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21 五步法迅速搞定孩子的哭闹</b></p><p class="ql-block"> 几乎每一个带孩子外出的爸爸妈妈都曾遇到过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哭闹不止的情况。通常这种情况下,父母越是用各种呵斥、吓唬、恳求的办法制止,孩子闹得越凶。很多新手父母对此表示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家长觉得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孩子也觉得心里委屈。</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底怎么办,才是真正迅速有效而又正确的做法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放下自身的“偶像包袱”</b></p><p class="ql-block">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训斥孩子“哭什么哭!不许哭!”“就知道哭!吵到别人啦!”或者是因为顾及周围人的眼光而指责孩子“他就这么个爱哭样!”其实,没有人喜欢哭,每一个孩子的哭闹都是有原因的。大人难受尚且可以流泪,更何况孩子呢?这样的呵斥,看似在责骂孩子,其实从内心深处就是说给旁人听,并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时,家长首先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自己“要面子”的偶像包袱,真正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哭闹的行为,进一步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找到孩子哭闹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 孩子突然哭闹都是有原因的,也许是生理上的不舒服,比如摔倒了、磕到了、肚子痛等,也许是心理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想让妈妈抱没有实现、想要某个玩具妈妈不给买等。当这些原因发生的时候,孩子需要用哭泣来找到平衡自己的方式。找到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才是解开这个结的第一步,一味的不让孩子哭,只会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3.拥抱是最好的解药</b></p><p class="ql-block"> 一般孩子大声哭闹的时候,都是他觉得伤心委屈的时候。尽管很多原因在大人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但是孩子的世界却单纯很多。这个时候不要急于劝阻,也不要急于讲道理,更不能急于呵斥。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留在他的身边,专注而认真的安抚他的情绪,共情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建议家长这时候可以拥抱孩子,轻轻拍打孩子的后背,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是解决孩子哭闹的最好的解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坚定的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 等到孩子停止哭闹变得安静下来,这个时候才是开始讲道理和教育的时候。先通情,再达理,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表达出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比如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用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帮助孩子舒缓情绪,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主动寻求大人的帮助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精神鼓励比物质满足更有效</b></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一哭,家长就给零食拿玩具有以便让孩子停止哭闹。但物质上的满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只要一哭就有好东西,反而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产生负强化的效果。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哄,无异于饮鸩止渴。他们其实更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爱。</p><p class="ql-block"> 因此,充分运用精神上的鼓励,比如赞美孩子做的好的方面,及时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才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22 影响孩子责任心养成的“4 种过度”</b></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网络山流传着一个“8 岁熊孩子损坏学校公物,妈妈罚他自己捡垃圾挣钱赔钱”视频,在视频中,拍客与熊孩子之间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拍客:“为什么出来捡垃圾?”</p><p class="ql-block"> 孩子:“因为我把班牌弄坏了。”</p><p class="ql-block"> 拍客:“然后你就被你妈妈罚来捡垃圾了吗?”</p><p class="ql-block"> 孩子:“不是被罚,不是罚,是我妈妈实在没钱,所以只好喊我捡垃圾去卖。”</p><p class="ql-block"> 拍客在与孩子妈妈沟通后了解到:原来这孩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了,平时比较调皮,不仅这次弄坏了班级的班牌,之前还弄坏过其他班级的班牌。由于这次老师要求赔偿,所以家长就采取了这个方法来教育孩子。很多网友表示,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远比打骂有用,更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p><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的很多共性问题,都源自于责任心的缺失,如:做事拖沓磨蹭、讨厌参与家务、喜欢哭闹等。因此,有关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问题也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重点所在。</p><p class="ql-block"> 那么,究竟哪些原因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养成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过度给予</b></p><p class="ql-block"> <b>主要表现为:</b>家长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或是给孩子所有自己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比如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满足孩子所有的零食需求、给孩子过量的金钱等。