(后来又改称“万宁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元代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了大都城,在中统三年(1262),至元四年(1267)和至正八年(1348)三次扩建琼华岛,将山命名为“万寿山”(“或万岁山”),湖合名为“太液池”。同时还在太液池的东岸修建了大内皇宫,在西岸建造了隆逼宫和兴圣宫,构成一座巨大的宫苑——“上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王朝定都北京后,在太液池以东建造了皇宫紫禁城,并向南拓展水系,形成中海、南海、与北海一起合称“西苑”,划入皇城的范围。万历七年(1579),广寒殿倒塌,此后一直设有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清顺治八年(1651)应喇嘛所请,在广寒殿改建为永安寺,乾隆六年(1741)起,北海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扩建,除了在琼华岛的四而上广建庭轩楼榭外,还在太液池的北岸和东岸增加了许多建筑群,形成今日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光绪十一年(1885),慈禧太后私自动用海军军费增修过北海,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对北海有过较大的破坏,两年后进行了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中华民国时期,按《清皇室优待条例》,北海先是成为爱新觉罗溥仪的私家财产,1925年,皇室迁离紫禁城后辟作公园,但一直没有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驻地,北海作为公园开放。1861年,北海及团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69年至1979年,北海公园以“保护中南海安全”为由关闭,禁止游人入内。1979年,北海公园重新对公众开放。1996年,北海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是北京市内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它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心,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是一处集游览、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位于唐皇的皇家建筑点缀于山水间,高原与肃穆掩映在风景中。放眼望去,亭台楼阁,石桥明目,错落有致。杨柳含笑,清风拂面,这里就是皇家园林北海公园。毗邻紫禁城的北海公园是根据古代神话中的仙界来建造。历经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规模大,历史悠久。艺术成就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的主要景点有九龙壁、白塔、琉璃厅、御花园、静心斋、玉澜堂卜、翠花楼等。其中,九龙壁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海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北海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北海湖”北海湖 为北京城内的最大水域之一。以湖称海,是为取"海上三仙岛"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海公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积583亩,折合约39万平方米。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中南海与北海水系相连,统称三海。元至清三代,中南海与北海水域称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北海是最北端的一部分。金代以后,在北海周边累建宫殿,逐步形成皇家园林。是现代中国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城宫苑。民国时开辟为公园,并定名“北海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是个宝藏公园,我们首先进入北海园中之园。游览了静心斋,此处堆山叠石,小桥流水,是北海最精巧的一处园中之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的园中园各具特色。 静心斋四周以短墙围绕,斋内遍布的太湖石山景,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桥、池、廊、殿、阁相互辉映,妙趣无穷。 静心斋有韵琴斋、抱素书屋、罨画轩、焙茶坞、沁泉廊等主要建筑。 何为静心?应该是心神宁静。何以心神宁静?应该是自我修悟。 读书、抚琴、作画、品茗就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镜清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的一处园中之园暗藏着“琴棋书画”的设计理念因其前后临水,诗云“临池构屋如临镜”,故称镜清斋,门柱两侧上写有"凭观吾有术,妙理契无为"的楹联。 殿外上悬“镜清斋”隶书匾额,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静心斋(北海公园中精巧的一处园中之园)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是皇太子的书斋,它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静心斋为什么能赢得如此多的美誉?在这里又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呢?清朝乾隆21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西天梵境旁边,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搬运石料和木料。乾隆皇帝笃信佛教,西天梵净就是他用来礼佛的场所,也许是每次礼佛之后太劳累,于是这一年,他下令在西天梵境的旁边建造一个小园子。用来作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礼佛期间的休息之地。这个小园子。静心斋。当然。乾隆皇帝。取名太。太宁宫是金朝皇帝最喜欢的避暑离宫。只可惜,在。中度的时候。他们。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岛上的宫殿保留了下来。元始族忽必烈修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静心斋小玉带桥说完太液池东岸的古桥,转弯来到北岸,沿北岸的景点中古桥也不少。靠东边的是北海公园最美的园中园,称静心斋。