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川南

天地舆图

<p class="ql-block">川南,即对四川盆地南部的简称,也是四川地理区域之一。主要包括“自贡、泸州、宜宾、内江”4个地级市。长江与众条大小支流“沱江、赤水河、横江(关河)、濑溪河、越溪河”等蜿贯流淌在区域内,丰润且优良的水质,使川南成为了特产名酒的故乡。这里又因远古地质构造与海洋沉积物,井盐开采发达,作为重要经贸资源,造就一方富庶。区域内更将依托水系,发展航运,聚兴城镇,通江达海,远播四方!</p><p class="ql-block">川南4市的区域地图</p> <p class="ql-block">”川南”毗邻云贵两省,又坐拥长江河道(含支流),也是由四川腹地南下出海之通道节点。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构建“经济区”,以四大地级市为核心,重点打造机械、制造、化工、智能高科等产业,并逐步建立“引擎”型区域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早在清代,这里便设置了永宁道(邻靠永宁河,又称‘下川南道’),辖叙州府及“泸、永宁、资”三周。范围大致包括今宜宾、自贡、泸州、内江4市大部以及资阳市区、仁寿县等地。民国初年改四川永宁道,1928年废;1935-1949年间,原永宁道辖域分属四川省第六、七、二各行政督察区。1950-1952年间,四川省又被析分为四大行署区,川南行署区驻地泸州市,1952年再度重回四川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次川南之行,行走时间为2023年春节假期,主要探寻人文地理,涉及区划、交通、聚落等方面内容。地点先从四川省隆昌市与泸县交界处的“界牌”开始。</p><p class="ql-block">四川省隆昌市区乘车出发,沿着321国道(隆泸老公路)南行,先过山川场,约10公里后到达小地名——界牌,道路略带抛线起伏。这里地处川(盆)东平行岭脉之西南边缘“螺观山”断裂坳口中,也是内江隆昌市与泸州市泸县的政区交界点。</p> <p class="ql-block">目前由隆昌开往泸县、泸州走国道的班车均在界牌设有停靠站点。根据路侧信息所示,这里到泸州市区还有42公里。牌子上还标注了对大小车辆的限速码。</p> <p class="ql-block">明代中叶,时任四川巡抚谭纶认为:此地“驿界泸州、富顺、荣昌诸境,四野寥旷”……“为弭盗安民计”,遂上疏朝廷请求“增设县治,以图治安”,获得准许。明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割泸县2里、荣昌4里、富顺14里之地新置“隆昌县”,治所隆桥驿(今市区)。专名一是寓意“兴隆昌盛”,二是沿革因素,因这里古时属昌州地,便定称为隆昌县。清代属叙州府(治今宜宾市),民国属永宁道及第七行政督察区(治今泸州市)。五十年代初,隆昌还曾短暂做过专区,而后又在泸州、宜宾之间多次变化隶属关系,直到1978年划归内江地区。1983年与1985年,泸州与内江相继设立地级市,内江与泸州在界牌的交界点才算完全稳定。321国道界牌北端(隆昌方向),矗立有进入“内江界”的地名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界牌”位于泸州市及泸县北部,恰有主线通道(G321线)经过,所以故号称为“泸州北大门”(红幅标语内容前半段已成历史),那么“东翼”是指在成渝经济圈里的范围么?</p> <p class="ql-block">隆泸界牌全景,地貌空间为两侧山岭所夹峙的凹状坳口内。界牌南端(泸县境内)还建有一座“观音庙”,附近百姓每逢宗教纪念日会前往进贡祭拜。</p> <p class="ql-block">内江隆昌市与泸州市泸县之间的一号政区界桩就矗设在此,隆昌市与泸县双方各自基层管理单位分别为:金鹅街道山川社区VS嘉明镇石燕村。此界桩下边铺设了国防光缆。</p> <p class="ql-block">这块界桩立于1998年,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仍未更换(特别是2018年新一轮勘界后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版《隆昌县志》(花映均、魏元燮 编撰)舆图中对界牌的标注,此图则称那儿为“泸州界牌”。</p> <p class="ql-block">界牌距泸县嘉明场镇约两公里,如无急事可步行前往。从界牌下山后就来到了石燕村委会(小地名‘石燕子’),这里是一块缓坝,地势较平,耕产蔬菜、果树与灌修鱼塘。在石燕子(村)直观回望螺观山脉与隆泸界牌所处的岭垭坳口,的确形似某鸟类翅膀,当地人觉得像燕子,便由此而取名。在垭口西侧有一处陡峭的崖壁洞穴,落差非常高,当地人称为“龙岩洞”,那里是嘉明镇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之处,亦属国资、环监等部门需要进行重点治理与防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对界牌的标注。不过此图中的界牌在隆泸边界线北侧,也就是山川场镇,小地名叫新店子(隆泸古道铺驿),曾设界牌村。