</p><p class="ql-block"> <b>带来的后果:</b>家长过度给予,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不需要为任何事情付出努力,只要自己想要,就一定会被满足。同时,这也容易让孩子滋生“自己所的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的错误信念,由此引发责任心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过度保护</b></p><p class="ql-block"> <b>主要表现为:</b>家长过度担心孩子受伤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了,全家上阵哄着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赶紧抱起来哄一哄;孩子被同学推了,立马就去为孩子出头等。</p><p class="ql-block"> <b>带来的后果:</b>当家长为孩子挡住所有的“困难”或“危险”时,孩子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缺乏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独自承担后果,进一步造就了孩子责任心的确缺失。</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过度控制</b></p><p class="ql-block"> <b>主要表现为:</b>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指挥者的地位,孩子主要扮演者‘执行者的角色。即家长会安排好孩子的成长进程,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还有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p><p class="ql-block"> <b>带来的后果:</b>控制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首先会表现出缺乏自我。由于孩子缺乏独立选择的机会,也就不会存在对选择后果进行承担的机会,一旦长大后拥有独自选择的机会时,很容易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选择,因为他们从最开始,就没有尝试过什么是对的什么是</p><p class="ql-block">错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过度包办</b></p><p class="ql-block"> <b>主要表现为:</b>家长代替孩子做本应孩子来做的事情,影响了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比如每天替孩子收拾好书包;每天早上替孩子穿衣服、刷牙洗脸,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在家里玩玩具,跟着孩子后面收拾,从来不让孩子参与等。</p><p class="ql-block"> <b>带来的后果:</b>孩子在最初尝试做事情的时候,就是责任感萌芽的起始,而做事情的过程,就是建立责任心的重要过程。如果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自然无法拥有承担起责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上述“4 种过度”都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度”没有把握好,从而剥夺了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生存、生活技能的培养,降低了孩子承担风险的机会,由此导致孩子责任感的丧失。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爱孩子,更要适度爱孩子,别让爱成孩子为成长的负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23 培养责任心,需满足孩子“5 种需求”</b></p><p class="ql-block"> 相关研究表明:责任意识较强的孩子,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会更主动地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也会更多地表现出帮助、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此外,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仅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还会积极地对集体负责,乐意为集体服务。</p><p class="ql-block"> 因此,培养孩子责任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以负责人的方式作出贡献,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培养责任心,首先需要满足孩子的 5 种需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需要做事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需要提高孩子的各项技能、增加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在旅行之前,让孩子自己准备自己要出去的衣服、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等。孩子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与这件事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此外,做事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的过程,而自身技能的提高则是孩子承担责任的支撑。</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需要被需要</b></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孩子也需要感受被需要的价值。比如家长对孩子“求助”:“宝贝,帮我拿一张纸过来好吗”、“宝贝,你帮妈妈浇一下花吧”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且家长需要他们帮助的事情,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他们会逐渐形成对属于自己工作的认知,慢慢培养出责任心。同时,来自家长的认可和鼓励,更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做事的动力,培养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3.需要被尊重</b></p><p class="ql-block"> 尊重孩子,可以是给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的机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等,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并且对孩子所做出的决定进行认可。孩子在家庭决策或者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如何应对自己所面对的事情,哪些后果需要自己去承担,尤其是在孩子做出某些错误决定时,他们消化情绪、面对后果的过程,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需要走出去</b></p><p class="ql-block"> 视野影响格局,见过世面的孩子,才会拥有更大的格局。比如,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引导孩子感受更多的风土人情。