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有幸跟随教体局组织的鄂尔多斯和包头学习考察班参观学习,很开眼界。我们走进了鄂尔多斯的“爱-自然-生命力家庭教育基地”内蒙古中心,看到教育系统和企业合作共建的活动基地,在此遍布全国各地的上千名家庭教育专家,成立了“卓越家风俱乐部”和“萨提亚工作坊”,建设家教云平台“家慧库”,研发了系统课程框架的“八大教育”。这个基地,为我们打开了解决家庭教育特殊难题的一扇窗,通过线上“家慧库”定制解决了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学生个体需求,也可以预约邀请进行学校班主任和教师相关“家庭教育”的集体培训和学生群体的集体辅导。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确开展家庭教育重点,帮助每个家庭进行“好家风”的建设,不但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习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温良恭俭让”综合素养高的传承人,还要培训家长懂育儿懂教育,让家长成为教育孩子的“合伙人”。“中华家文化境教地图”的一生必达的99个景点,阐释了“看见就是教育”的内涵,学校应该有计划的提供更多让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参加走出校园看世界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开拓视野,在行走中学习成长。</p> <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和包头是我们内蒙古自治区的明星城市,经济发达,教育投入巨大,硬件很硬。看完了鄂尔多斯的青少年宫,尤其是包头的综合教育活动中心,实地考察了那里的四到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基础年级通用技术课程安排和运转,丰富多彩,活动课程实打实。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业课程配备专业老师,长短课配套,大课两天,短课半天,一年一轮五天的课程自主选课,集中食宿,统一管理。离开家庭走出校园,过上军营般的集体生活,不难想象,每一次孩子们都很期待、很兴奋、很珍惜,这也着实让我们这些校长艳羡,觉得如果咱们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鄂伦春旗南北两地分别集中各建一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果财力紧张,也可以考虑集中财力全旗精致打造一处,因为预估咱们全旗四到八年级学生数量在7500人左右,加上高中基础年级不足九千人,按着每年四十个教学周计算,建设每期能够容纳240人左右的规模就足够了。集中食宿,集体乘坐大巴火车的体验和沿途风景的感受也变成了实践活动的一项,实践活动的地点已经不再重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倾听了鄂尔多斯东胜区万正小学王满仓校长的办学总结,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干货满满:学校办学理念“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讲教育之道,生命的学问,讲做人之道,学会做人,讲德讲孝,落实“德的根就是孝”。推崇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校本的养正体系,克隆班规班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真正的相信孩子,给孩子负责任的机会、锻炼的机会。王校长认为,说教的德育就是反德育,尊重人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研发德馨心疗体系,建构梦想之翼和争星系统。注重好习惯的系列养成教育,进行情绪管理课程研究,用种子的心态面对孩子,给予满满的希望,无限的赏识、认可和鼓励。有计划的把垃圾能量铲除,打骂、生气、讽刺、羞辱、责备、抱怨、唠叨、挑剔、批评、压制、恐吓都不是付出爱。每一项负能量都会有可怕的恶果,需要时时进行心灵垃圾的大扫除。情绪直线的临界点以上,我们看到的都是阳光向上,内心体验就是幸福的连接,临界点以下,看到的就是缺点不足,负面情绪的爆发就会难受痛苦。所谓的临界点,就是情绪阳光的快乐幸福和心情低落表现痛苦的一念之间。不相信孩子好,不相信老师好,那我们表现的都是负面情绪,内心体验就是痛苦的,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相信孩子会好、老师会好,就会做正向引导,这样我们的内心体验就是幸福的!无限的相信他们我们体验的也是满满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办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家庭教育是重要一极,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校合作意义重大,我想就此说说我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带难管,具体成因很复杂,家长没了办法,因为大多家长没有读过教育学,更没研究过心理学,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学校就要担起这个重任。学校的老师既是孩子的老师,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家长如何育儿的导师。这样我们要坚持 “家庭教育大讲堂”常态化,培训家长教给他们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大自然经常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偶尔也会有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实际教育也是如此,面对孩子的教育常态应该是阳光灿烂春风化雨,应该是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更多的是施予爱的教育,赞美表扬,关怀呵护,激发鼓励,有理想有目标;但不是只有这一面,一定也要有严格要求的底线教育,还要有制度规范的规则教育。怎样让孩子听你的话呢?我们先看看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些家长对孩子确实要求比较严格,孩子最初按照要求做了,然而你认为孩子的表现是理所应当就这样过去了,家长没有丝毫认可孩子的表现,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的表现又不行了,心里的愤怒集聚,抱怨的情绪溢于言表,对孩子又进行严格要求,孩子可能会在你的威压之下按着你的要求去做,看结果你还是对孩子好的表现觉得理所应当视而不见,这样没有评价又过去了,就这样在你的一次又一次带有负面情绪色彩的要求下,孩子虽然他按着你的要求被迫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你的认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疲劳,你说的严格要求的话,甚至难听的话,他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逆反,也就越来越不听话了,最后给你的感觉就是没有你的要求,他就什么也不做,就变成了一个懒惰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差生!