这一带原属隆昌县四合乡,1956年泸州专区在此试点,成立了农业高级合作社,配合时代背景,开展农业大生产。公社定名——“新生”,1965年还一度与山川机械厂实行“厂、社联合”,改称山川公社(山川机械厂是选址在隆昌城南的三线企业,拥有军工背景,于1965年建厂,隐靠螺观山),1972年恢复新生原名。1982年改为新生乡,1992年撤乡改设山川镇。2019年撤销山川镇,辖境并入金鹅街道,算是隆昌城郊的拓展区。1981年版川图中,界牌时属新生公社。</p> <p class="ql-block">螺观山又称“龙贯山”,属川(盆)东平行岭脉之西南边缘余脉。主脉由重庆市荣昌区往西南方向延伸至四川省隆昌、泸县交界处,而后止于富顺县怀德镇甘庙村北侧。荣昌安富土陶的原材料泥壤,就来自螺观山上。隆昌云顶古寨即建造在此山中段顶部。富顺县童寺镇另有一条支脉再朝西南方向延伸,并受沱江流水穿切,构造出青山峡。螺观山也属华蓥断裂构造区域,如重庆荣昌、四川泸县亦会发生地震。</p> <p class="ql-block">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中对螺观山脉与隆泸界牌的区位标注,这版地图的地形渲染个人觉得非常棒。虽然主体要素都在隔壁邻市(内江、泸州),但地图编绘者充分考量了与周边地理信息的连贯性以及方位整体度表达,清晰且明了。</p> <p class="ql-block">俯瞰螺观山界牌下,泸县北部的嘉明镇全貌,地势显得平缓开阔。在1981年的川图信息标注中,泸县农场就位于嘉明镇,还配建了粮仓。说明这里传统农耕发达,并拥有在此设立县级农场的基础条件。隆泸公路(今321国道)开通后,嘉明镇依托干道+门户位置,大力发展工业,现已形成“酿酒、纺织、玻璃、陶瓷”等多种门类。现在集镇周边,厂房与仓库出现了不少,主要集中在地势平缓的石燕村。但农业与工业两类用地是否会产生哪些冲突呢? 值得思考。</p> <p class="ql-block">长江岷沱水系濑溪河支流——九曲河蜿流穿越嘉明场,隆泸古道(川滇东路)也要路过这里(重要驿途节点)。明初永乐年间便形成了集市;明代嘉靖年间在此设立“公馆”(接待上级官员公差巡行的驿所);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又在嘉明设巡检司;清末光绪年间已有居民约五百户左右。嘉明旧属泸县衣锦乡,民国析置嘉明乡,五十年代末改公社,1992年撤乡升镇。嘉明场集地处九曲河南岸,聚落呈复合式块状。这是321国道在嘉明场跨越九曲河的桥梁,在原老石桥基础上所进行扩建,桥下建连拱坝作为支撑点。嘉明附近的文物古迹主要是明清崖墓。“嘉明花号”(一种民间演奏乐器)现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此行第二站便从泸县乘高铁来到自贡市所辖的富顺县。首先去往富顺县境内,沱江岸边的水码头古镇—赵化。</p><p class="ql-block">在螺观山岭谷之青山峡东侧,沱江流经某处凸岸(南)端,有一座水码头,古为夷地,因宋代受赵氏朝廷开化,遂依托码头而形成场集,故称“赵化”(一说是某赵姓官员巡经这里,瞰观江水环绕,指出‘此地宜开化’而取称‘赵化’)。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首置赵化镇,属泸川县(今泸州市江阳区);明代永乐年间划归富顺县所辖,正统年间设立“赵化巡检司”。清代在此建立保甲制度,民国1934年重置赵化镇。1958年改为赵化公社,1961年又析分出同名建制镇,1984年赵化公社改称赵化乡,1987年乡镇合并,“赵化镇”延续至今。自贡盐业、内江蔗糖等物产顺循沱江东运汇入长江,待途经赵化时,均会休整集散,并主导水陆换乘功能。赵化由此也发展成为富顺除县城外的集贸重镇,且号称“沱江商埠”。</p> <p class="ql-block">赵化地处自贡、泸州、宜宾、隆昌、南溪五市(县/区)的中心位置,且扼控沱江东下之航程节点,所以不仅交通运输与商贸物流发达,还拥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当地曾以盛产蚕丝驰名,场镇中心的狮子口(也叫‘十字口’)还专设蚕丝市场;早年发家于西街“长兴恒”的豆油、上街“鼎丰祥”的麩醋,均是远销省内各地的老字号风物名产。河街作坊则是酿造“富川东”老窖曲酒(县级地方酒)。这些生产资源都为赵化镇支撑起了工业门类体系。</p> <p class="ql-block">赵化场集始置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历史上即建有“八街四巷、九宫十八庙、六码头、九口十八滩”等空间格局,现存古街区保留完整,面积约24平方公里,聚落呈复合式块状。部分明清古建筑精美雄伟、层次分明、别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八街:上街(今生产街)、正街、西街、河街、横街、半边街、万寿街、新华街</p><p class="ql-block">四巷:文昌巷、丝绸巷、米市巷、肖家巷</p><p class="ql-block">六码头:永济桥码头、肖家码头、正码头、七十二梯码头、中渡口码头、沙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古镇生产街,原名上街。