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欧阳修(1007一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吉州(今江西吉安)永丰人。官至参知政事,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新唐书》《新五代史》《诗本义》等著述传世。</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称誉。他于文学、史学俱卓有成就。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得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有“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称。</p> <p class="ql-block"> 《与高司谏书》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书信体政论文,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秉睦,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仲淹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最后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在信中,作者驳斥高若讷对革新派范仲淹的诋毁诬蔑,鞭挞了高若讷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斥责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讷执迷不悟,坚持认为范仲淹当贬,那么就希望他“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一股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不计利害、维护改革、敢于直言的可贵精神。</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为官清正,一直带着家人借住在衙门大院,为避免变相贿赂,连辖区特产都不买,侄子要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中特地嘱托:“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午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除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外,在为官从政上始终淡视名利、清廉自守、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欧阳修在《廉耻说》中云:“廉耻,士君子之大节”;若士君子“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况为 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岂有不乱,国家岂有不亡者乎。”这是欧阳修为匡正时弊所发出的心声,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为政宽简爱民,居安思危,反因循,革时弊,恪守儒家仁礼,注重实效,不务虚名,是宋代学者型政治家的杰出代表,学术研究宗经明道,辟佛斥老,辩伪疑古,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推陈出新,是宋型文化的先行者与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在《乞出表》中说:“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他对政务实行“宽简”(宽容和简化)的政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声誉,只求把事情办好,因而颇受百姓称道。这也是欧阳修从政的风格。有人读他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 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处于不问政事的状态。其实不然,欧阳修的“太守之乐”是在“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中,感受到百姓安居乐业和“与民同乐”的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