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接上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此在 -- 追问存在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海德格尔指出,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既没有不存在“存在者”的存在,也没有脱离“存在”的“存在者”。虽然存在者与存在同在,但是,存在本身并不是特殊的存在者。存在既不是某一类抽象的共性,也不是存在之物的属性。既不能离开存在者来看存在,但仅从具体的存在者来看存在,又不能认识存在的共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存在者不是存在,而且物自体又不可知,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握、体悟存在呢?实质上,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准确地说,就是要从存在者身上来逼问出其存在来。然而怎么才能做到这一切呢?在所有的存在者中,只有人最适合,因为只有人可以思考、追问、表达存在。与其他类型的存在不一样,人存在的特别之处在于,只有通过人,世界才开始被打开、被观察、被认识、被感知。没有人的参与,世界只能停留在混沌状态。通过人“参与到整个存在之中”,存在才被“显示”出来。从存在的角度上说,人本身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存在。人的存在构成了所有理解、感觉及认识的标尺。所以,海德格尔称此为人类存在的“超验性”。当然,海德格尔的这些观点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不自觉地会强调自身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海德格尔创用了一个新词"此在",此在是他存在论的支点。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并且追问存在问题,才能揭示存在者存在的特殊意义。海德格尔把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称为"此在 "。<b>此在是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b>存在之领会属于此在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需要指出,此在并不是笛卡尔式的反思主体,并没有被限制在唯我论的界限之内。此在不去追问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因为他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此在也不去追究其他人心灵是否可知的问题,因为在日常的繁忙中已经消融在与他人的共在里。此在与他人的共在状态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不是现成已有的、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在。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存在的意义。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存在的领会。因此,在研究其他存在者之前,首先必需追问、了解此在,即对此在生存的原始结构进行哲学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在存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与其世界不可分割,二者同时出现,同时存在。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源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存在者相比,存在具有优先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经典怀疑论问题一直没得到满意回答。海德格尔指出,<b>我们不是做为认识论的主体在凝视客体,而是在世界之中的此在。</b>海德格尔转换了追问方式和思考路径,从而消解了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b>此在并没有一个已经完成的本质,此在是什么,这有待于它自己去实践、去尝试</b>。它是什么有待他去做,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去创造、实现自己本质,去践行,从而决定 to be or not to be。此在不是固定的或者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有待实现的,他总是作为自身的可能性而存在的。这一观点,后来被萨特提炼成"存在先于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理解,此在在某种程度对应"我"的那个物自体 -- "我自体"。觉得海德格尔讲的很有道理:"存在是一个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从存在处把握到了什么,这种把握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会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此在的两种状态</b></p><p class="ql-block">此在总是为其自身的存在而存在,此在就是其自身一向所是的存在。此在的存在也就是"我"的存在,是"我"的在世存在,即"我"的生存。此在在世存在的理念,突破主客二元的对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在的“在世”存在具有两种状态: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的状态。此在可以选择成为自我,以本真的状态存在;也可以选择失去自我,以非本真的状态存在。此在的存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存。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非本真状态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德格尔所说的本真状态,就是指此在本来的“去存在”的状态——面向未来不断筹划自身,超越自身。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存立足于自身,不受外界的干扰。人的行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也是出于自身想法。当人从“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现成的存在物时,人就处在本真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以外的一切存在者都是其所是的东西,是已被规定了的事实,而此在则总是其所尚不是而将是的存在,因为人总是不断筹划、选择、超越的,所以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对其可能性的选择,这种可能性不以任何外在条件为转移,也非出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人作为此在的原始特性。这也意味着自由是此在的先天特性,人注定了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需自由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作为可能性存在,筹划、选择蕴含着人既可以成为其本真的存在,也可以成为失去其自身,成为非本真的存在。