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用了两年时间建成整体园林院落,是帝后休憩之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对此园进行了修缮和增设,并多次来园享乐。据《三海见文志》记载:静心斋,清代原名镜清斋,门内旧额犹存,中华民国二年(1913)始改为静心斋,新额悬于门外。静心斋建筑布局紧凑,整个院落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院落空间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景区,主要建筑有镜清斋、叠翠楼、枕峦亭、沁泉廊、罨画轩、焙茶坞、抱素书、韵琴斋等。园中假山是用来自江南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山中叠石岩洞,山间曲径幽深,山上楼廊起伏,山下小桥绿水。整个园中形成层次分明,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空间艺术效果,又称乾隆小花园。静心斋内水面积占整个院落三分之一强,不大的水面上有三座古桥,小玉带桥、沁泉廊桥、青石板五折曲桥。三桥结构不同,造型各异。小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池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 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桥上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传说靠山兽也称叭嗄或望天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叭嗄蹲坐姿势,张着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镂空山石坐桥头,使石桥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桥坡有3040度,上下桥显滑陡,起初桥面石板为剁斧做法,1977年修缮加固栏板、望柱时,还将光滑的桥面改为礓礤桥面,有利于人们上下桥。站在桥上四周观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灌丛盖地,水中建廊桥和殿堂,真是富丽堂皇中带有江南水乡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园中之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罨画轩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为“读画廊”。乾隆皇帝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乾隆皇帝御制罨画轩诗中有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句,意思是从这里可观赏到周围如画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园中之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这里是北海公园静心斋的“罨画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罨画軒”坐落在山石的高处,他在“焙茶坞”斜对面是个一明两暗的房子,他两者之间有长廊相连,长廊也是静心斋这里的特色之一。他几乎所有的建筑都用这种长廊连接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罨画軒”是静心斋观景的最佳处所,罨画意味色彩鲜明幻彩画,他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为“读书廊”,乾隆皇帝诗中称半壁罨画窗,读画隔岸,是说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中人的审美趣味,所以这里边特别的趣味,也特别的有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柱对联【花香鸟语无边乐 水色山光取次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镜花缘》第九八回:“云雾渐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烟来往,各处花香鸟语,颇可盘桓。”《孽海花》第八回:“正是釧动釵飞,花香鸟语,曲翻《白紵》,酒捲回波。” 许杰 《邻居》一:“她神志清醒了许多……又好像经过了暴风雷雨、黑云弥天的夏夜,重见风光明媚、花香鸟语的春晨一样。无边 ,没有边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园中之园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赏其景,怎知其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有切身体会、看到古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各种遗迹、才会感受到古人的聪明与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铁影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经几百年,老北京的“金银铜铁锡”这五大古迹,只剩下本是中性成岩的铁影壁了。地安门的金门墩、东安门外的银闸、新街口北大街铜井胡同的铜井、太液池北岸的锡殿,都已经在沧桑岁月中不复存在了。现今,铁影壁静静地矗立在北海边上,人们都说,历经百年,铁影壁总算找到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了。铁影壁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鼓楼西大街靠西头路北,有一条弯曲的小胡同叫铁影壁胡同。影壁又称照壁,俗称影背,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构件,建在大门以外或大门里,用以遮挡外人的视线,不使门内的建筑一览无余。有人说影壁即是隐蔽的谐音。胡同既然以铁影壁命名,胡同内必有一块著名的铁影壁。但寻遍不长的胡同,不见影壁的踪迹。共14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北海公园高清组图那胡同里是否真的曾有一块铁影壁?它从何而来?现今何处?  这要从元代说起,在元代的建德门,也就是今天德胜门外土城有一座古刹,刹中有一极为奇特的影壁。影壁呈赤褐色,质地坚硬,如铁铸一般,人们叫它铁影壁。壁顶雕成单檐歇山式,上面刻出瓦垅、屋脊。影壁一面刻有一个大狮子与三个小狮子在滚绣球,另一面是麒麟卧于苍松之下。也有人考证说,两边刻的分别是雌、雄狻猊。整座影壁造型端庄大气,雕刻古朴生动,是一件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明初徐达改建北京城,北城墙向南移,古刹被拆除,铁影壁也被遗弃郊外。