而正确的做法是,你严格要求之后,他按照你的要求做,并且做的很好,这之后一定要跟上积极地鼓励和表扬,表示认可,激发他主动学习的动力,第二次继续严格要求,做好后一定要有充分的鼓励和表扬,点燃它的内驱力,激发她自主向上学习的动力,这样几个循环下来,他的内生动力得到强化固定,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不再用你严格要求,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我们的学校教育,新时代教育的大环境改变了,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尽量少责备,多提醒,提醒要求就好,因为教育就是反复抓抓反复,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做好了我们才有机会产生尽可能多的鼓励,鼓励才会有更大更多的动力!你的眼中,孩子有优点有进步不要放过表扬的机会,不是违反原则的错误不要常挂嘴边!有事说事,不要苛责!批评苛责产生的是压力,大多是负面的情绪。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实际上压力要转化成动力是需要能力的,有些人压力过大不会转化成动力,他会直接选择放弃,而鼓励表扬将直接产生动力。相较之下,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不仅仅是孩子,就是成人也是这样一个规律:不断的严格要求,不断的表扬鼓励!有了严格的要求,才有了他们努力做好的前提,才有了接受表扬鼓励的机会。按着要求做好了就表扬鼓励使之获得更加努力进步的动力,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不能做好了麻木漠然没看见,等做不好了一顿批评,没有严格要求,看见的都是不顺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能否持久就看咱们是否有足够的关注度,你关注谁谁就进步,关注哪里哪就发展! 教育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持续关注,反复进行!只有到了他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清晰能够立得住的时候,我们反复要求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手了!</p><p class="ql-block"> 我总结的家庭教育公式:</p><p class="ql-block">反向:严格要求——漠视改变——批评否定——再严格要求——仍然漠视改变——进而还是批评否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正向:严格要求——发现亮点——表扬肯定——再严格要求——继续发现亮点——继续鼓励表扬——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教育要走中庸之道,不能极端,不能“严”到像美国警察跪杀的弗洛伊德那样不能呼吸,也反对没有批评的所谓“赏识教育”,不能随意地进行廉价的表扬和赏识,有严有爱才是智慧的教育王道。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渴望,你我都不例外,你不给孩子提供人生出彩机会,他在你这里得不到认可,就不要指望你的教育发挥作用,言听计从更是做梦!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理解就是你不对教育对象给予关爱(或者他没有理解接受你的爱),他就不会接受你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一个班级几十人,老师的要求都相同,但是为什么教育结果却大相径庭?遗传基因不同,一路走来经历不同,更主要的是家庭不同,所以说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的主阵地,要想达到教育1+1>2的良好教育效果,全方位的家校合作,是我们不二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在家校合作方面家长做到对学校和老师高度信任,对学校工作大力支持,对老师的要求全力配合。我们在开学学生报到后的第一时间就召开家长会,把学校的相关规定校规校纪都讲给学生和家长,就像新生儿出生就要打一针疫苗一样。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学生同频,对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只管相信,不要怀疑,对老师高度信任。家长不能站在观众席充当教育孩子的看客,不能站在评判席说长道短指责质疑,更不能与学校教师成为两个阵营形成对峙。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家长越是尊重老师,孩子就越是敬佩老师;家长越是支持老师,老师在孩子心中越有权威。教育孩子是我们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事业,应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孩子健康成长的伟业。</p><p class="ql-block"> 一些孩子在学校表面上比较服从老师的管理,在家就成了皇上公主,针对有些家庭管理孩子能力弱效果差,我们提出,既要管学生在校的成长,又要管孩子在家的表现。针对一些超难教育的个案,形成家校联动无缝对接,加大学校从班任、政教处到校长的介入力度,开出“猛药”药方,实施“唤醒工程”。家校合作,家长负责学生安全,学校负责实施方案,这种极端个案采用劳动教育情境体验等“崩溃疗法”,配合循序渐进的系列“反思法”,同时进行一例一案设计转化方案,辅以后期的跟进辅助教育。通过实践表明,只要家长能负责安全底线,学校就能实现后进转化,这就是家校合作的力量。转化一个孩子,挽救了一个家庭,“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真正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 古有曾子每天从忠、信、学方面的“三省吾身”的榜样,有从徐傅投豆(有善念做好事投黄豆,有恶念做坏事投黑豆)的美谈,今天我们自己反思,也应该让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每天回家和孩子十分钟的聊天互动,这是家庭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三观的好办法。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于无形,润物无声,效果显著。家校共育,合作共赢,让家庭和谐美好,让老师们安心幸福工作,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我们家校合作的传奇佳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