此街位于古镇最上端,故名,也是从北面进入古镇的门户。五十年代建政后因设立了多家工业作坊以发展生产而改名。</p> <p class="ql-block">这家“上街旅馆”,目前还在营业中。左侧刻画着二简字招牌,风格传统,如似“半边楼”的形态构造。</p> <p class="ql-block">古镇新华街,原名新街。后以“振兴中华”改称现名。当年“富川东”酒厂作坊就位于这条街上。</p> <p class="ql-block">新华街呈南北走向,还略带坡度起伏。清初由廖氏家族独资修造,街道两侧有多座穿斗式横排民居(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街长265米,宽约5.5米,地面青石铺设,纵深布局完整。</p> <p class="ql-block">位于新华街十字口的“四龙拱日”景观。该景观号称“赵化古镇十景”之一,并结合了气候与建筑这两大核心元素。此处屹立着4幢雕刻有飞翘鳌首(龙头)的房屋(鳌首亦两两相对)。当太阳出来时,屋檐四个鳌首(龙头)形似拱顶一个水晶球嬉戏。且因四季日光照射变化,其观测方向也会产生位移。遗憾当时为冬日(春节期间)拍摄,川盆阳光太弱,景观精华未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位于古镇西街的两湖会馆,又称“禹皇宫”,始建于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原殿规模较大,占地约4000平方米。目前仅存歇山式门厅、戏台、左右厢房与部分外墙。门坊上额横匾镌刻“两湖会馆”楷书字体。现属自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两湖会馆所在的这条“西街”,曾用名“文教街”,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地处场镇西侧而定称今名。</p> <p class="ql-block">两湖会馆在民国时期还一度作为富顺县“培村中学”的校址,故而西街原称文教街。培村中学建于1940年,以祖籍赵化镇的戊戌六君子刘光第先生的表字来命名(刘光第字‘裴邨‘),民国建立学校时则按照谐音简化改称。1984年改为赵化中学。现在的校址仍位于西街上,在两湖会馆西侧约400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两湖会馆目前仅存的戏台及左右厢房。内部也改造成了一座中型广场。</p> <p class="ql-block">位于古镇西街上、两湖会馆旁的刘光第故居。作为清末维新派人物及戊戌变法的重要参与者,他为人忠厚老实,忧国忧民,却为了改革清末新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是赵化一位最著名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通往赵化中渡口的老屋街坊,由码头上岸后,道路可衔连“西、正、河”三条街。中渡口曾经的客货运输/送量也位居赵化众渡口之首。</p> <p class="ql-block">赵化因地处沱江岸边,县级航运公司便在这里设立了基层管理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中渡口经河街前往正码头。此码头因位居赵化沿江各码头之正中,故名。正码头对岸是万寿场集,原富顺县万寿镇,清代兴场,民国设镇,2019年撤销并入赵化镇,基层管理现属万寿场社区。四川长期都以建制乡镇居多闻名,但从2019年开始,遂进行了大规模乡镇撤并。比如像赵化与万寿这样近距离隔江眺望的建制镇,被合并理所当然,也能减少基层行政管理成本。</p><p class="ql-block">目前赵化与万寿之间就依靠这趟客运轮渡沟通联系。</p> <p class="ql-block">赵化正码头全貌。以前的正码头客货功能均兼备,并由阶梯呈落差式连接,七十年代这里还建造有便于货物运输的绞车装置,如今都成为了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从正码头沿着河边往西走到永济桥码头处,这里有一大片河岸滩涂。“九口十八滩”因河流地貌中的凸岸堆积现象而产生,作为赵化重要的自然空间分布,曾为这里带来了“……桥上立灯杆,石龙过江燕点水,千人拱手灯火船”的繁盛景象。那么关于“九口十八滩”的具体信息如有熟悉的爱好者请欢迎补充。</p> <p class="ql-block">古镇桂香池,且因池畔种植桂花树而得名,池塘修凿于清代,为条石砌筑的平面方形状,深约2.4米,占地面积约687.5平方米。池中还有观赏荷莲,与桂花树相融映衬,待到夏日花朵盛开,更彰显出一派唯美竞秀之感!</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桂香池畔的“明月楼”。虽通名称“楼”,实则为二层砖木结构穿斗瓦房,整体构造呈四合院布局,悬山式屋顶。此楼又称“得月楼”,修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还是刘光第少年时期的启蒙私塾。而在月亮高挂的夜晚,池中即会出现倒影。赵化古镇十景之一的“桂香明月”便指的这里。</p> <p class="ql-block">赵化古镇“十字口”,又称“狮子口”,作为古镇的最中心,处在正、西、河三条街交汇点,北端街巷则通往中渡口码头。