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框镇村的前世今生

诗佳

<h3>  诗词中的五月,暮春,立夏,小满,麦灌着浆正香。沿着通州新世纪大道一路南行,至金浩路,你一定看过我五月的影子,油菜花已隐去金黄的纱衣,万绿苍翠。在我的田头,有三三,二二的人正在劳作!不错,我是一个村,村头的指示牌上有我的名:磨框镇村,而我的全名曰:江苏南通市川姜镇磨框镇村!<br>  想起从前,我不禁潸然泪下,曾经的我可不叫磨框,而叫&quot;磨糠&quot;。一百多年前,我的村落的河上有座小桥,桥下河水波光粼粼宛延向东,桥头有家理发店,店主早出晚归,为乡邻剃头补贴家用!桥头还有个磨粮食的作坊。话说,海门,川港,姜灶,乃至通州的很多地区,一衣带水,是滚滚长江东流,积沙成滩形成的。泥沙地长长,又在湍急江流的冲击下坍塌,不宜居!但江南常州、无锡和崇明一带还是有不少勇敢的人移居来此,耕地烧盐。小诗的上六代先祖就是移民大军中的一员,我曾经在她丢失的小说稿里读到过,她用浪漫却弱带忧伤的笔触,描写过她的先祖,从崇明岛挑着简单的生活物品,移居到距磨框镇村东北方向,约十五,六里地,一个后来叫施家大宅的地方!初到这离家百多里地的长江北岸,月亮正从崇明老家的方向升起,她的老祖想家了,想念老家的父母,想他的兄弟姐妹,此刻他更愿他的子子孙孙平平安安,人丁兴旺,扎根在此…于是他对着那轮明月,双手慢慢合拢,缓缓跪下…读史,让人更贴近悲壮,曾经初长成的沙地有四次大规模坍塌,死剩者十之三,四,村民逃散,筚路蓝缕,食不裹腹,那里边一定也有我磨框镇村的先民…在这样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贫穷饥荒能够想像。为了生存,磨框镇村的先民想尽了法子,他们用树皮,用喂牲口的糠磨细了,和着野菜做成圆子充饥,渐渐的“磨糠镇”远近闻名!<br>  勤劳的磨框镇村先民是不会被自然灾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所打倒的,他们梦想着过上好日子。他们是移民的后代,祖先敢闯敢拼的精神,血脉相传。通州籍著名作家黎化先生,曾在他的《独闯南非洲》一书中,描述过海门通州一带的人,说他们就像沙滩上的毛脚螃蜞,这种动物有坚韧的意志!磨框镇的先民就是具有毛脚螃蜞精神的人!他们和大自然顽强斗争,期盼火红的好日子的到来!<br>  他们的精神真的感动了上苍!领导他们的领军人物终于来了!他就是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人称张四先生!张謇为官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政府没落,风雨飘摇,外强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张謇先生苦苦思索一条救国强国的道路!他兴办企业,重教育,做公益!他在海门的三厂,南通的大生办了纺织厂,他还请来了他的红颜知己沈寿先生,在南通办绣庄传女工,他还兴办学校,大修敬老院修育婴堂!在他思想带领和实干下,近代南通的工业率先全国,南通也成了教育之乡!南通家纺城的兴起,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但我私自认为,它更和张謇先生的思想传播是息息相关的。<br>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在南通家纺城老址叠石桥三不管地带,人们偷偷做起了地下生意,把省吃俭用的油票布票,还有手工的刺绣,比如枕套,床裙,床衣,拿出来交换卖钱,那时,海门的执法人员来检查了,他们闻讯,通过石桥走到通州地界,如果通州的执法人员来检查,他们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又北移到海门地界!而地处川姜镇北部,东与海门三星镇相接,有家纺城北大门之称的我的磨框镇村人,岂敢落后?<br>  改革的号角一吹响,整装待发的磨框镇村人如离弦的箭,撸起袖管闷头就干!君不见,穿越整个磨框村的温州路上,货车,三轮车,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车来车往,熙熙攘攘,路两边的超市,小吃店,烧烤店,托运站,菜鸟驿站,邮局,美容店,银行,仓储仓库,大酒店和工厂林立,组成了温州路的盛世繁华!在我的磨框镇村,目前有年创利1个亿的大企业6家,100多家小企业!这些企业家,不仅仅是我的原住居民,他们中更多的来自五湖四海,为梦想而拼的人!