到了明嘉靖年间,在鼓楼西大街北,修建德胜庵,将铁影壁运至庵前作影壁,庵前的胡同,也被称为铁影壁胡同。不过据专家分析,铁影壁并不是用铁铸成,而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凝结而成的一种矿物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外国文物贩子盯上了这块珍贵的铁影壁,为铁影壁免遭厄运,德胜庵主持与当时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联系, 1948年4月,铁影壁被移到北海澄观堂前,由于搬移仓促,直到1986年,才又在铁影壁胡同中发现了影壁原有的底座,经挖掘修补后,运至北海。至此这座铁影壁才像今天这样静立在北海北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九龙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北海的九龙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筒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寓意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龙壁的龙共有九条,而不是八条或者十条。九在《周易》中表示“阳”,因为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中最高最大的一个,是“道之纲纪也”。所以,九龙壁上的龙,必定是九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九龙壁(影壁一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象征同时他们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龙图腾在中国又有消灾弥祸、镇宅、平安、吉祥,财运等含义。象征富贵,升腾发达。政府礼品,寓意升迁,发达,机遇。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龙壁上面的九龙,正中的为正龙,两侧的分别为升龙和降龙。九龙腾飞,神态各异。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而充满力量,降龙则温文尔雅。寓意,群贤共济,圆满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龙图腾在中国又有消灾弥祸、镇宅、平安、吉祥,财运等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龙黄色,黄色是最高贵的颜色,所以帝王的龙袍都是黄色的。正龙位于正中,不管是从右至左还是从左至右数,都是第五条。这条黄色的正龙象征的就是天子。因为在阳数中,五居正中,所以有“九五至尊”的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龍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龙亭视频观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五亭俱为方形,前后错落布置。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中间亭子最大,称龙泽亭,为皇帝休息时所用。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左边两亭名为“澄祥”、“滋香”,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右边两亭名为“诵瑞”、“浮翠”,与左边相同。合称五龙亭。整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设置也充分显示了皇权等级的区分。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前世今生白塔,北海的布局以琼华岛为主体,在岛的顶端建有标志性建筑永安寺白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东邻景山,南濒中南海,北连什刹海,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1]全园以北海为中心,全园占地69公顷(了树木苍郁,亭台楼阁幽静,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公园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永安寺桥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安寺建于北海公园琼华岛南坡。琼华岛是北海中的一座圆形山岛,从十一世纪起这里就成为皇家御园,岛上遍布殿阁亭台,宛若仙境。公元1651年清代在前殿废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藏式白色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从此,琼岛又名白塔山,亦名白塔寺,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永安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湖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漪澜堂背依琼华岛,面临太液池,是北海公园琼华岛北侧的一组格局独特的庭院式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区内包括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远帆阁、晴栏花韵、戏台等主要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五龙亭、前面是租船售票处、水面上停靠着一排的小船,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有电动的、有脚踏的、我们一行四人租的是脚踏的、租时一小时、在船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分工”,两人一班。租船计时为一小时,目标行至琼岛白塔、然后返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5月26日、老天善解人意、湛蓝湛蓝的天空、碧绿碧绿的湖水,四人全身心融入在碧水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是一个人工湖,湖水很深,碧绿碧绿的,微风佛过,湖面漾起层层涟漪,小船轻轻漂浮在水面,脚踏小船虽很费力、但是看到追逐的小渔在嬉戏、成对鸳鸯在戏水。,湖水倒映着白塔。我们划着小船,好像在画中游。美丽的北海公园,风光秀丽、真是如诗如画,一小时的航程疲倦全无、每次来到这里都让我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span></p> <p class="ql-block">一对欢快的小鸭在湖水中相互追逐着,形影不离,自由自在的向我们游来。