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境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杨德伦

<p class="ql-block"><b>   课堂情境要服务于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 ——融合教学实践研究散论之一</p><p class="ql-block"> 杨德伦 北京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原“国培计划”培训教学与评审评估专家</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快乐地求知与发展——这种主观愿望是正确的。但前提是设置的情境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说得再详尽些,那就是创设的情境要适用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有助于突出并落实单元学习重点,要遵从学习语文的规律,要紧密联系学情……否则,设置的情境便是花架子,多余的,只会使简单的学习过程复杂化,只会起到干扰课堂的作用,只会白白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还是倡导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让学生“扎扎实实”又“轻轻松松”地学语文,使他们有更加丰富的课堂实际获得。</p><p class="ql-block"> 就说导读部编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风趣与幽默”主题单元中的起始篇目《杨氏之子》一文,教师把“评选你心目中的幽默大师”这一情境融于指导学文的始末,显然便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文中的孔君平只是一个次要的衬托性的人物,本文主要表现和赞美的,无疑是主人公杨氏子,还用得着“评”吗?再者,本单元阅读理解方面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而这一目标是可以通过“评”来实现的吗?答案显然皆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感受语言的主要方法是“读”而不是“评”。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功夫放在引导学生读书上,放在教读与激发自读融合、研读感受与(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融合、阅读理解和语用实践融合上。</p><p class="ql-block"> 即,指引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读出文言的节奏,进而感知全文大意;边读边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疏通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慧)”这一关键语句,在朗读中领悟人物言语背后的思维过程,在比较性朗读过程中深刻感受主人公言语委婉、风趣、彬彬有礼的特点,进而领会人物“甚聪惠”的具体表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进而深化认知,内化语言;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以及对方听了孩子的话以后会有怎样的神态,又会说些什么,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p> <p class="ql-block">  随后,激励学生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独自阅读同样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包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内的另外一组文言故事。于此基础上,请学生依次登台读读其中的某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进而,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短文的能力,深切感受书中人物语言风趣、聪明机智等特点的同时,把他们引向更加广阔的阅读之中去,并为他们高质量地完成本单元的语用实践练习——“看漫画,(尝试运用准确、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想法”,提供认知和语言方面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人们对待同一课书或同一教学单元,总会有不同的导学方式。但这多种不同的方式中总会有优、劣之别。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锐意发展的中青年教师用心比较,优化实践,创新课堂。有思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才是最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21日</p>

情境

课堂

教学

风趣

学生

语言

进而

单元

语文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