君不见,磨框镇人有多大的胸怀!在磨框镇村,村域面积3.22平方公里上,户籍人口4165人,而常住外来人口居然有7900人,我一个小小的村庄,拥入的人口比一个镇的人口还多!你说,我是镇还是村啊!<br>  人口多了,企业多了,而地就这么多!为了磨框镇村的经济持续发展,磨框镇村的村民们积极响应村党组织的号召,已有16个村民小组,让出宅基地,搬进了现在这依水而建的磨框小区!在磨框小区的北边的中南世纪之光与东南方的通州世纪云辰小高层正拔地而起,那气派已不仅仅是镇了!<br> 上午的10点,你们走在我繁华的温州路上,是不是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路上除了拉货,开店的,周强书记说的1万200人在哪呢?这1万200人如果齐刷刷的站在温州路上,温州路拥挤应该似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了?!他们一定在小区的幢幢整洁的楼房里,或许在那些白墙黛瓦院落围成的彩钢厂房里,他们在那红墙琉璃红顶的364座时尚的别墅群中,更在温州路上,那一座座环境优美的办公室中,厂房车间里,它们的名字叫奥康家纺,蓝丝羽,意丽家纺库存,通州区苏艺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裕凯家纺,喜丹奴家纺…还有我们采风的紫昕花边,在这里,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就业岗位,在紫昕花边的生产车间,不必说,一排二十多个机头同时刺绣的挡车小姑娘能找到工作,憨厚的小伙能蹲在地上裁剪无纺布,连70多岁的老人也能凑在案台边剪线头赚钱!难怪,周强书记自豪地称:磨框镇村老早实了小康!<br>  走进磨框镇小区,高楼耸立,宽敞平整的小区水泥大道,路两边的红绿相间植物,把小区点缀得恍如公园!转角处,遇见二屋,一屋名《爱心发屋》一一它免费为70岁老人理发的地方,村里党员干部心里装的是百姓,另屋曰《红网格之家》一一一心向党,那是磨框镇村十八位老党员的精神所在。走过小桥,文体公园粉墨登场,水墨乡村大舞台,古朴典雅,让我的思绪回到很多年以前的那个青砖黛瓦的庭院,院内一个穿长衫的中年男子,扇子一拍,咿呀哼唱,吴语说起越剧《珍珠塔》,《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每年农忙后,我爷爷都会请来一位叫八脚的姜灶说书先生,说唱几天,犒劳劳累了一季的邻里乡亲,而大家也高兴出这个份子钱!当然,这小区的大舞台一定不是仅仅用来说唱而已。大舞台的前面是红绿相间的塑胶篮球场,篮球上大气时尚又安全,谁的英姿在这黄昏的球场飒爽?谁的小儿女在这里朝霞中蹒跚学步?在球场的西南侧是小区的文化长廊,这里是磨框镇村人的精神家园,国家的政策,党的思想,国家的法律在此传播,长长的长廊是庄严的红色,通州好人,南通好人的事迹在此传播,磨框镇村的好儿姚春丰就是一位,他是一位退役军人,他从2003年起无偿捐血,后来捐骨髓给白血病患者!他大爱无疆是雪中送碳是光是暖!<br>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基石!文化传承是追根溯源,是一个人,一个村乃至一个国家,坚守文明的根本!且看磨框镇小区的农家书屋,琳琅满目,有5600余册,有散文,小说,诗词,漫话,报刊!村两委班子,通过各种活动鼓励大人和小孩过来读书!他们深知,文化的发扬更是时代发展的定心神针!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所3.5亿工程的磨框学校两年后神奇诞生!虽然磨框镇村行政单位仍是村。但是,从人均收入,到企业的年创利润来说,已不是一个镇能羡慕来的,从小区的基础设施到一个四星级农家书屋,更是城里的小区没有的!<br> 当生活好起来的许多年前,聪明能干,想象力丰富的磨框镇村人知道,他们磨糠垫饥的时光已不复存在了!某个清晨,当霞光如金子般洒在河面,桥头和农家的屋顶,连同几条农村斜直过来的路也铺上这金色的朝阳,而桥头正好在它们沿伸三角形点上,很像箩筐,村民灵机一动,应该把&quot;糠&quot;改成&quot;框&quot;了。磨框镇村人,一定会用时代的箩筐,挑起满满的金子,走在这洒满阳光的金色大道上的!而今,遇上太平盛世的磨框镇村,好风好水,已点木成大森林,能者成王了! <br>  愿我磨框镇村永世恒昌,净生乐土,庇护后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