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从“寻祖华胥”探求礼法的发展

绿松石

<p class="ql-block">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反而对中国远古的那些历史神话故事越来越感兴趣。这些神话故事靠调研论证和史料搜集,大部分竟然是有迹可查的,如果加以想象去还原,更觉故事有趣的很。</p><p class="ql-block">追本溯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己的老祖宗一中华民族始祖母一华胥。</p><p class="ql-block">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女首领,故居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十年的论证,华胥陵位于华胥镇以北,传说为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宋家村南塬有座“三皇庙”,传说为“古华胥伏羲肇娠地”。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红河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的李华村即女娲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现代考古与远古传说高度贴切,所以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原始文明社会———华胥国;华胥国应该有一个始祖母———华胥氏族团;华胥氏族团应该有一个首领———华胥氏,是母系社会中晚期一个部落族团,活动范围在骊山、蓝田一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文字记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即神话传说华胥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下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华胥处于8300年前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时期,而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或乱婚,群婚是正常现象。</p><p class="ql-block">因父亲无从考证,所以踩雷神脚印受孕一说,是为伏羲出生编写的神话祥瑞故事,以示伏羲与其母华胥不是凡人。</p><p class="ql-block">而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就有:“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这大概就是最初的礼法的形成时期。</p><p class="ql-block">有趣的的是,在云南纳西族走婚习俗流传至今。正因为有了这些绚丽的风俗民俗,又构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胥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华胥文化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华胥氏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的部落首领,随着部族的发展壮大,华胥氏为了部族的生存,就带着一部分族人不断迁移,足迹遍布黄河流域,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当时部落里的族人,有的留居原住地,有的向北或向东迁移,华胥氏则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居于华亭,也就是如今的甘肃庆阳华池县,还有一支居于成纪,就是如今甘肃天水秦安县。</p><p class="ql-block">由于华胥氏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文明,又和当地的土著氏族和睦相处。所以被选为氏族首领。</p><p class="ql-block">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华胥是以母权制为代表的前伏羲时代的人物,是中华人文母祖,是中华民族前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陕西蓝田保留有华胥的遗迹,并有蓝田猿人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发明了彩陶器。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应与华胥本人氏族的发明彩陶有一定关系。在华胥镇附近,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p><p class="ql-block">华胥带人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又学会结绳记事,有了简单文字;</p><p class="ql-block">后“伏羲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发现老牛坡遗址,这里与蓝田县华胥古镇接壤。老牛坡遗址被考古界断定为陕西境内的商代重要遗址,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鲧的早期活动也在这里。后来鲧之子大禹东迁,成为东方诸侯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鲧、禹、启都是夏后氏的首领,也就是说夏后氏首领鲧最早的活动范围应在西安东南方向老牛坡一带。老牛坡与华胥古国仅有一沟之隔,那么华胥的“华”与夏后氏的“夏”就构成了“华夏”。华夏、华夏族、华夏文明应起源于此。由此可见“华夏儿女”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结论,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华胥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有关华胥和伏羲女娲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籍记载的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华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蓝田与临潼交接的骊山上,才幸免遇难。当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为了人类延续,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紧紧的合在一起,于是两人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仁宗庙。</p><p class="ql-block">《史记·五帝本纪》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p><p class="ql-block">因黄帝以前文字记载不详,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历史考证非常严谨,所以,从黄帝开篇。”可见,从华胥到炎帝、黄帝,是中国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渡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就不难理解,华胥“制嫁娶之礼”。为合乎礼仪,创造了踩雷公脚印生伏義的神话。又为合乎情理,回避兄妹结婚的不适。创造“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由此可见,神话是现实中人需要理由的情况下诞生的。这大概就是礼法的邹形,人类开始走向了自我约束。</p><p class="ql-block">后夏、商、周礼法不断增加,“行周公之礼”说法流传至今。可见西周时期,礼法已十分完善。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开始倡导恢复周礼。</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皇室都有胡族血统,并未太多受礼法束缚。</p><p class="ql-block">唐朝李冶迎娶父亲的妃子武则天,唐玄宗迎娶儿媳杨玉环,虽然期间大费周折,却最终得到社会的包容认可。可见那时候的礼法是包容开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活动有趣的也在于此,先是制定规则,又在人性和规则中互相拉扯,不断的去打破规则。</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在当时看是离经叛道,现在看却是敢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南宋朱熹建立了理法,封建礼教下,女人裹上小脚,立下贞洁牌坊。又有卫道士坚决捍卫。现在看来却是灭人欲,违背人性。</p><p class="ql-block">封建时期男子三妻四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民国时期开始倡导一夫一妻制。</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一夫一妻用婚姻法固定下来。但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新潮丁克,不婚不育,离婚单身却又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但现在无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无需神话来杜撰。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只会越来越包容、开放和多元。</p><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规则,又不断打破规则,至于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打破规则社会才能进步,往往更多束缚来自于人的自身,所以可以笑谈“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