这里曾设有蚕丝市场,现在仍店铺林立,集贸繁荣。</p><p class="ql-block">赵化古镇至今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川南民居风格,还没有经过规模化商业开发,原住民以及日常生活环境仍是聚落主导,游客对传统人文场景的体验感也较强。</p><p class="ql-block">2010年赵化镇已被国家住建部(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对赵化古镇的行摄后, 乘车返回富顺县城时在邓关做停留,顺路探寻这座县级跨界聚落。</p><p class="ql-block">刚到达邓关,首先这座横跨釜溪河的“邓关大桥”便映入眼帘。此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是富顺县第一座跨河公路桥梁。邓关大桥为九孔条石横砌构造,桥面原长203.7米、宽6.7米;1982年再度维修扩建后,宽13.3米,中间设双车道,两边有人行道。通过邓关大桥,可向北经王井、沿滩通达自贡市区,也可沟通富顺县域西端的永年、板桥等大场镇,还往东、南方向形成了经赵化、通滩到泸州,或经兜山、大观到南溪的通道节点。所以每当节假日,邓关大桥车流量极大,必然会堵车好几个小时,要疏导很久才能畅行。</p> <p class="ql-block">目前邓关大桥两侧的政区归属:自贡市沿滩区邓关街道(西岸)VS富顺县邓井关街道(东岸)。就是一个大聚落而已,却被区划分割为了两部分。而聚落主体还是在富顺县境内,即大河街片区。</p> <p class="ql-block">邓关,地处沱江支流釜溪河畔,另有一条小支流铁钱溪亦在此汇注,为四川重要的盐运码头与集散地。邓关以前曾是一个叫做“洞子上”的乡野小地名,初属泸州江阳县旧地,富顺县建置后(含前身富世/富义县),进而划归。早在宋代,某位邓姓盐商来到这里开凿出了一口盐井,故以姓氏定专名,称之“邓井”。富顺在宋代还设置有盐务管理机构——监,邓井也于同一时期设镇,即为宋代富顺十三镇之一。又经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积淀,直到明代中叶嘉靖年间,邓井、富义井(今富顺县城)已发展成为川南一带的核心产盐区,“供给川盆,按销各处”。</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叙州府建武厅通判署移驻邓关,称“盐捕通判署”,以“设关卡,征税务”,邓关遂又叫做“邓井关”。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又在此设分县丞,专司盘验自流井、贡井盐船出关之职:“自贡盐舟自荣(釜)溪下驶者,于此间点验”。清代嘉庆年间,再设“邓井关保”,开启保甲制度,时属富顺县洪合乡下南路。邓井关聚落这时候已在釜溪河两岸纵列分布,河东称“大河街”,河西称“小河街”(因小支流铁钱溪在河西汇注干流,故名),邓井关所谓“小河入大河,小船换大船”也就是指的小河街。后来当地民间将口头地名简化,俗称“邓关”。清代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版《富顺县志》(段玉裁、李芝 编撰)对邓井关的记载曰:“夹岸列肆,帆樯如发,有时直接沱江,为富顺水陆通衢,溯溪市聚之冠”,由此可见沿河街肆之盛,上下舟船之多,彰显出邓井关繁华水陆码头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1959年8月,因邓关一带发现了天然气及盐矿,为便于资源开采整合,以供国家建设,四川省政府决定将富顺县邓关镇小河街片区(今会仙桥、龙江街、横街子一带)以及釜溪河西岸的王井、兴隆、黄市、舒坪、联络、永安、富全、卫坪、九洪、沿滩等场镇(公社)划归自贡市郊区管辖(郊区设立于1953年,1983年更名为沿滩区)。经此调整后,原富顺县邓关聚落依釜溪河为界一分为二,河西为自贡市郊区王井公社所辖(1960年河西邓关还短暂成立过郊区‘城市人民公社’,两年后撤并,遂又新置邓关镇),河东时属富顺县邓关镇及邓关公社。</p><p class="ql-block">《四川省行政区划沿革1949—1986》一书中对1959年釜溪河西岸,包括邓关在内的众场镇(公社)划归自贡市的变更记录。</p> <p class="ql-block">所以在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中,两个被区划所割裂的“邓关”分别属于自贡市郊区(两年后改沿滩区)与富顺县境内,且隔釜溪河而相互邻望。1982年地名普查时,富顺县邓关镇更名为邓井关镇(毕竟作为大河街主体部分,保留了最初地名) 。富顺县城到邓井关约6公里,但八十年代那会县城与此区域尚未连片,中间还有大量农村地带,时属东风、红卫、工农、晨光等大队,地名更加突出了时代背景。</p> <p class="ql-block">釜溪河支流—铁钱溪(也有称做‘铁链溪’),发源于川南低山丘陵间。铁钱溪曾通行小船,并将沿途众场镇、乡村的商贸物资运送到邓关换乘大船,再沿釜溪河进入沱江干流,远销各处。铁钱溪造就了邓关“小船换大船”的运输节点地位,也促进了河西聚落的繁荣。远处是铁钱溪汇入釜溪河的入河口。