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自我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本真状态就是人处在“活出自己”的状态里,而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自我的随波逐流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此在当做与其他存在者类似的存在者,以致此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使得此在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甚至被环境所吞没。这样此在就成了非本真的存在。在非本真存在的方式下,此在以“常人”的标准看待自己。常人是某种平均化的人。处于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人变得平庸、刻板、消极无为。海德格尔把这种状况称为此在的沉沦。此在的存在必是在世的存在,而在世必然要与其他存在者交道。人们不得不生活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要特别强调的是,其他存在者不仅仅是其他人,也包括了物。此在对物是"操心",是"上手",对他人是烦、好奇、惧、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因为此在是人,人能追问自己的存在,而这种追问本身恰恰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存在的意义。存在就是意义的绽放。</b>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存在的领会。此在一直处于一种垂死的状态中,随时可能死亡,此在是向死而生的。死亡是此在生命的终结,是使此在失去其本身的东西。此在只有处于畏死的情绪中才能超脱沉沦,才扇领会到自己本真的存在,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此在的自由就是面向死亡时畏的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不禁想,此在既是追问存在的主体,又是存在者(即存在的显现),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客观"地、超拔地、置身事外地审视存在。所有感知、认识乃至判断都是此在内在的、主观的,而且所有这些感知与认识都是因人而异的,那么其存在也必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会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中。由此可见,平行宇宙、北京折叠也就天经地义了。大王之风自然与庶人之风迥异,富二代们与马友铁们注定不会生活在同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在世的存在"与曾国藩推崇的"躬身入局"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置身事外隔山观火,总是隔着一层,总是不接地气,总免不了纸上谈兵。既便是卧龙岗上谈笑间就可以三分天下,后面也得一世谈精竭虑,才能真正体悟其中真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平庸、平均、平整 --此在的沉沦</b></p><p class="ql-block">"时代的灰尘落到一个人头上,那可能就是一座大山。"人在世间时常觉得很无奈、很无助,海德格尔也是如此。所以他说此在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此在被抛着,依托于世;他操劳着,沉沦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言、好奇、两可,标画着此在日常借以在“此”、借以展开其在世的方式。这些特性作为生存论规定性,并非现成具备在此在身上,这些特性一同构成此在的存在。在这些特性中,在这些特性的存在上的联系中,绽露出日常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海德格尔称这种基本方式为此在的沉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德格尔进一步分析了此在的生存状态。大多数人都是被生活所裹挟,被烦(烦忙和烦劳)、闲言、好奇、两可所包围,不断地操心、惧、畏,同时又在与他人的共在中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度日。海德格尔为此还特别创用了几个概念:共在、他人、常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在是在世的存在,即跟其他人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共在涵盖了此在的社会性,其特性就是庸庸碌碌。<b>他人不是特定的某人,任何一个人都能代表这样的他人</b>。之所以使用“他人”这个称呼,为的是要掩盖自本质上从属于他人之列的情形,而这样的“他人”就是那些在日常共处中首先与通常“在此”的人们。这个"谁"既不是这个人,也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就被海德格尔称作常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人本身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前面我们把共在的一种倾向称为庸庸碌碌,这种倾向的根据就在于大家为平均状态而操劳。<b>平均状态是常人的一种生存论性质,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平均状态而存在。</b>常人实际上保持在本分之事的平均状态,在人们认可之事和不认可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和不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平均状态,等等。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它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独特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一切东西都变成唾手可得,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这几种方式组建着我们认之为“公众意见”的东西。公众意见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解释,并始终保持其正确性。这不是由于公众意见对“事物”别具一格的、首要的存在关系,不是因为公众意见对此在具有格外适当的透视能力,反而是因为其“对事情”不深入,是因为公众意见对水平高低、货色真假毫无敏感。公众意见使一切都晦暗不明,而又把如此掩蔽起来的东西硬当成众所周知的东西,当成人人可以通达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有一个所谓的“大众”在左右自己的决定。正因为如此,<b>此在走向了“大众”,被“众人”的意见左右从而变得平庸,丧失了个性。此在以“常人”或“大众”的身份逃避自身本真的存在状态。此在走向大众,迷失于大众之中。</b>这个"大众"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乌合之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通的便利、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每一个他人都和其他人一样。