当孩子了解的越多,其内心会变得越强大,包容心也会逐渐增强,眼界也就越宽广,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就变得不一样。同时,在旅途中也可以引导孩子处理一些简单的突发状况,比如向他人问路、帮助家长整理旅途物资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需要被相信</b></p><p class="ql-block"> 孩子需要被家长相信,即家长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事情。比如:自己穿衣、吃饭、帮助他人、爱护小动物、收拾玩具、叠衣服等等,还包括有学习购物、人际交往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习了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同时建立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认知,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p><p class="ql-block"> 总之,孩子的责任心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孩子自己身做起。家长要学会放手,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面对生活,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24 孩子自伤,究竟是为何?</b></p><p class="ql-block"> 在咨询中曾听说这样一个案例:一个 13 岁的女孩儿,不愿意去上学,反复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臂,两次自杀未遂,被诊断为抑郁症,服药 2 个月没有任何好转。妈妈心急如焚,责怪女儿不够坚强。这个个案在治疗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其家庭无法让渡出足够的空间用于实现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妈妈不能容忍家里有一个失败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鲁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而丧失信心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家庭。当每个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法被满足和实现时,家庭就会被焦虑包裹,无望、无力、无趣弥散在整个家庭中。此时,孩子会通过不良行为,尤其是与家庭期待相反的行为来迂回实现内心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孩子做出自伤等不良行为,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在心理需求。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寻求关注</b></p><p class="ql-block"> 一些孩子之所以表现出诸如自伤等不良行为,主要是为了寻求关注。类似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是忽略的,或者对孩子采取了错误的回应方式。父母很忙或者自身情绪不稳,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需要。此时,孩子往往以为只有得到关注,自己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才会有归属感。他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最终的大杀器就是家庭和社会不允许的极端行为。自伤的孩子,通常不是真正的想伤害自己,他们只是渴望被认真地对待一回。</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获取权力</b></p><p class="ql-block"> 家就像钢筋混泥土铸成的铜墙,看似坚固稳重,实则冷若冰霜,每个人都无比的自律而努力,但都不快乐。家人之间常用的沟通句式是“应该”和“必须”,惯常的态度是批评和指责,家庭的规则是不允许犯错,更不允许表现出软弱、无能和失败。这样的家庭,只有胜利者才有说话和生存的机会。孩子往往认为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是由父母发号施令时,自己才有所归属。叛逆的孩子,常常是在寻求权力,他们不是恨父母,更不想伤害自己,只是渴望被温柔地对待一回!</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报复行为</b></p><p class="ql-block"> 家庭中缺乏温情,彼此之间冷漠寡淡,甚至会有羞辱、打骂等虐待行为,孩子成为实现家庭梦想的工具(人被物化)或者以无能的名义被忽视。父母错误地以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是将孩子物化为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的工具。父母认为很爱孩子,可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信任、不满意和被嫌弃,孩子以为父母爱的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孩子愤怒的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依然得不到认可。我得不到认可,那就不用努力了,我的不良行为至少能让你们不那么好过。其实,孩子并不想伤害父母,只想被好好地爱一回!</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被父母等重要他人读懂时,这个孩子会获得成长的机会。所以,与其批评指责孩子,不如化身孩子的朋友,好好沟通,听听孩子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25 当生活中的危机让孩子焦虑,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时间,大家每天关注疫情数字,反反复复清洁和消毒,相互间聊天的话题,也离不开病毒、疫情、感染……紧张的气氛四处弥漫,大人都时常感到焦虑和沮丧,那么,孩子呢?孩子都是敏感的,环境中的不安一定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尤其是当大人的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危机。</p><p class="ql-block"> 那么,当生活中的危机爆发时,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尽量让他们可以安心安定地生活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b></p><p class="ql-block">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必须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恐惧。如果家长自己处在焦虑之中,当然也就无法安慰孩子。所以第一件事是稳定大人自己的情绪。比如尽量维持生活常规;想办法分散注意力,做一些能让自己专注投入,又能获得成就感的事;与善于倾听的家人和朋友聊天等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不要对孩子屏蔽信息,回避现实</b></p><p class="ql-block"> 孩子能够敏锐察觉出环境中的不安,此时他需要知道真相,让不安的感觉得到解释,才能避免把不安积压在内心。假如家长正在担心一件事情,那么孩子很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大人的担心。