横跨河口那座桥梁就是修建于清代的“会仙桥”,构造为单拱石桥。据民国二十年(1931)版《富顺县志》(彭文治 编撰)记载曰:“会仙桥,在县南十五里邓井关之西岸铁钱溪口。清光绪八年,里张立和倡修。破土深掘不得坚底,督工者苦之。有匄旁指曰:‘从此掘下,当有所获’。从之,果获大石如卵,即以为基。匄亦遂渺。相传神助,因以会仙为名”。1960年又在老桥基础上加宽并抬高扩修成了公路桥,护栏也由条石换为混凝土。目前从富顺去往安溪、赵化、泸州、南溪、永年、板桥等地均要通过会仙桥,此桥仍在发挥交通主导作用。桥北(铁钱溪北)龙江街有同名管理社区。</p> <p class="ql-block">铁钱溪上游源头方向(西),右侧房屋是邓关龙江街居民点临河部分,设有农贸市场。</p> <p class="ql-block">从釜溪河东岸眺望西岸的铁钱溪入河口,图中左侧古建筑是“观音阁”。邓关观音阁始建自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整体建筑呈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小青瓦屋面,徽派歇山式屋顶。曾一度用作幼儿园、民居等场所。2018年经过再次整改后,修建了以观音阁为核心的邓关滨江休闲公园。而庙宇内部则打造成为“ 自贡抗战盐运文化陈列馆 ”,但现在只接受单位预约参观,没有完全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位于铁钱溪南侧的小河街,亦称“横街子”。也是目前邓关河西片区老旧建筑保存较多的街巷。但大都已是危房,原住民几乎搬离,仅有少量店铺(主要是纸火铺与麻将馆)还在经营中。当年“小船换大船”的繁荣市井风貌,如今早就像这排老房子那样,尘封在了时代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准备从河西(沿滩区邓关街道)步行邓关大桥前往河东(富顺县邓井关街道)。在这个角度看邓关大桥与两岸聚落整体形态也挺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远处那几栋高楼便是邓井关才开发新建的商品楼盘——釜溪半岛,貌似刚刚交房。项目在河东,售房部却设在了河西。邓关大桥头两端也没有看到官方设置的政区编号界桩。</p> <p class="ql-block">釜溪河下游方向(东南),铁钱溪汇入主河道的空间风貌,以及位于河口的观音阁庙宇。</p> <p class="ql-block">釜溪河,沱江一级/长江二级支流,原称“盐井河”,又名“荣溪”,上源称“威远河”(清溪河),发源自威远县两母山,流到自贡市大安区凤凰乡与由荣县而来的旭日河相汇后,遂称“釜溪河”,流径再往东南方,蜿穿自贡市区,过沿滩城区、邓关场镇后,终在富顺县永年镇白塔村李家湾注入沱江,河长190千米,流域面积3472平方公里。从邓关场镇到釜溪沱江河口仅5公里,但李家湾河口处为河流冲积坝,缺乏建造码头、形成良港的自然条件(作为传统农业耕地倒蛮合适),所以邓关扼控河溪交汇,便承载起了繁忙的港务运输重任。</p> <p class="ql-block">釜溪河上游方向(西北)。图中左侧有一座船闸,那是建于抗战时期的“济运闸”。抗战爆发后,沿海产盐销区相继沦陷,位于西南大后方的自贡盐场成为盐务发展重地,进而解决军需民用。但当时的釜溪河航道无法满足盐运需求。为此川康盐务管理局于1938年决定首先在釜溪河的金子凼、沿滩和邓井关建造船闸,以提高水位,渠化河道,确保全年通航,完成盐运任务。邓井关船闸(济运闸)在1938年开始筹备,1939年动工,1942年竣工投用。邓关济运闸属锁式梯级船闸,七十年代还进行了电动改造,现已被批准为自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自贡盐运变迁之历程。</p> <p class="ql-block">走过邓关大桥,徒步来到河东(富顺县邓井关),站在老码头眺望河西(沿滩区邓关),那几栋楼盘叫做“上海花园”,也是沿滩邓关目前较好的商品房。之前提到的东岸釜溪半岛售房部就设在了上海花园某处底商店铺内。</p> <p class="ql-block">釜溪河西岸,富顺县邓井关传统风貌,仍保存着较多老旧建筑。1984年邓井关公社恢复乡治,邓井关镇则不变,1990年乡镇合并。2001年城关镇与邓井关镇合组富世镇,邓井关纳入富顺城区的拓展范围。2019年又撤销富世镇,分设邓井关街道,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邓井关是邓关镇的聚落主体,称为“大河街”,现在已打造成了历史文化街区,重点突出盐业采掘+制造+运输三大核心元素,但场景展示尚不足,仅有当地居民的普通日常生活。不过如今各地的老街、古镇大都被商业化所洗礼,邓井关还能保留原貌状态,已经很不容易了。希望营造者能从人文角度去挖掘老街历史,不可完全复制现代商业理念,让文旅内卷毁了老街的淳朴市井精髓。</p> <p class="ql-block">整修后的邓井关老码头。在那盐运繁盛之岁月,(釜溪)河中帆樯如林,鼎盛时泊船上千只,直抵李家湾沱江与釜水交汇处,逶迤壮观。因盐集于此地的商人、工人,促进了场镇的兴盛。邓井街市列于釜水和铁钱溪两岸,长达十余华里,酒馆、茶坊、饭店通宵营业。每日晚上,大河街、小河街的茶坊里,评书艺人口若悬河、众人拍手叫好,“吼围鼓”(川剧坐唱)之声频传街巷间!