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6年我从保师毕业,那时我们是工农兵学员,毕业分配原则上是哪儿来哪儿去,可已经进入十月份了仍然没有分配消息,于是大家就集齐找到保定市郊区政府,答复说因为正赶上粉碎四人帮,工作忙会尽快安排解决。过了些日子我们接到通知到区政府文教科报到,集中培训三天后只有个别人分到中学,大部分都分到乡村小学,我和另一个同学被分到黄庄小学。</p> <p class="ql-block"> 黄庄在保定市东南郊,离刘守庙不远,紧挨着飞机场,当时有八个生产队,是个比较大的村庄,在我上初中时就看《敌后武工队》知道这个村,是武工队经常活动的地方,被分到这个村教书感到很荣幸。第一天骑自行车去报到,走在路上仿佛身后有人指点着说:“这人就是新来的老师”,心里感到忐忑不安,自己能不能胜任,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到学校校长热情的与我握手说:“正盼着你们早点来,学校近年来升格为带帽中学,有些课还没人教呢,”然后在课间把我们介绍给老师们,并介绍了学校状况。那时一共8个班外加一个学前班,原有12名教师,5名公办教师,其他都是民办和代课教师。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二的数学和物理。初为人师,对于教学内容,因有老三届初中底子加上师范所学知识感觉游刃有余,可如何管理教育学生,如何掌握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却要下功夫。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先向老教师请教,听他们讲课。第一次给学生上课,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整齐的坐在教室,几十双眼睛看着老师,心里感到责任神圣和肩上的重担,好在准备充足,第一次上课效果不错,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肯定,随后逐渐融入学校的环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农村小学设施简陋,学校在村子南边,进院是个大操场,最北有一排人字梁教室外表还像点样,但窗户破旧,没有几块好玻璃,教室里墙皮脱落没有顶棚。紧挨它的东边是三间小房,两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库房,这排教室的南边靠东墙还有一排教室比较简陋,里外都很破旧。学生们的桌椅中高年级虽有但破旧不堪,缺胳膊短腿,低年级用木板搭的桌子,自带凳子。上课的铃声就是在办公室门前一棵树上挂截铁轨,用体育教学的手榴弹敲钟。那时我住在学校,一间小房只有八九平米,四面透风,又当办公室又是宿舍,一到晚上,偌大的院子只剩我一个人感到十分渗人。</p> <p class="ql-block"> 虽然条件差点,但农村的孩子聪明、勤劳、刻苦,一开始学生见了我还躲着走,时间长了熟悉后他们就经常找我来问问题。知道我住在学校,晚上也来,问完问题不走与我聊天,把村里的和他们生活中的事情讲给我听。通过聊天我也知道了一些黄庄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武工队常在黄庄出没,但没有区妇救会主任汪霞这个人,是作者虚构人物,可有抗日堡垒户,距村东南五六里的樊庄就是书中的范村,也是武工队常去的地方。我就因势利导利用一些学生的需求晚上组织了个补习班,把课上的知识解惑答疑,要求他们来听讲,效果还不错,即满足了一些人的要求又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也都很懂事,经常把自家种的菜拿来给我。</p> <p class="ql-block"> 那时刚粉碎“四人帮”教育正在拨乱反正时期,为了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我课上穿插励志故事和名人名言来激励他们。记得董必武一首诗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求他们要上进不可泄气。学校也组织学生到飞机场参观,请解放军叔叔在飞机前讲它的构造,讲为了保卫祖国如何刻苦学习和进行飞行训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机场的飞机都还是教练机,从航校出来先飞这些教练机,然后才能升级飞喷气式飞机,我带领学生爬上驾驶舱看机舱结构,在复杂的仪表前给学生直观印象,使学生们树立知识的重要性和远大理想。就这样直到这届学生毕业,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现在我对一些孩子的名字相貌性格都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和首届毕业生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一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这段初为人师感觉即是新鲜的,又是生疏的,它教会了我的社会责任和要努力奋进,提升了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的决心,为我的人生之路开拓了进取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除最后一张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您的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