因此这时,家长最好直接向他说明原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3.认真对待孩子的担忧,不要说“没什么可担心的”</b></p><p class="ql-block"> 对生活中的危险感到担忧的孩子经常会处在高度戒备的状态中,而当父母告诉他要放松时,他反而会生气。为什么呢?打一个比方,假如你要穿过一个黑暗的,看起来很恐怖的森林。有一个保镖与你同行。途中,你好像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黑影晃了一下,于是你非常紧张,并且告诉保镖前面好像有危险。这时,你希望保镖如何回应你呢?显然,保镖回答“我一定提高警惕,好好保护你。”很可能会让你的紧张得到一定缓解,至少不会加重。而如果保镖回答“根本没有危险,没什么可怕的。”,则会让你更加紧张,因为他这种不重视的态度,让你觉得没法指望他。也就是说,无论危险是否真的存在,保镖都应该重视你心中的危险,这样你才能感到安全。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的保镖。家长的任务,就是从孩子手中接过他们的担忧,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认真地守护他。</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少说,多听,帮孩子主动做点什么</b></p><p class="ql-block"> 当发生重大灾难(如校园枪击案、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各大新闻不停地播报各种消息时,所有的孩子(以及成人)都会惴惴不安。在这种非常时期,容易紧张的孩子尤其会产生忧虑、做噩梦、感到不安全。这个时候,问问孩子他了解到了什么,回答他提出的任何问题。父母的回答应当诚实而简洁。尽可能提供有关人性善良的信息,例如救援、援助和慰问。</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枕头大战”比言语安慰更能帮孩子放松</b></p><p class="ql-block"> 孩子在担心危险的时候,会跟父母没完没了地讨论:“这件事有可能发生的,对吗?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这些讨论不仅让父母感到精疲力竭,而且几乎不可能有效地安慰孩子的焦虑。这种时候,“枕头大战” 的游戏则可能有效得多。是的,这确实令人相当惊讶。枕头大战能够让孩子获得主动权、安全感和亲子联结,这些元素都是无法从言语的安慰中获得的。晚上睡觉前 10 分钟的枕头大战(或者其他有趣的打闹游戏)能够带来柳暗花明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226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b></p><p class="ql-block"> 后台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偷窃”的行为,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其实,孩子的这种“偷窃”的行为跟法律意义上的“偷窃”行为可是两回事儿。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表明:任何人都有满足自己需求的企图,且内心有一种动力驱使自己去完成某一个行为,比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获得一件心爱之物,等等。同时,人们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会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即“心理张力”,它会使人们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手段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也是一样的。对孩子“偷窃”行为的制止,要在分析具体心理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无意识地强化孩子这种不良习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培养孩子的“所有权”意识</b></p><p class="ql-block">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家中的物品进行物权的确认,让孩子先分清哪个物品是属于 TA,哪个物品是属于其他人的。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物品上标上姓名或做个记号,还可以和孩子协商,一起制定相应的规则:如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不能使用或拿走他人的物品等帮助孩子建立起“所有权”意识。然后,父母要亲自示范给孩子看,比如在洗衣服、收拾玩具前要征求孩子的同意,让孩子知道 TA 是该物品的“所有权人”。家长的以身作则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消退不良行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拒绝打骂,耐心引导</b></p><p class="ql-block"> 孩子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我没有”而去“偷拿”东西的时候,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果想玩好玩的东西,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向小朋友借,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总之,遇到这类情况,父母千万不要动粗,应在弄清楚原因的基础上教孩子获得物品的正确方法,之后再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容易接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3.动之以情,引发孩子的同情心</b></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晓之以理后,再动之以情是可以诱发孩子的内疚情绪,让孩子“良心发现”,从而主动改错,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感受假如自己的东西被其他人拿走了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另外,孩子“偷”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投注更多的感情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受重视的,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情感关怀。所以,当发现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小偷”、“不道德”等标签,而应当在分析具体心理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科学的引导方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27 做家务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b></p><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报曾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有 86.92%的孩子成绩优秀;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只有 3.17%的孩子成绩优秀。一个好家庭,其孩子一定会做家务。