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诗人解智伟创办线上平台,各路高朋每日来这里聊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5月1日,武汉著名诗人解智伟先生开启了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线上平台,云集省内外由具有一定水准的语言艺术研究者、诗学研究理论家、朗诵表演艺术家、播音主持专业的导师们等,每晚八点开聊“黄金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智伟先生说:这是一个以湖北省朗协为主体,聚集了北京、上海、湖南、四川、山东的朗诵艺术家和朗诵爱好者的线上平台。我们将邀请群内老师分享“语音一刻”,旨在深度探索朗诵的艺术规律,推动声音美学的理论传播,以期形成一个高水准的诵读交流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听友点赞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谢智伟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惊喜——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大餐,丰富多彩!让我们收获满满!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演讲。我们听的如痴如醉,期待着每一次黄金一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5月21号,主讲嘉宾佟文西老师,主题《从山路十八弯聊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佟文西老师是中国音乐舞蹈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文学顾问。由他作词的作品《山路十八弯》《喜事多》分别在1999年、2008年两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家是天堂》、《龟兹美女》等九首歌曲也在文化部春晚、公安部春晚、中国文联春晚、农民春晚等演唱播出。其中,《山路十八弯》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把莱子》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期待群内老师的参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佟文西老师主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听众评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佟老师好!太棒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佟老师铺开歌词要领:"作为音乐文学,歌词须要满满的音乐性要给音乐留下空间,歌词的词句,不类同抒情诗,散文诗,朦胧诗。等等。它既要你明朗,还要你避开生死的怪诞的那些字眼啊,还要注意用诀押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酝酿一首歌词首先要有情感的催化,然后拉滿书写对象的全部意向。体验,体味这是发散想像的基础。这过程是要把自已当成苦行僧。正如佟老师说的:自已跟自已过不去,自已跟自已pk。这既是成功之道,也是治学的根本。再接再励再美山路十八弯!!(哈哈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是创作歌词的唯一源泉!(任芳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聆听佟大师的"黄金一刻”,感受大师风范。作为耄耋老人,您一直耕耘在音乐歌词的创作中。您是我们楚人的骄傲!您是我们楚人的楷模!向您致敬!祝愿您健康长寿!(彭红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佟老师好!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是歌词创作的唯一源泉。词作家应站在人民的国度,反映人民的心声,站在历史的高度,唱出人民生存的愿望,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的激流中寻找真善美,唱出时代的主旋律。您讲得太棒啦!向您学习,为您点赞(柳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艺创作离不开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准美情精彩的概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佟老的讲述令人感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衷的为佟老大大的点赞 (康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八湾老师晚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段老师的学生,您是我国著名的歌词作家, 为多彩我们的音乐,为丰富我们的生活您呕心沥血,从生活中,从人民大众中,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中,为我们精致出了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今天您又不辞辛苦,不顾高龄,不记名利,只为繁荣祖国的文化音乐事业,无私辛勤的付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此向您深深的致谢!向您由衷的致敬!(桂中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山走水,深入生活,才能走出好作品。佟老师一席话说出艺术的真谛,无论歌词的创作,还是作品的诵读,都不能离开生活的源泉,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作品。你已把自身创作了乐谱。你度过的岁月就是你写下的抒情诗。”生活是一切艺术之母,朗诵艺术亦如此。谢谢佟老师“黄金一刻”的分享!!!(解智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八湾 谢谢佟文西老师好分享,受益匪浅。敬佩您爱生活,爱艺术,到基层去体验、发现、 感悟,思考、 升华、创作,走山转水唱中国。您创作的《山路十八弯》《新新的时代 新新的爱》……我们打心眼里喜爱,经常唱。每个好作品背后都有惊人的付出,致敬老师!(水云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心中,佟文西老师一直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虽从未谋面,但敬仰已久。