惹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湖水中的鱼在追逐、跳跃、摇头摆尾、悠闲自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永安寺桥、积翠牌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北海公园南门入园,踏上建于元初的永安桥,见名为"堆云"、"积翠"的 两座彩绘牌坊,迎面就是全园的中心--琼华岛,简称琼岛。岛上绿荫如 盖,殿阁相连。对面便是初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白塔寺,清乾隆 八年(1743年)改为永安寺。主要建筑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配殿、 廊庑、钟鼓楼等。自下而上,依山势而筑。当年帝后们游园后,常来寺烧 香拜怫。正觉殿前,建有"涤霭" 、"引胜"、"云依"、"意远"四亭, 对称而典雅美观。由此拾级登上白塔。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 这座藏式喇嘛塔,高35.9米,塔身呈宝瓶形,上部为两层铜质伞盖,顶上 设鎏金宝珠塔刹,下筑折角式须弥塔座。塔内藏有喇嘛经文、衣钵和两颗 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致的善因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历史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代,以北海为中心,建起大都城,将琼华岛改名万寿山(亦称万岁山)。明代,改琼岛春阴为琼岛春云,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大山子顶有广寒殿,殿之四隅皆有亭,左二亭,曰玉虹、方壶;右二亭,曰金露、瀛州,半山有三殿,中曰仁智、东曰介福、西曰延和。其下太液池,前有飞桥,以通仪天殿,东有玉桥,以通琼林苑,山之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急,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北海公园白塔高清组图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在广寒殿旧址上,建白塔,万岁山改名白塔山。乾隆初年写的燕山八景诗中又把“琼岛春云”改为“琼岛春阴”,诗中写道:“琼华瑶岛郁嵯峨,春日轻阴景色多。云护凤楼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临禁苑滋苔藓,远带郊畿荫麦禾。更向五云最深处,好风时送九韶歌”。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书“琼岛春阴”碑,原立悦心殿前,后又移琼华岛东侧半山。根据《周易》:三百四十八爻,东方为春,稼禾聁雨,雨降于阴的说法,改立在白塔山东麓。碑上刻有乾隆帝所作的诗文,其中:“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制《白塔山总记》和《塔山四面记》,分别立碑于琼华岛南麓的引胜亭和涤霭亭内,记载了白塔山的沿革,燕京八景的历史和琼岛春阴建碑原委以及白塔山的四面景观。分享你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俯瞰景山公园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景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在金代就堆土成丘,元代辟为皇室禁苑名为青山,明代又将挖护城河的泥土及拆卸南移城垣的渣土堆积于此,取名万岁山,也叫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景山是北京城内的一座小山,虽然不高,但是在公园中却是楼阁巍峨,绿树环绕。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景山公园及其周围的街区,特别是在公园的东边,可以清楚地望到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景山俯瞰北海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景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的意思景山含义解释景山 [ jǐng shān ]⒈ 大山;高山。山名。在河南省·偃师县南。山名。在北京市。又名万岁山、煤山。系人工堆积而成。有五峰,东西排列,各建琉璃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公园是北京城里的宝藏公园。进入景山公园,沿着山上的石阶步步向上,来到万春亭附近,就可以在高处俯瞰京城的中轴线,绝美景色尽收眼底。在高处眺望东南西北四面,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东边可以眺望中国尊;🔹西边可以欣赏到北海公园的美景和白塔;🔹南面则是故宫的美景;🔹北面看见的是地安门古楼,远处还能看到奥林匹克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园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有“京华揽胜第一处”之美誉。它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民间俗称“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园占地面积23公顷,垂直高度43米。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园有五芳亭”就像广播体操中两臂侧平举的姿式一样,以“万春亭”为中心,由东向西一字排开: 依次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晚亭”。五亭中原来各供奉一铜佛,分别代表酸、苦、甘、辛、咸五味神灵,却遭八国联军窃贼之手,均已遗失。其主峰“万春亭”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制高点,尽享天时地利。登临其上,可俯瞰故宫全景,一览京城轴线。领略城市中心整齐对称的布局神韵,品读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五座亭子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建的,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五座亭子都重新进行了修饰油彩,红柱彩瓦,雕梁画栋,五颜六色,金碧辉煌,非常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座亭子并列在景山上,虽高低、色调、造型有所不同,但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有四个共同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五座亭子的规制等级属于皇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级别。