</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的邓井关王爷庙(邓井关作为江河转运码头,以护佑船工及百姓安澜福祉的“王爷庙”是必备配置)。其原址在1982年改造为了酿造厂(酱园)使用,特产品牌——王爷庙麦醋(实为酱油,2016年被评为富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邓井关王爷庙的厂址现已停工,迁往了富顺县城继续生产。</p> <p class="ql-block">从邓关乘车回到富顺县城,待休整一晚后,又开启了对富顺老城的探寻。</p><p class="ql-block">今地处四川省南部低山丘陵之间,沱江岸畔的富顺县,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井盐开采。到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在此挖凿出了一口具有考古实物的盐井——“富世井”,文物遗址现位于富顺城区盐井街小转盘处,游客市民均会驻足观览。</p><p class="ql-block">三国蜀汉的生产环境使盐业发展亦得到积淀,到南北朝时期,富世盐井在蜀中已闻名遐迩。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析‬划泸州‬江阳县部分‬‬辖域‬设立‬“富世‬县‬”(富世盐井核心,其地‬出盐最多,商旅辐辏,百姓得以‬富饶,故名),时为“雒原郡治”,富顺由此开始设立政区建置。隋代雒原郡并入江阳郡,富世从属之。唐代初年,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富义县”,唐代也是当地盐业发展的一个辉煌期,史载:“富义盐井,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又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再改名“富顺监”。北宋地理文献《舆地纪胜》中对富顺产盐盛况亦有这样的描述:“地多咸鹾,故饶沃衍润,过于他郡。掘地及泉,咸源遂涌,熬波出素,邦赋弥崇。人以是聚,国以是富”。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又置富顺县主管盐政税课,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废县存监。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顺监为富顺安抚司”;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升“富顺州”。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州为富顺县,其间沿革隶属先后为叙州路/府,永宁道等。这是一座因产业资源(主要是盐)而设立的千年古县(已于2007年评定)。</p><p class="ql-block">清代富顺县境舆图。</p> <p class="ql-block">富顺县的沿革演变示意,摘自工具图书:《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p> <p class="ql-block">富顺因资源建置政区,进而促进了交通与聚落发展,那么城市规模与格局也受资源+产业影响的红利颇多。古城内至今仍留存着较大一片传统风貌街区,还拥有城门、民居、宅院、庙祠等建筑古迹。本次主题,重点就对富顺古城开展行走记录。先从古城迎江门开始。</p><p class="ql-block">富顺迎江门,作为古城“小北门”的附属子门,位于富顺古城东北角,濒临沱江。清代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由时任知县叶体仁所建。城门为条石垒砌,上端门楼则是一栋木结构小青瓦房屋(现作为民房使用),整体建筑形态完整尚存。</p> <p class="ql-block">与全国许多城池一样,富顺最初筑城时,也为夯土建造。直到明代,随着各项技术条件不断完善后,且因富顺作为川南盐业资源重镇,还需防御来自周边山区少数民族(如僰人部落)的侵扰,遂砌修石墙。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在时任知县童纶的主持下,富顺建造了“周五里有奇,计长一千零五十三丈四尺,高一丈五尺,脚宽一丈三尺”的新石城,整体风格“前江右湖,允矣壮观”!明代才子、文学家杨慎著有约1300字的名篇《富顺修城记》,形容该地城池“坚如积铁,屹如壁山,崇楼耸峙,蹬道联升,陴堞周护”。</p><p class="ql-block">设在城门内侧的富顺县立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迎江门古城楼在2003年就被列入富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二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迎江门外(北)侧视角,图左是富顺县城滨江路与沱江河道。