这样的共处同在,把本己的此在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使得各具差别和突出之处的他人都消失不见了。<b>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b>。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b>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是一切人的加权平均</b>。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共处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的摆布。</b>他人的不触目地、从作为共在的此在那里,趁其不备就已接收了其统治权。[他人即地狱的源头?]人本身属于他人之列,并且巩固着他人的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德格尔清理出日常的共处同在、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公众意见、卸除存在之责与迎合等概念,在这些存在性质中,就有着此在的最切近的“常驻状态”。这种常驻状态不是指某种东西持续不断的现成存在,而是指此在作为共在的存在方式。在上述这些方式中,做为存在者存在的时候,本己此在的自我以及他人的自我,都还没有发现自身或者是已经失去了自身。只是常人以非自立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方式而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此在自己就是常人,"我"就是常人!此在本能地生存着,领会可以是本能的领会,也可以是非本能的。先以本能/常人的状态存在,然后才有可能觉醒,才有机会进入本真状态。本真的存在只是常人的一种生存变式。此在因与他人的共在而沉沦,因沉沦而逃离自己,逃遁到常人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分析真的是非常到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很难永远优秀。所有特别优秀的人都会趋于平凡,回归平均,泯然众人。今天,网络的便捷使沉沦变本加厉。每个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每天都从相同的媒体接受同质化的信息投喂,此在沉沦得更加彻底、更加迅捷了。沉沦得无可挽回、不可救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每当读到海德格尔对"常人"平庸、平均、平整的描述,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庸,想起"不敢为天下先"的教诲,想起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想起竹楼里相互拉扯的螃蟹。</b>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一种说不清的感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追寻海德格尔的思路</b></p><p class="ql-block">到这里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思路,理一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逻辑脉络,这对全面理解存在问题应该会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敏感的人,用嫌弃的眼光冷眼观察世界种种乱象,心中不爽,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存在。但是存在这个问题太烧脑,想了很久都想不清楚,于是就去看看先哲大神们是怎么说的。本来以为存在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早就被琢磨透了,可是经过一番研究,突然发现大神们也没讲清楚。大神们不仅没搞清楚,而且都搞错了,几千年来世人都错了!于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开始首先提出,先哲们对存在的论述需要重新审视与探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哲们错在哪里了呢?首先,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者误认为存在了,这是自柏拉图以来传统存在论的根本错误。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动摇了本体论的基础,这导致了二千多年形而上学的研究成果都必须重新审视。其次,是传统认识论中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孤悬于存在以外的观察者,存在在天然境界中是无主客之分的。海德格尔又一次颠覆了笛卡尔开创的认识论(第一次是康德的不可知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针对这两个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概念。此在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人,是特殊状态下的人,也就是"我"-- 探究存在问题的主体。此在不是做为认识论的主体在凝视客体,而是在世界之中与客体同在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转换了追问方式和思考路径,从而消解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决了研究主体之后,海德格尔开始了对此在本身的探究,分析此在的生存特性。此在的生存状态分为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在世、共在、他人、常人,烦、畏、闲言,以及好奇、两可、被抛、沉沦、操心等等,所有这些海德格尔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论述。这些概念都是海德格尔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而此在的这些特征都是其存在状态,也终将影响对存在的领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德格尔还论述了真理的存在,论述此在的"领会"的存在,以确保此在有领悟真理的能力,唯其如此,这一切才有意义。然后他把目光转到了时间。因为此在是在一段时间中的存在,所以讨论存在也就必须讨论时间本身,进而讨论此在生存周期,由此提出了向死而生。因为会死,生命才珍贵。也只有行至生命终点,才能把握存在的整体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在就是这样,一阵儿明白一阵儿糊涂,在本真与非本真间摇摆沉浮。绝大多数人都是本能地活着,有能力追问存在的能有几人呢?这就像鱼不会研究自己为什么生活在水里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海德格尔从个体与他人共存的互动、冲突中诠释个体存在的状态,也就是人社会性的一面。他的研究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种族和宗教,立论客观、理性,直指生存的根本。他对生存基本性状挖掘细致入微,令人折服。都说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儿,五千年文明史中,各个时代、各种宗教的先哲们都对存在进深度思考,而海德格尔却能从中发现先贤们的认知偏差与盲点,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令人钦佩。海德格尔凭一己之力,为形而上学增添了绚丽的余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