五座亭子均为重檐或三层檐、都使用了斗拱,且为等级较高的五踩斗拱和七踩斗拱。亭顶皆覆盖有彩色琉璃瓦,以黄、绿、蓝为主调,这是帝王专用尊贵之色,体现了皇权象征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五座亭子名字中的赏、观、辑、览都暗含登亭览胜,观赏美景之意。景山确为京城观景之佳地。万春亭的"万春"为万年之意,意味着皇朝千秋万代,江山永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五座亭子都不是空心的,围绕亭子内圈的柱子都建有与亭顶形状相一致的圆型,八角型,方型的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五座亭子内圈里面原来分别供奉着象征酸、甜、苦、辣、咸五味神的五尊铜佛像,称为五方佛,老北京习惯称五味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万春亭的毗卢遮那佛最大,他们未能搬动,却砍伤了佛像左臂,其余四尊被劫走,现不知藏于何方,万春亭佛像后在文革中被毁坏。</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万春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万春亭坐落在中央,高17.4米,亭内面积是18平方米。上部屋顶是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上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以绿剪边装饰,由32根红柱支撑屋顶,组成一个三层的灰色空间。亭外四周设有五级台阶,台阶周围是蓝、黄两色相间的琉璃方砖围栏。万春亭虽然是亭,但却不是四面开敞的,而是采用封闭的形式,柱内四面设槅扇门窗,这也是万春亭的特别之处。共16张万春亭外景万春亭里供奉着一尊毗卢遮那佛,佛像全身均为铜塑,是封建统治者崇拜宗教的象征。同时也赋予空间以政治含义,设计别具匠心。(原供奉的佛像大文革中被捣毁。现在的佛像是1998年重塑归安的。)万春亭置于景山山巅,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它还和山腰处对称而置的周赏亭、富览亭、观妙亭和辑芳亭互为对景,以万春亭为中心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富览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富览亭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以山东侧的周赏亭相对而建。富览亭为孔雀蓝琉璃瓦覆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是重檐攒之的圆形古亭。富览亭高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富览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不空成就佛,为铸铜镏金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观妙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妙亭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山西侧的辑芳亭相对而建,真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观妙亭为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也,为重檐、八角、攒尖古亭。亭高约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观妙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为铸铜镏金佛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辑芳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辑芳亭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山东侧的观妙亭相对而建,辑芳亭为翡翠绿琉璃瓦覆顶剪黄边,是重檐八角攒尖古亭,亭高约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辑芳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弥陀佛,为铸铜镏金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周赏亭</span></p><p class="ql-block">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山侧的富览亭相对而建。周赏亭为孔雀蓝琉璃瓦覆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是重檐攒尖的圆形古亭,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周赏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为铸铜镏金佛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石刻景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老歪脖子树(刺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故宫博物院敬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明皇帝崇祯自缢处:一棵重栽的老歪脖子树,两块石碑,尽显悲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公园】北京景山公园,位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它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御苑。明清时期,景山公园称煤山,是皇家堆放煤炭的地方,故又称煤山、万岁山。景山公园北与鼓楼遥遥相望,这里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公园地面标志】景山公园之所以如此出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祯皇帝曾在这里自缢。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即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了煤山,随即在一棵老歪脖子树(刺槐)上自缢,终年3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崇祯自缢处】崇祯上吊前,留下了一封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人每每读到崇祯的遗诏,总会抱之深深地同情,认为他非亡国之君。