佟老师的大名镌刻进我的心中,是从欣赏到他老人家二00几年为我们公司下属单位创作厂歌《红绿蓝,我生命的色彩》这首歌开始的,据说当年佟老创作此歌词时动了真情,自己好几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山路十八弯》这首歌曲,确实是中国现代歌曲的地标和丰碑,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湖北人民心中的骄傲,将永载中国音乐史册!今晚认真聆听了老艺术家佟文西老师的精彩讲座,他以《从山路十八弯聊起》为题,愉快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到湖北长阳县参加当地艺术节、深入土家族农家采风、创作《山路十八弯》《山妹子》《放排汉》等系列“组歌”艰辛而又快乐的历程。佟老师从自己长期从事歌词创作的切身经历中,深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定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山区、深入民间,去体验、发现、感悟、思考、升华,去写劳动人民的幸福与艰辛,写他们的苦与甜、悲与欢、情与爱、梦幻与期盼。好的作品一定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要着力在“新、准、美、情”上下功夫,力求不断创新、紧扣主题、增强美感、倾注真情,使作品以“新”亮眼、以“美”出彩、以“情”动人!作为一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老艺术家,佟老师语重心长地嘱托歌词作者和所有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 ,增强社会责任感,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浓烈的生活气息,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别致的创作手法,去捕捉原生态的生活之美,站在历史的高度、人民的角度去反映人民的心声,从时代生活中去寻找真善美,唱出人民深沉的愿望、美好的希望和新时代的主旋律!佟老师的讲座是真诚的心声、坦诚的交流、共情的教诲。佟老师创作的优秀的歌词作品,是我们学习、欣赏、思考和借鉴的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要从他系列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提高艺术创作技巧。要从他“走山转水唱中国”的艺术实践中,感悟“生活是艺术源泉”的真理,经常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不断经受生活滋养,增强艺术修养,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真诚地向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佟文西老师致敬!祝您老青春永驻、健康长寿,创作出更多深受人民喜爱的好歌词、好歌曲!(博古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俗即大雅 至简达至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谭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路十八弯》这首歌风靡中国,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经久不衰!今晚的黄金一刻,著名的作词家佟文西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这首歌词孕育出生的来龙去脉,用自称“弯管子”的轻松语调,为我们上了生动有趣的一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首歌的歌词十分接地气,就像土家人平时爰吃的炕土豆。炕土豆软糯香酥,非常美味,但是炕的过程却要慢工出细活,须掌握火候技巧,火大了容易糊,时间短了又炕不熟,必须耐住性子小火慢煎,才能炕出一锅香气四溢,入口软绵的美味,这个过程颇像佟文西老师创作《山路十八弯》的过程。在长阳采风的日子里,佟老师和山民们同吃同住,天天浸泡在土家歌舞中,体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思如泉涌,写出了不少反映土家人生活劳动,精神风貌的诗歌。但山路十八弯的酝酿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既像偶然又像必然的奇妙过程。佟老师在观看一台土家歌舞表演时,由于听不清当地方言歌词,就绕到了舞台后面,在潺潺流水的小溪边,以水浇面,一抬眼望见对面的山,刹那间,灵感从脑海中像泉水一样汩汩淌出,山路十八弯的前身就这样瞬间成形。隔了几天的拂晓,汽车在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的山路上颠簸前行,群山如黛,云雾缭绕;清江似练,穿山越峡,老师灵感再次迸发,歌词“排对排,串对串”奔涌而出……,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一首后来火遍神州大江南北的神曲就这样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吃过长阳土豆的都知道,长阳土豆有个特点,比一般的土豆个头要小,所以在制作炕土豆的过程中削皮也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佟文西老师用了长达几年的时间为《山路十八弯》削皮改刀,热加工,冷处理, 精心打磨,数易其稿,1999年的春节晚会,这盘原生态的炕土豆《山路十八弯》,破空而出,一夜之间火出了圈,成了千家万户年夜饭上最闪的一道美味佳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首歌还有一个特点,民族风情特别浓都,语式貌似简单,实际上佟老师采用了很多写民歌的技巧,娴熟地运用了排比对仗,节奏韵律,情感递进等等文学手法。比如首字重叠法,叠字粘连法,反复循环法,把山歌的风味张扬到极致,使情感如水曲直流淌,即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又有珠滚玉盘的美妙。集语言美,视觉美,内涵美,艺术美,人文美于一身,俗雅兼备,唯美唯新,是佟文西老师长期深入民间,体验生活,积极探索的结晶。它就像土家人餐桌上喜闻乐见的炕土豆,在全国人民喜爱的美味佳肴中,占有份量很重的一席地位!海外华人也争相品味!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月22号,主讲嘉宾:陈兵老师。主题:浅谈朗诵的艺术手法的传承和更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兵:国家级媒体人,资深演播者。黑龙江省有声语言协会副会长。