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

绒花

<p class="ql-block">  1938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诞生。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的精神,教书救国、读书报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走出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等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云师大,看到三校亭记。三校亭不仅是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组西南联大,合作办学的有力象征,也是三校与云师大血脉情缘的美好见证。三校亭建筑以正三角为主要设计元素,三亭呈正三角布局,单个平面也呈正三角状,每座纪念亭为三角攒尖顶,茅盖松柱,配之以飞檐斗拱,外观雅致、古朴庄重、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北大楹联:</p><p class="ql-block"> 滇海笳吹心系中兴业</p><p class="ql-block"> 燕园弦诵胸怀四化图</p> <p class="ql-block">  清华楹联 :</p><p class="ql-block"> 西山苍苍清芬挺秀</p><p class="ql-block"> 南国煦煦华夏增辉</p> <p class="ql-block">  南开楹联:</p><p class="ql-block"> 误国恨愚顽茅舍土阶看寇骑纵横南渡岂甘循覆辙</p><p class="ql-block"> 育才集贤俊藜羹布褐讲天下兴亡北归终已奠神京</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先生</p> <p class="ql-block">  来参观的团队和民众都很多</p> <p class="ql-block">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个字,“国”字少一点,“南”字少一横</p> <p class="ql-block">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馆名是邓颖超亲笔题写的。“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p> <p class="ql-block">  一二٠一纪念广场,按天方地圆方式修建,由浮雕组成。</p> <p class="ql-block"> 雕刻的大钟呈立方体</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旁边,是“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是为纪念在“一二·一”运动中英勇牺牲的四位烈士而建,他们是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其中,年龄最小的张华昌牺牲时才16岁。四烈士墓是1946年3月建成。同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复原北返前,在四烈士墓西侧建起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同年7月,在四烈士墓前又建起著名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 建于1946年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是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被称为“三杰碑”。</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碑一侧,是象征联大精神薪火相传的火炬纪念柱。纪念柱顶端的火焰熊熊燃烧,柱体上刻有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亲笔字迹“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和篆书“教学相长”字样。纪念柱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的象征,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室。这是保留下来的原教室,里面的桌椅连体。</p> <p class="ql-block">  火腿椅</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南开校长张伯苓</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校徽。校徽的轮廓是等边三角形,上面写着“联大”二字,图案中的三个小角组成一个大三角,三个小角分别是清华、南开的校色青莲紫以及北大的校色黑色,三角形的稳固性和锐利的边角则代表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寓意三校精诚团结、共克时艰。</p> <p class="ql-block">  北大校徽还是鲁迅先生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遭到日军轰炸,为保护中国文化火种,教育之命脉,三校组织南迁至湖南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长沙连遭日军轰炸,学校再度西迁至云南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合大学条件极度艰苦,四十名学生同挤一间茅草房,正是在这条件异常的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日后为中国科技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如华罗庚、钱三强、杨振宁、李政道等均出自于西南联大。</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老师的生活也异常艰辛,为躲避敌军飞机轰炸,周培源住在距离学校40里的西山脚下,骑马赶往学校,风雨无阻。</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回国的华罗庚,最初居住在黄土坡的一间土房,后因受到日军轰炸受损,无法居住,在闻一多先生的邀请下,一家人搬到了陈家营村114号。114号一楼是用于饲养家禽家畜的,两家人只能挤在院落的二楼居住,没有墙壁隔断,两家人就把一条床单挂在中间,作为分隔。</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先生在篆刻</p> <p class="ql-block">  从西南联大走出许许多多大师</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7月底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到此结束。随后,三校回迁,各自复员。西南联大存在8年多,毕业的学生共计3882名。这些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大师。西南联大的奇迹是不但拥有大师,更是培养了无数的大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