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25集学习心得

云梦飞

<p class="ql-block">  孟子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代圣贤「甘之如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学习智慧刻不容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你发自真心,自己不断砥砺、不断超越,自然而然我们的影响和奉献就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勿畏难。】</p> <p class="ql-block">  所以当应该给孩子承担的事都被父母做了,这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历练的机会。孩子的内心会想:只要我有事,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佣人,背后有一大堆靠山,随时可以帮我收拾残局。当我们帮孩子收拾他的过失,他就会觉得往后都会有人帮他的忙。这样他对自己就完全没有责任心,没有学会为他自己做的事负全责。</p> <p class="ql-block">  所以他以后要娶太太,你要帮他筹钱;他要买房子,你也要帮他张罗。当你让孩子去磨链,增长了他正确的态度、责任心,又增长了他做事的能力。所以养小孩要用理智,不可以只用情感、用溺爱,所以『勿畏难』,当为人父母面对很多事情都能够很有勇气,你这样的态度一定会影响你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离婚率很严重。如果父母离婚,对自己和小孩都是伤害。所以面对人生与婚姻中的挫折,要勇于去克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夫妻发生矛盾,要先想一想「我错在哪里」。只要我们转念事情就有可能缓和。比方说对方错七、八分,我们错一、二分,也要静下来先想我这一、二分错在哪,进而把它改过来。我们的态度很重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家火不烧,野火不起。家火,就是冲突、不宽恕、不包容,家里不先出状况,外面的火就不能烧进来。所以绝对不要去怪另外那个人,一定是我们自己先有过失,不要把情绪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第三个当先生对的时候,你要把他当父亲看,平常要把他当朋友看;先生错的时候要把他当儿子看。当你儿子犯错的时候,你肯定不会一辈子跟他没完没了。所以所有的障碍烦恼不在外部在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宽容,没有从对方的角度看,所以都是用好恶在解决事情。自己所好的什么都可以,自己不高兴的就都不行,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的烦恼障碍。</p> <p class="ql-block">  身体大不代表智慧长。我们念了十多年书,没有人教过夫妇之道,没有看过一篇夫妇相处之道。夫妇相处对人生非常重要,五伦只要夫妇伦正了,其它伦自正。一位长者说:我们教育什么都教了,就缺一个东西。缺「德」。最缺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你先生是受害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要把他当儿子看,你马上就能包容他。也由于你有这样的态度,他才知道迷途知返,因为外面都是逢场作戏、都是虚妄的。人往往要犯了错,才知道什么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一切法得成于忍,要化解人生的挫折、人生的困境,要用诚心与德行。不管人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勿畏难」,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要生起责任的承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勿轻略。】『轻』是指轻视,『略』是指忽略。当我们对某些事情很轻视、忽略,心已经失去了恭敬、谨慎。纵使是送别人东西也要保持恭敬,古代有一篇文章写到,有一个人看到很多人挨饿,就拿了食物要去给他们吃。结果他就随口说:来来来,来吃!结果那位饥饿的人他说:不食嗟来之食。你这样的态度根本不把我当人。所以宁可饿死也不吃。 </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态度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今天纵使我们布施,也不要忘了恭敬、谨慎,其实是对方在让我们种福田、积阴德,我们要感谢他们。</p> <p class="ql-block">  送别人东西要有诚意,先要让人家接得欢欢喜喜。我们要处处替人着想,纵使在送别人东西也都要顾虑他的感受。  </p><p class="ql-block"> 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用心去付出。朋友到家里来作客,我们也要「勿轻略」,要先设想到,他假如来我们家,可能需要哪些日常用品。纵使他有带,我们也要准备一份。因为人难免会忘东忘西,到时候忘了带一条毛巾,又不好意思跟你要,这个时候可能身体没擦干净,衣服就穿了,说不定就感冒了。我们处处能替朋友设想,让他宾至如归,相信你们的情谊会愈陈愈香。我们每一点点的谨慎付出,绝对都会让朋友内心很温暖、欢喜。所以在食衣住行方面,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付出、去关怀,这是勿轻略。</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第一次答应你做事,他是用应付、敷衍的态度做的,而你没有把它修正过来,他往后可能都是敷衍塞责。让孩子做事负责、谨慎的态度,需要家长耐性引导,让孩子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谨慎。他与人相处的时候也会让人体会到他处处对人很恭敬,不轻慢。在与人相交往当中,他会细腻的去了解到别人的喜好、别人的需要所在。只要有机会主动去付出,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减少对方的担心,不要让他们多替我们担心。当我们处处替人着想,他人就处处替我们着想。</p> <p class="ql-block">【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p><p class="ql-block">  『斗闹场』是指比较复杂、奢华的地方,我们的小孩不要进去。孩子进去这样的地方是因为心理空虚,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判断能力,他不知道交什么样的人,近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才是对的,才是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  圣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你人生犯了多少过失你完全不清楚,这个人生就真是活得太不值得。</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说遇到好朋友跟坏朋友跟他自己很有关系,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思惟,常常在那里担心;要顺着理智、顺着真理去面对。现在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文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就是善的人就会跟善的人在一起,恶的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重德行,自然而然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要先长孩子的善心。当你教他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他知道是善,他也知道了什么是恶?不敬、不悌。当他知道谨慎很重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当他知道爱人是善,孩子就善恶分明,他就会有所取舍。</p> <p class="ql-block">  所以,当他常常心存善念,到斗闹场的环境,他保证浑身不舒服。因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已经接受圣贤的熏陶,心里面想的、做的都是善,把你放在不善的环境,你马上感受很不舒服,自然就会敬而远之。所以善恶分明他才有所抉择。</p><p class="ql-block">  所以万法因缘生,一个人会交到不好的朋友,原因是善恶不明。缘是恶友出现,才会结恶的果。人往往只重缘,没有找真正的原因。所以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多少的圣哲所处的都是乱世,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屹立不摇,因为他们心中那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您假如让孩子善恶的根基扎稳了,你的中晚年才能够高枕无忧,所以我们的人生规画要能够深谋远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