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颐和园门前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初夏的颐和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昆明湖畔,绿树成荫,微风习习;湖水清澈湛蓝,游船匆匆,水天一色。我们利用两天时间,再游颐和园。虽是避开星期天节假日旅游高峰,但仍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这次我们从东宫门进园,游万寿山前山。</p> <p class="ql-block">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有两只铜狮,是清漪园遗物。宫门前的云龙石阶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现在也不能进入,要从旁边的门入园。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光绪御笔“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龙石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宫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东宫门有个广场,院内种了几排侧柏,应该是光绪十五年所栽,现在都已经高耸入云了。</p> <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就来到仁寿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是宫墙,青砖抹灰刷红墙,这是典型的灰砖宫墙。满汉双语的“仁寿门”额匾是一块九龙木刻斗匾,慈禧所书。</p> <p class="ql-block">进了仁寿门迎面是座寿星石。</p><p class="ql-block">仁寿门的木影壁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五年重修颐和园时,从圆明园废墟拣来一块未碎大石,这块大石被放在仁寿门内影壁的位置,充当了影壁。形似寿星,俗称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绕过寿星石就是颐和园的前朝大殿——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夏天住在颐和园中临朝听政,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这里也曾经是光绪皇帝颁诏实行变法维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殿外悬挂着“大圆宝镜”的匾额殿是慈禧所题,意为当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圆宝镜一样,能够洞察一切。</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前每侧有一对铜鼎炉、一尊铜缸、一条铜龙和一只铜凤。龙在外,凤在内(本应龙在内,凤在外)。凤稳踏江山,龙空掌求权:象征慈禧掌权,光绪无权。</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有座威风凛凛的麒麟,通常麒麟是应该成对摆放的。而眼前的仁寿殿前面为什么单摆一只?据考可能是光绪重修颐和园时从圆明园废墟搬来的。</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亲手植下的玉兰树,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中的寝宫,面临昆明湖 ,背靠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在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其母亲建造的寝宫。堂前有慈禧太后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它得名于《论语》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门前铜鹿、铜鹤、大铜瓶,两对六件一字排开,寓意“六合太平”</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前有块巨石叫青芝岫,长达8米,宽达2米,高4米,在乐寿堂的庭院里十分引人注目。这块石头也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个叫米万钟的人喜欢收集天下奇石,当他在深山里发现这块巨大的青石就不惜一切代价想把石头运回去。无奈这块石头实在太重了,米万钟想了不少办法也没法挪动它,最后采用修路修水道的方法来搬运这块石头。无奈搬运这块巨大的青石耗费了米万钟所有的钱财,最后不得不无奈弃之,所以这块石头又被称作“败家石”。后来这块石头被乾隆皇帝发现,就命人搬回颐和园。并给这块大青石赐名为“青芝岫”,从此这块石头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光绪御笔“润璧怀山”蝠式匾。乐寿堂东配殿匾额曰“润璧怀山”,意即“山因蕴藏美玉而生辉”。在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润璧”还是在歌功颂德,夸赞帝后的仁德。</p> <p class="ql-block">邀月门,颐和园长廊的东入口,位于乐寿堂院西侧。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垂花门。邀月门上的匾额是光绪帝的御笔所题,匾额的规格是斗匾,但凡使用斗匾之处的往往表示地位很高。(在下面长廊部分具体介绍)</p> <p class="ql-block">因星期一排雲门闭门。佛香阁、排云殿</p><p class="ql-block">本次无法游览,择机再来。