</span></p><p class="ql-block">【刺槐树(重栽)】满清入关后,将崇祯上吊的刺槐树命名为“罪槐”,并在树上栓了一条铁链。崇祯自缢三天后李自成才发现他的尸体,随即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和周皇后尸体放在东华门示众。令人唏嘘的是,前来吊唁的明朝旧臣寥寥无几,“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眀思宗殉国处”石碑】该石碑的碑文题写者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石碑右侧上方题款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立”,左侧下方题款则为“故宫博物院敬立”。大家注意,“眀思宗殉国处”中的“眀”并不是错别字,而是有意为之。这块石碑树立时,正值日军将大范围入侵东北前夕,沈尹默以此表达对日本的强烈不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碑文作者简介】除了“眀思宗殉国处”石碑外,崇祯自缢处还有一块石碑,“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1944年,是崇祯自缢300周年,人们树立了一块纪念碑。该纪念碑高3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石料为老坑汉白玉,碑文由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著名藏书家傅增湘撰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缢处侧面照】由于纪念碑碑文文字太多,这里截取开头部分碑文,“余尝综观史籍,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过于有明。及其亡也,义烈之声震铄天地,亦为历朝所未有。盖太祖以布衣起兵,驱蒙兀、扫群雄、光复神州,创业同乎汉高;迄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慨英风,未尝随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固后世所宜崇敬者也。</span></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刺槐】晚清时期,时局动荡,煤山也受到了大肆破坏,刺槐树也被砍掉。民国建立后,人们重新栽种了一棵刺槐,并在此树立了一块“崇祯自缢处”木板。当煤山向公众开放后,前来参观崇祯自缢处的游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老歪脖子刺槐树】上世纪60年代,大量游客将刺槐树枝折断带了回去,结果致使刺槐树基本上处于枯死状态。到了70年代,刺槐树被连根拔起。再后来,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景山公园管理部门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栽了一棵刺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煤山上远眺北京故宫】300多年前,崇祯皇帝在最后时刻,也是这样远眺皇宫的。崇祯皇帝以自缢方式结束生命,确实令人同情。然而,崇祯皇帝至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在斥责群臣耽误他,“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绮望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绮望楼距今约为265年,位于景山公园南门内,原址明代时称“山前殿”。中文名绮望楼地理位置景山公园南门内清康熙年间,皇帝经常在山前殿宴请各地来京朝贺的文武官员、各部落首领、公使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命人拆除明代的大殿,在原址基础上兴建了绮望楼。绮望楼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层,楼内曾供奉孔子牌位,为清代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之处。[1]1950年、1966年、1973年和1998年,绮望楼曾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但大修后均只作为短期临时展览用房,从未对外长期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建筑绮望楼,位于景山前山脚下,正对景山南门,明代这里曾建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称为山前殿。皇帝经常在山前殿宴请各地来京朝贺的文武官员、各部落首领及公使等,这里成为皇帝宴请宾客的宴会厅。景山 绮望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兴建了绮望楼。楼坐北朝南,背负高山,三楹五间,分为上下两层,歇山重檐,黄琉璃瓦顶,箍头脊,梁、架均饰有彩画。楼前建有三出陛月台,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总建筑面积201.92平方米。取名“绮望楼”,意思是这里是登高远望、观赏美丽景致的地方。[4]五方亭周赏亭周赏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西侧的富览亭相对而建,两座亭子的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为重檐圆攒尖顶,孔雀蓝琉璃瓦覆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亭高11.75米,建筑面积76.36平方米。周赏亭周赏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为铸铜镏金佛像。佛像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宝生佛,是佛教五方佛中的南方如来,象征大日如来一切智中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能出生无量福德、珍宝,以济众生,因而得名。宝生佛平等施福,慈悯拔苦,满足众生所有愿求,都修福慧至功德圆满。[4]观妙亭观妙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西侧的缉芳亭相对而建,两座亭子建筑形式和彩绘完全相同,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翡翠绿琉璃瓦覆顶,黄琉璃瓦剪边,亭高12.05米,建筑面积90.30平方米。观妙亭观妙亭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为铸铜镏金佛像。佛像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