三十年来,演播小说一百五十余部,主播广播剧、电视剧、译制片千余部(集),解说专题片千余集。主播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广播文艺作品一等奖,其主演的广播剧《鲁迅与萧红》等曾获全国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微澜雅品诵读》创始人,一个声音有温度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期待群内老师的参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陈兵老师主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听众评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老师讲的朗诵手法的形式多样化我很赞同。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北与山东举行了六场诗文朗诵分享会包括四所高校朗诵活动,有朗诵艺术家、有高校老师与学生,还有中学生等参与朗诵,我听到了不同朗诵声音。其中有一种表演性质的演诵,把诗文作品作为一个短剧进行再创作表演。这种形式很受听众所喜爱。我发两段视频给大家分享一下。(严春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直欣赏陈兵老师的朗诵,对不同作品有着独特的表达魅力,他是个把艺术还给懂艺术的人,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面了。朗诵艺术百花齐放,不敢说有流派之说,耍大刀的也可能带一群玩三节棍的徒弟,名气放到一边,就听他的作品,打动你肯定是好的!诵读者首先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审美的同时,还要有免疫力,从选择性的诵读到可以驾驭所有文字这才算跑了半圈,还有半圈是防止跑偏,不断纠偏,步入正道。(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烙印老师这几句话说的非常好,很赞同:“诵读者首先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审美的同时,还要有免疫力,从选择性的诵读到可以驾驭所有文字这才算跑了半圈,还有半圈是防止跑偏,不断纠偏,步入正道。”(兰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兵老师是我心中“最美好声音”之一,非常喜欢聆听他舒缓低沉、富有磁性、情感充盈的朗诵作品,心中会不由然升腾起一种愉悦的美感。今晚,陈兵老师以严谨的艺术态度,以对比的表现形式,从风格各异的朗诵作品案例中,进行优劣比对和美感甄别,让听众从他的讲述中悟出朗诵艺术的真谛。他强调,我们不能被传统和固有的方式所禁锢,要主动给朗诵松绑,以兼收并蓄、海乃百川的艺术胸襟,广泛吸纳不同地域流派、不同表现方式的朗诵艺术精华,不故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将各种艺术手法发扬光大,将情感表达作为重要目标,深情演绎,以情动人,给朗诵艺术插上五颜六色的翅膀,让朗诵艺术之鹰振翅高飞,在蔚蓝的艺术天空纵情翱翔,越飞越高越精彩!感谢陈兵老师的精彩讲座,黄金一刻添“重金”!(博古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微澜(陈兵) 陈兵老师,我黑龙江之骄子!老师谦和严谨的讲解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是啊!朗诵艺术本身,既要百花齐放,更需要不断创新,才有顽强的生命力。今之一见,相识恨晚。有望来日,不吝赐教!(寒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微澜(陈兵)陈兵老师好,有幸听您演讲,非常开智 [强][强]@烙印 老师好!关于朗颂的一咏三叹现象,我愚见:在一个相当长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其原因在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从幼儿园的儿歌教学开始老师们所指导向就是这种“革命”激情,尤其《海燕》的朗颂意向影响了二三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我们朗颂的题材选择也多倾向如一些英雄气概的作品如《滿江红》。如果选《红楼梦》里的诗句或李清照那种婉约是喊不出来的。当这类偏于英雄,习惯于宏大叙事的题材成了传统主流,朗颂就不得不被情绪引上一咏三叹,久而久之就习惯性风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朗颂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发音,发声,用气,韵律,节奏,抑扬顿挫,有效的停顿,拖延甚至沉默是技术性的要求外,还需要颂者的文学修养,对作品的研读效果,对作品灵魂基调的准确定位以及传颂的场合,对向,目的都有内生性的关联设计以求朗诵的艺术性和作品的艺术性有机合成。这是决定朗颂质量的根本,这方面除专业的老师以外,大面积的还有路得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恕外行胡言(哈哈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哈哈镜 见解准确!多年来的延袭,正统的教育和影响,高大上的作品,致使我们传承的顺利,理所当然,顺理成章,而创新不足。“正统力量”坚不可摧,我辈任重道远(陈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被打动了,被征服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谢谢@微澜(陈兵)老师[抱拳] 您的黄金一刻[强]。含金量极高(闻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哈哈镜 嗯!朗诵个性化使每个诵者即便是同文也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这个绝对没有同质化这一说,其实关键在于处理,拿捏。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啊,早先朗诵没人听,太小众了,加上各专业人士都玩朗诵各有各的调,最可怕的是都认为自己读的好听,相比之下文工团里好一些,因为每个节目都要汇报,审核,彩排,预演,这几个环节下来,搬上舞台的就差不多了,朗诵还有时代的印痕,特别体现在腔调上,拿新闻联播来说比原来的语速快,追求更加自然流畅,所以每个诵读人都应与时俱进,新鼓点,旧舞步,享受不了。(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微澜(陈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兵老师的“黄金一刻”真是别具一格呀!很有代入感,不知不觉就沉浸在您点评的朗诵作品中了。