</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水木自亲”,码头上有一“龙灯杆”,又称为“探海灯杆”,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灯杆为“门”字形,下有夹杆石固定,上有“二龙戏珠”纹饰铜鎏金横杆,“宝珠”下有滑轮用以悬挂汽灯。两根灯杆为木质,杆上绘有盘柱金色云纹。 “龙灯杆”悬灯主要为了码头和乐寿堂院子照明。</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长廊,欣赏昆明湖的美景。</p> 长廊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长廊横卧于万寿山前的昆明湖岸边,宛若游龙,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气势极为恢宏。</p> <p class="ql-block">游客走在长廊中,会感觉长廊时而笔直,时而弧形,时而曲折,变化无端,实际长廊是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展开。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留佳亭、寄澜亭与秋水亭、清遥亭对称,对鸥舫与鱼藻轩对称,包括笔直部分、弧形部分、曲折部分都是东西对称的。</p> <p class="ql-block">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均为重檐八角亭。留佳,长留美好的意思,象征春季;寄澜,寄托情怀于波澜的意思,象征夏季;秋水,典出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象征秋季;清遥,湖水清澈、湖面辽阔的意思,象征冬季。</p> <p class="ql-block">四亭北向均悬枕匾(在建筑物背后,如在人脑后悬挂的匾,称枕匾)。留佳亭枕匾“璇题玉英”,语出《文选·甘泉赋》“珍台闲馆,璇题玉英”,意为用美玉装饰椽头;寄澜亭枕匾“华阁缘云”,语出曹植《七启》诗“华阁缘云,飞陛凌虚”,意为华丽的楼阁高耸云霄;秋水亭枕匾“三秀分荣”,意为灵芝分枝连叶、长势繁茂(灵芝据传一年开三次花,别称三秀);清遥亭枕匾“斧藻群言”,意为以众人之言弥补自己的缺失、修养自己的品性。</p> <p class="ql-block">长廊始建于乾隆清漪园时期,光绪年间复建。四亭中的“留佳亭”“秋水亭”及其枕匾“三秀分荣”三匾为乾隆御笔,其余(包括亭内悬挂的蝠式匾)均为慈禧亲题。有说,所谓慈禧亲题只是个名义,慈禧本人文化程度不高,所题匾额实际都是由他人代笔的。</p> <p class="ql-block">对鸥舫、鱼藻轩一东一西,是两座面迎昆明湖的水榭,可作码头使用,均为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周设回廊,以三间游廊与长廊相连。对鸥,意为与水上鸥鸟情投意合;鱼藻,意为游鱼在水草中觅食嬉戏。对鸥舫设门窗,背面悬蝠匾“函海养春”,意为胸襟坦荡开阔;鱼藻轩不设门窗,背面悬蝠匾“鞶鉴可征”,意为以古为鉴,不忘过往。</p> <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日(五月初三)下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鱼藻轩处沉水自尽,结束了他51岁的生命,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p> <p class="ql-block">邀月门是一座垂花门,单檐卷棚歇山顶,南侧有游廊相连,可视为乐寿堂西庭院的内门。但同时门匾悬挂在东侧,它又是一座外门,为长廊的起点。“邀月门”斗匾,满汉双语,为光绪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长廊的终点石丈亭,不仅不是一座门,甚至也并不是一座亭子,而是一座由南西北三面殿堂围合成的三合院式“冂”型庭院,院内立颐和园著名奇石“丈人石”。明明是一处庭院,不知当年乾隆爷为何金口玉言,把它命名为了亭。庭院东向砌墙,开月亮门。南殿堂东侧墙设门,与长廊相连。</p> <p class="ql-block">长廊正对石丈亭南殿堂侧墙门,门额悬“化动八风”蝠式匾,意为教化遍及八方民风。</p> <p class="ql-block">长廊东西对称中最大的变化,是在长廊西部、鱼藻轩正北,长廊连接着一座巍峨挺拔的楼阁——山色湖光共一楼。</p><p class="ql-block">而在长廊的东部,没有与“山色湖光共一楼”相对称的建筑。</p> 清晏舫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石舫 ,取自海清河晏之意,又名清晏舫,位于长廊的西侧,昆明湖 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p> <p class="ql-block">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p> <p class="ql-block">“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p> <p class="ql-block">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p> <p class="ql-block">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 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893年重建时,仿翔凤火轮式样,改为西洋式楼阁并配以彩色玻璃窗船侧加了两个机轮,两层船舫各有大镜,细雨蒙蒙之时,慈禧 坐在镜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赏镜中雨景。</p> <p class="ql-block">船体突出四个水龙头,每当大雨,楼顶雨水从四角的空心柱流下,由龙口吐出,景色壮观。</p> <p class="ql-block">此处原是明代园静寺的放生台,乾隆时改为船形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仍陪其生母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