做家务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会做家务的孩子未来更优秀</b></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哈佛格兰特研究,进行了 76 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孩子成年后的成功,来自于让他们从小做那些看似琐碎甚至没用的事情,而且越早开始越好。这“琐碎的事”,最好操作的就是家务。会做家务的孩子不仅在学校优秀,也容易成为职场的佼佼者。因为从小做家务,他们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眼里有活,心里有责任感。到了职场上,根本不用老板鞭策,自己就会主动去做。这样的孩子,想不成功都难。</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会做家务的孩子幸福指数更高</b></p><p class="ql-block"> 樊登曾经说过这样一个现象: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然后跟孩子讲:“你只要学习好就行,别的啥也不用做。”而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不会太好,然后父母就会指责:“我让你做别的了吗?就学习这一件事,你都做不好!”于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强烈地打击。我们会看到,孩子小的时候,每学会一件事情都会特别有成就感。孩子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骄傲,在他们眼中,那些不是活儿,是自己长大的标志。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就是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周围的环境,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对家庭有贡献,是重要的一份子,自尊水平才会提高,同时,自信心和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他会更快乐。</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会做家务的孩子懂得感恩</b></p><p class="ql-block"> 李玫瑾教授曾讲过,一个妈妈帮孩子戒网瘾的事情。这是个单亲妈妈,靠着开出租车的微薄收入养活自己和儿子。但儿子却不领情,不仅不好好学习,还一天到晚玩游戏。妈妈实在没办法,于是在学校门口贴出告示:谁能帮儿子戒除网瘾,她就支付 1 万元。李玫瑾教授看到后给了她一个建议:你这 1 万元挣得不容易,自己作为工资留着。让孩子晚上和周末跟着你出车,这样他才能看到一个妈妈既要赚钱还要照顾家庭,是多么辛苦。当孩子被人间的烟火气呛出过眼泪,流下过汗水,他才能明白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也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生活中,大人怕家务耽搁孩子学习,其实不做家务只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如何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呢?只有在生活的训练场摸爬滚打过,他才会懂得感恩,才会懂得隐忍,才会懂得进步。所以,爱孩子,请适时放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28 培养孩子做家务,可以这样做</b></p><p class="ql-block"> 之前有个新闻,杭州一中学新生培训现场,居然有 5 成新生不会叠衣服、系鞋带。而有些家长的反应竟是:孩子还小,以学习为主。其实,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是在束缚住他们的手脚,斩断他们高飞的翅膀,等到孩子长大后再去后悔就已经晚了。做家务也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没有不爱动手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如要家长们还不知道怎么做,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示弱</b></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面前适时示弱,孩子才会意识到责任感,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比如,主动向孩子寻求帮助“宝宝,你帮妈妈洗个苹果好吗?”“你看妈妈腰疼,你来帮妈妈按一按吧!”、“爸爸的手机找不到了,你帮爸爸找一下吧!”等等。能够帮父母做一些事,其实孩子是非常开心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阻止孩子尝试,不去“用”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意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有趣</b></p><p class="ql-block"> 尹建莉曾分享过引导女儿圆圆做家务的方法:先让孩子当指挥官,指挥家长干活,这是让孩子眼里有活,同时增加成就感。之后,就可以角色互换,指挥孩子干活,把做家务变成亲子游戏来玩。</p><p class="ql-block"> 从小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体会到乐趣,孩子自然会喜欢上做家务。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才会主动去做。</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称赞</b></p><p class="ql-block"> 家长适时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比简单地夸奖好。比如,“你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看上去真是太舒服了!”、“你的房间比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整洁,看来,我也要行动了。”等等。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瞬间自信心会爆棚,也会越来越爱做家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示范</b></p><p class="ql-block"> 培养孩子做家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以身示范。如果大人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家务又烦又累又无聊,孩子怎么会喜欢做家务呢?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知道“只要擦完地妈妈就有空陪你搭积木啦!”有了动力,孩子做起家务才会干劲十足。此外,让孩子做家务目的必须要明确。因为做家务不是要看心情的兴趣爱好,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是不行的。一定要把做家务当成一种责任,一项工作,让孩子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像父母一样。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也请注意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家务要明确孩子能力可以胜任</b></p><p class="ql-block"> 培养孩子做家务,也要明确孩子能力胜任,避免选择过难的家务劳动。比如 2 岁的孩子能够胜任的家务有:自己扔纸尿裤、扔垃圾、擦桌子、擦家具、整理书籍、整理玩具、准备碗筷等。因此,在让孩子做家务之前,父母可以让他自己去选择做什么家务。