城门墙体条石属砂岩质,风化严重(特别是门额上镌刻的‘迎江门’三字,已模糊不见),墙上还留有明显的垛口痕迹,彰显着岁月斑驳之感!</p> <p class="ql-block">富顺古‬城一‬共‬修筑‬了‬“大东、小东、大西、小西、大南、小南、大北、小北”八座‬主门‬以及‬小‬北‬门‬外‬的‬迎江(‬子‬)门‬。随着时代的变迁,八座‬主要门‬都‬已消失‬,唯一‬的‬子‬门‬却‬留存‬了‬下来‬。而‬西门、大南门、小南门、东门口虽已无‬城门‬遗址‬,但‬作为‬地名仍‬在继续‬使用‬,‬为‬城市‬带来空间‬‬指向性‬。另外‬根据‬一些‬旧‬志‬、老‬图‬记载‬,富顺‬城在‬小‬北‬门‬、小‬南门‬旁“皆‬砌‬耳墙,截至‬水‬滨‬,遮护东南‬一带‬市肆居民‬”。清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为防“李‬蓝起义‬”,时任知县‬彭‬名‬湜‬在‬耳‬墙基础上‬增修耳‬城,但‬现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富顺古城围绕“西湖、文庙、古县衙、迎江门”等人文与自然景观点为核心,在沱江西岸曲流河嘴端形成了“文庙-西湖”与“后街-北门巷”两处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12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这些街区未经过旅游化开发,仍是作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环境空间,市井风貌古朴传统。</p><p class="ql-block">古城后街口,后街呈南北走向,全长280米,是富顺古城内清代建筑最集中的一条街坊。后街这里有一座农贸市场,早上集市非常热闹。街口的羊肉汤馆,早餐时就挤满了食客,米饭搭配羊肉汤,在冬日的早晨简直就是绝配,而且食物饱腹量可以顶上大半天。如果外地游客漫步至此,会让自己完全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中,丝毫不会有社交陌生感,人文场景也很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富顺古城的三道拐街巷(属后街-北门历史文化风貌区)。此段街巷长约200米左右,因有三处拐角位置而得名。富顺古城北门-后街一带以前主要居住着盐工与船工,人群身份很复杂。当然其中也不乏大院宅居,更体现出阶层之间的落差感。</p> <p class="ql-block">位于富顺古城后街的“熙和居”民居。该建筑修造于清末,方位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72.7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布局。两进庭院,三面围墙环抱,小青瓦屋面。全院共由七处房屋组成,布局合理,保存完整,环境幽雅,更作为清末川南民居的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富顺古城地标之“西湖”。富顺西湖是在宋代所修造的一座人工湖,且灌集周边“钟秀、神龟、五府、玛瑙”4座山丘之水流湿地。湖缘周长1.6千米,面积3.84公顷,外形似平放的葫芦。湖里种植荷花,水面上建有九曲桥、红渠榭等亭台楼阁。每逢盛夏,碧荷映日,沿岸垂柳依依,文庙、千佛寺、罗浮洞等名胜古迹环矗湖畔,富顺也体现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空间景观,并享有“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蜀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富顺西湖与文庙、老县衙同在2018年联合打造了一座4A级景区。不过周边仍存在大量破旧房屋,游览环境尚需进行改善。</p> <p class="ql-block">西湖边的一栋老旧砖房,以前曾用作“县委俱乐部”,现在仍为棋牌活动室,可供附近一些老年人消磨时光。远处的亭/屋建筑分别是民国元老、同盟会员谢持墓(富顺人)与晏熊祠(纪念宋代富顺籍才子晏铎、熊过而修建的庙祠)。</p> <p class="ql-block">与文庙毗邻而矗的富顺钟鼓楼,位于古城神龟山上,修建于1928年。外观呈正方形,建筑为砖石结构,共六层,通高约28米。其窗楣建造手法,带有巴洛克风格,属于中西合璧类型建筑之典范。2019年被公布为第九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钟鼓楼下方是已重新打造的“富顺县衙”仿古游览区,亦可通达西湖边,并与文庙景点所处同一空间范围里。目前名义上的“富顺县博物馆”即包括了文庙与老县衙两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富顺古城核心人文景观—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清代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重建,文庙是祭祀文圣先贤孔子的场所,更作为中国先秦以降,众多州县府级城池中的标配建筑。