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小学的学习是连玩带学,十分轻松的话,那么进入初中以后不久,就感觉有了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来自课程,而是来自环境,周围的学习环境。<br> 当然,周围那种积极的学习环境,也给我带来奋发的动力与无限的快乐。 刚进入昆六中的时侯一切都很新鲜,贪玩,再加上我们85班有十几个一起从铁路南站小学升到初中来的同学,自然而然就比较亲近,就抱成团一起玩。<div> 我们最多的就是喜欢打乒乓球,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争球桌,争输了,就去铁路局玩,去少年宫玩,玩性十足。</div> <h5>前排左起:纳钟禄、耿德林、李善文</h5><h5>后排左起:孟兆华、杨琪、袁迪新</h5> 这样一来,和班上的同学的来往就少了,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就少了。<br> 一次代数测验,我一头雾水,结果是不及格! 代数老师周宝莲严厉地训斥我:你以为你是100分考进昆六中的就骄傲了是吧?现在你的成绩还不如其他同学!真为你害燥!<br> 班主任沈婉丽老师也进行了家访,说我在班上拉小集团,起坏作用,学习成绩一落千丈,......。<div> 在父母面前、在昆三中读高中的哥哥面前、在邮电学校读书的姐姐面前,我抬不起头来,……,</div> 知错了,那就改吧,落后了,那就追吧。<br> 后来,我发现,班上同学们学习都很用功,上课专心听讲不走神,放学后大部分人做完作业才出去玩,晚自习也是静静地看书不分心。<div> 我还看到,课外活动,派来辅导我们的初三年级的学长带领着大家开展少先队活动有声有色,还有的同学追求上进,参加了共青团的团课学习,听说,王祖植还第一批入团了。</div> 学习,我不笨,稍微认真点就上去了,课外活动,我也积极参加,和班上的同学来往也多了,慢慢的融进了85班大集体。<div> 班上有很多学习尖子,用现在的说法叫“学霸”,他们各具特点,我就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div> 耿德林勤奋、记忆超常;陈明杰聪明、活泼幽默;易敏用功、多才多艺;赵晓明刻苦、乐于助人;李扬碧聪明、热情活泼;李礼认真、负责热心;莫文灵聪明,文艺骨干;袁迪新聪明、思维活泼;……; <h5>前排左起:易敏、耿德林、陈明杰、纳钟禄</h5><h5>后排左起:王祖植、王继华、李善文、帅留德</h5> <h5>前排左起:纳钟禄、易敏</h5><h5>后排左起:李礼、耿德林</h5> 整个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是各显神通,你追我赶,充满着积极、勤奋、向上的氛围,也充满快乐。<br> 这与昆六中的自学有方,学风严谨分不开。 在我的记忆里,昆六中的各种测验、考试名目繁多,应接不暇,当然,这些测验与考试,加强了复习功课的力度,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div> 昆六中的早读与晚自习,出奇的严格,不许迟到,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巡查督导,那个时候电力供应不足,每个同学一盏小油灯,同学们也很自觉。<br> 生物老师马继祖的课前提问令人胆寒,数学老师要求一题多解使人绞尽脑汁,俄语老师的背单词令舌头打转、物理老师的针孔相机与暗室使人兴奋、历史地理老师的故事令人眼界大开、语文老师田维芬的普通话印象深刻……。</div> 我记得每次期中考、期末考之后,昆六中各个教研组都要把各班的优秀试卷贴出来做成专刊展示。<br> 印象最深的是,展示的那些优秀试卷中,有的数学试卷一题多解,那些几何图形、那些数学公式,令人称杰,几乎大红勾满分100的试卷,令人羡慕;<br> 还有作文,更是引起多人围观,甚至有人现场摘抄,其中初三年级的一位学长姓名张文的试卷作文是我最爱,文章写得好,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令人羡慕不已。 一般来说那些优秀试卷专刊展出多日后,有些试卷或文章就会被钟爱者偷偷地揭走撕去,我也尝试着去揭榜来收藏模仿,但总是晚了一步,留下许多遗憾。 另外,每逢国庆、五一、元旦,各个班级都要出专刊,放置于教室走廊上,供全校师生观摩。<br> 那是一场班级的才艺展示,也是年级、班级间的一场“比武”,所以每一期专刊班委们不敢掉以轻心,使出浑身解数,一是稿件,二是版面,标新立异,同学们都很热心参与。<br> 那时候没有电脑与打印机,都是靠手写、手绘,我记得为了使专刊漂亮一些,我们班女生找来水彩原料用刷子在梳子上摩擦产生雾状粒子散落在版面上,形成五彩缤纷的星星、花朵、树木等形状,有时候,我们还将《中国青年》的封面剪下来贴在版面穿插其中。 还有,教室背面墙上有一块大黑板,这是班上的不定期刊物——“黑板报”,记忆中大约是一周出版一期吧,诗歌、散文、读书体会……,内容就灵活多了。<br> 易敏是总编,漂亮的毛笔字标题与版面美观大气,李善文的漂亮板书令人称赞,赵晓明用彩色粉笔画一些图案装饰……,每次黑板报更新,我都舍不得把它们擦掉。<br> 为了把黑板报办得更好,我还专门去新华书店购买了一些黑板报的图案及排版方面的书来参考。 多年以后我去昆六中办事顺便走进当年的教室,一眼看见那块黑板报,心头一热,似曾相识,又是多么熟悉啊,“弘扬雷锋精神”,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 当时昆六中的外语课程是学习俄语,大家感觉新鲜,班上同学积极性很高,陈明杰被选送参加全市中学生外语单词比赛拔得头筹载誉而归,成为我们的偶像和追赶目标。<br> 为了学用结合开拓视野,俄语老师还鼓励同学们与苏联同学通信交朋友,还介绍了昆六中前几届同学与苏联同学通信建立友谊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班被命名为“保尔班”,1957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因此还访问了昆六中。 我们85班的曹立新同学是最早与苏联同学通信的,因此提高了学习俄语的兴趣和成绩。<br> 我们还去陈明杰同学家里,了解陈明杰的姐姐与苏联同学通信的情况,那些来自异国的信件、照片和礼物,让大家浮想联翩羡慕不已,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莫斯科……,令人向往。 遗憾的是,正当我们积极准备与苏联同学通信时,收音机传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九评苏共公开信”的文章,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这项事情就冷落下来了。 当时我还工工整整地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名言用中文与俄文对照抄写在笔记本上鞭策自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Самое дорогое у человека – это жизнь. Она даётся ему один раз, и прожить её надо так, чтобы не было мучительно больно за бесцельно прожитые годы, чтобы не жег позор за подленькое и мелочное прошлое, чтобы, умирая, смог сказать: вся жизнь и все силы были отданы самому прекрасному в мире – борьбе 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