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他有选择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给孩子分配的任务要说清楚</b></p><p class="ql-block"> 如果大人对孩子说“你要把房间整理干净”,这种指令孩子恐怕很难理解,整理房间是什么鬼?孩子不懂,做家务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家长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把书摆放整齐,把玩具放回箱子,把鞋子放回鞋柜,这种指令对孩子来说才好懂好实施。每一位父母都希望为孩子挡风遮雨一辈子,但大树之下无芳草,伤于多阴也,过度的保护反而是对孩子的伤害。一个知道菜应该加多少盐,地应该怎么擦的孩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以后的日子不会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29 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孩子沉迷游戏耽误学习,还有一些家庭因为孩子玩游戏而发生亲子大战,更有极端的孩子玩游戏误入歧途,很多父母为此很头疼,我们知道想要解决一件事情一定要知道事情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b></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社会,大多父母双方都得上班,累了一天了,回家后也很想休息,也有的父母回到家还得加班,于是给孩子手机、平板或电视,将孩子托付于它们,让本就很少的亲子时间变得更少,孩子们别无选择就只能玩游戏,孩子一玩就发现了,游戏真是太好玩啦。这时如果现实世界中的乐趣很少,孩子就很容易一头扎进游戏里,于就形成了现实世界越匮乏,游戏世界越迷人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次,学习和生活的不平衡</b></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让学习变得枯燥和无趣,很多家长也会特别强调学习成绩,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上用更多的时间,于是在学校课业之外,更增加了很多学习任务,导致孩子的生活里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没有,于是在孩子的心理出现了生活=学习,学习=无趣,间接的生活就=无趣。</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再次,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更加沉迷于游戏</b></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社会上很多职业都会要求考一个上岗证,例如:会计证,律师证,教师资格证等等。唯独父母这个职业可以无证上岗,这就会导致我们很多已经做了父母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于是我们遵循来自于父辈的经验教育孩子,例如指责、教训、打骂、忽视、回避等等,不仅对孩子造成伤害更加重了孩子逃离现实。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归咎于各位父母,我们是这样被我们的父母对待长大的,而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被他们的父母对待长大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学习,那么除了这些教育方式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所以正在聆听我们音频课程的您,请先给自己的努力鼓鼓掌,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摆脱沉迷游戏的危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230 如何预防孩子的分离焦虑</b></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九月,随处可见哭闹着不进幼儿园的孩子和在校门外抹泪的妈妈。孩子小一些的时候,父母们也会经常遇到,宝贝哭闹着不让自己去上班情况,这些啊,其实都是孩子的分离焦虑,让人看着心疼又无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预防孩子的分离焦虑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分离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b>我们需要在平时多关注、多陪伴、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父母的爱,他才有愿望和心理能量去探索外在世界。</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美好的亲子时光。</b>例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亲子阅读,陪孩子玩孩子喜欢的玩具、游戏,孩子可以把爸爸妈妈的爱转移到绘本、玩具和游戏中,爸爸妈妈离开了,孩子通过绘本、玩具和游戏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存在,从而可以更快地脱离焦虑情绪。曾经有一位 4 岁的来访者,在每个爸爸不在家的晚上都要抱着一条脏兮兮很有味道的毯子才能睡着,并且不让人洗。原来啊,小朋友的爸爸在家时总会哄他睡觉,爸爸会盖着这条毯子躺在孩子身边,孩子很快就能睡着,爸爸出差了,孩子就抱着毯子闻着残留着的爸爸的味道,感觉爸爸还在身边。</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承诺是最好的定心丸。</b>有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哭闹,于是总会趁着孩子未醒时偷偷离开,其实这会加剧孩子的恐慌,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我们需要在离开时跟孩子说“再见”,并明确告知孩子自己去做什么,如果出差的话,还需要告诉孩子去哪里出差,如果能带着孩子在地图上找到出差的城市就更好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告知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如果不确定归期的话,可以多说一段时间,这样保证可以在承诺的时间之前回来,还能给孩子惊喜,让孩子产生信任,增强安定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对于马上要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通过绘本先带孩子认识幼儿园,幼儿园里有什么,会做些什么;</b>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带孩子提前去参观幼儿园,增强孩子的熟悉度;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准备上幼儿园的用品,例如,小被子、小枕头、小书包,让孩子通过实物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最后,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承诺孩子会在具体几点来接,并遵守承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后续请看下一篇💝</b></p><p class="ql-block"><b>💁目录请看第一篇💝</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连续阅读请查看作品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