富顺文庙在国内现存各文庙中,已经算是非常完整的了。其方位坐北朝南,由山门、戟门、正殿、后殿、左右廊庑组成,占地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建筑细节方面,斗拱飞檐,工艺精湛,且具有南方宫殿建筑形态。</p> <p class="ql-block">富顺文庙内部空间。2001年就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因盐兴盛的千年古县,坐拥沱江蜿绕,造就巴蜀鱼米之乡;川南古城风华,积淀富顺历史精髓!</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对富顺老城的探寻后,遂经自贡市区来到了荣县城。</p><p class="ql-block">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长江流域的沱江、岷江等支流水系间,县境多为低山丘陵。除传统农耕外,这里还拥有煤、陶土、页岩气、岩盐等矿产,工业以机械、建材、盐化工、食品、能源为主。秦汉属犍为郡南安县;西晋置冶官县(附近多铁矿);隋代置大牢县;唐代置荣州,因境内荣德山而得名,并附廓旭川县治。明代降州改称荣县,属嘉定府。1978年划归自贡市所辖。</p><p class="ql-block">图中右侧山丘上是荣县白塔,俗称镇南塔,塔体通高约21.6米,建造于宋代,为老城地标构筑物。</p> <p class="ql-block">荣县老城区傍依釜溪河上源水系荣溪河(又称‘旭日河’)两岸分布,现在老城西侧又拓展了新城,以构筑城市整体框架。</p> <p class="ql-block">荣溪(旭日)河两岸的荣县老城风貌,都为旧式的居民住宅,同时还会穿插着一些曾经的县级单位原址。</p> <p class="ql-block">位于县城核心位置的辛亥革命荣县军政府旧址,现在开辟为了纪念馆。借助清末四川保路运动的风潮,荣县在武昌起义半个月前(1911年10月10日)就已脱离清庭,宣布独立,并由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创建了第一个稳固的县级革命政权。</p> <p class="ql-block">后来围绕着纪念馆又修建了这座“首义广场”,首义纪念碑便矗立于广场中。以此而见证“小地方改变旧世界”。</p> <p class="ql-block">荣县有座著名的大佛寺,但在老城西南端的金碧崖岩石上还有一座“二佛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唐与北宋时称开元寺,南宋时名为“净土院”,明代改称“广志寺”。清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建,沿崖佛像林立,造像上千尊,即命名“千佛寺”。又因城东已筑大佛寺,这里遂亦称“二佛寺”。</p> <p class="ql-block">县城里前往大佛寺的滨河路正进行了景观化改造。</p> <p class="ql-block">荣县景观地标—大佛(寺)。</p><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建造于唐代,位于荣县城东“高而不险、夷而不平”的大佛崖(海拔415米)。此崖唐宋称东山,清代以后遂称大佛崖。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来坐佛,世称荣县大佛。佛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现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未来佛)。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考略》,乾隆《荣县志》等文献记载:“大佛山,在东城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筳楹横竖,久没于荒堙蔓草之中”。嘉庆《荣县志》记载:“大佛山,县东南一里联真如崖,宋元丰八年僧淳德募修…… 嘉庆十六年,知县许源命僧会知珏等募修,券石为顶,装绘差足壮观”,早在北宋年间就曾对大佛进行了大规模修葺。清代嘉庆年间又在佛头敞顶处修建石券拱。光绪《荣县志》载:“道光二十一年,署知县克星额捐廉续修,邑人复捐资以助,虽未复旧,颇足壮观”。1986年底将已成危房的正殿拆除,加固券拱处理危岩,上建佛光阁,下建大佛护身楼,均为仿木仿古建筑,于1990年元月全部竣工,使大佛得到更完善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登步大佛寺崖顶,鸟瞰荣县城区(主要是老城)全貌,冬日四川盆地里最常见的气候特征在此可直观感受。而丰富的历史人文元素更为荣县这座“巴蜀小佛都”增添了浓墨重彩之时空画卷!</p><p class="ql-block">结束对荣县的探寻后,经内江搭乘高铁返渝。川南之行,人文元素非常浓郁,如需了解四川传统市井或乡土风貌,川南是非常不错的游览选择,这里“美食鲜烹、美酒佳酿、美景相融”,会让旅程带来“乐悠思蜀”的体验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