且通过对比感触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静静聆听陈兵老师朗诵,不必看背景图,脑海里就会出现画面……(冯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微澜(陈兵)老师: 倾听一刻钟,胜读十年书!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们永远在朗诵创新的路上!(彭红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思考与探索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谭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春天的惊雷,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突如其来的轰鸣,带来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当那种轰隆隆的声音碾过天庭的时候,人们无不被大自然的声威所震撼。在朗诵界,有一种朗诵就是这样如雷贯耳,气势磅礴,让人心潮激荡。这种荡气回肠的声音,曾经也是引领陈兵老师步入朗诵这个神圣殿堂的启蒙声。 陈兵老师自称业余的朗诵者,但是他踏入这个行业也有三十多年的资龄了,当初作为小白初出茅庐的时候,他的第一次觉醒就是被这种振聋发聩,轰轰烈烈的声音所打动,从而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影响他后半生的爱好,从此在朗诵的道路上乐此不疲,砥砺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模仿后,他有时候也会产生迷惑,难道朗诵就只有这样一种声音吗?走着走着,他突然被另外一种声音所吸引,那是清泉在山谷间涓涓流淌的声音,清流婉转,低吟浅唱,当人们陶醉在这种声音中的时候,心会变得格外安宁,如痴如醉,分外地享受。受到这种声音的熏陶,他也尝试改变自己的风格,从那种慷慨激昂的气场中抽离出来,去享受这种语调更加自然,轻言细语般的朗诵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是后来当这种朗诵的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渐渐发现审美也有疲劳,千篇一律少于变化的朗诵风格,久而久之,也会有让人疲倦的时候。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突破呢?这时他听到了另外一种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的声音。这种像大提琴一样的声音,充分展示了其低音区的特质,含蓄柔美,浑厚丰满,深沉而又悠扬,用一种近乎耳语的诉说声,抒发一种神秘的魔力,让人遐思无限,心醉神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从事各种声音艺术实践中,陈兵老师兼容并包,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朗诵,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产生了更深的别样的体会。认识到固定单一的朗诵方式不足以表达我们全部的情感,有些作品可以换个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场合也要有不同的声音控制。对当时主流朗诵界固定单一的朗诵模式进行思考的同时,有了更深的探索。从而认识到,我们现在这个朗诵并不是一成不变,希望所有朗诵者眼界更开阔一些,视线再长远一些,心胸再博大一些,可以让各种方式,味道,流派各种尝试各种艺术手法,发扬光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然后归结到最重要的一点:不论地域流派,不分传统和当代,什么最重要,表达情感最为重要,一个成功的朗诵作品,只要情感表达完美,那么你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法,而不是被传统和固有的方式所束缚,在某种程度上,要给朗诵松绑,并且插上五颜六色的翅膀,只要它能振翅飞翔,它就是我们钟情和所爱的艺术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金一刻,短短的十五分钟,陈兵老师用他得天独厚又富于变化的声音,演绎了不同时期不同朗诵家,风格迥异的不同表达,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朗诵艺术的革新与变化。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不同朗诵风格的新奇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听觉的享受。这种多元化的风格与发展,其中也凝结了许多老艺术家的心血。同时也启迪了陈兵老师的感悟和一再觉醒。仿佛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在仿照音神的过程中,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善于总结和摸索,借助巨人的肩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就了他今天在朗诵界的声望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Frosina Vitkovska (方唯)老师主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月23号主讲嘉宾,Frosina Vitkovska (方唯)副教授,主题《马其顿的中国文学之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Vitkovska Frosina(方唯)博士是语言学家、汉学家、北马其顿共和国司法部、克里瓦·帕兰卡市法院庭审口译员(汉语、英语)、北马其顿共和国外交部长布贾尔·奥斯马尼先生授予的特别表彰奖—“MKarta”/“马其顿通行证”获得者。在一带一路17+1合作机制框架下,从事汉学、马其顿与中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化等多学科交叉研究10余年,重点研究荆楚文化在中东欧地区的传播。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期待群内老师的参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方唯老师主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听众评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r Frosina Vitkovska 方唯 谢谢方唯老师,记得四年前,方唯老师在汉读博士还是读博士后,在我的一个讲座上,听我谈诗歌,其后很少交流,没想到方唯老师汉语如此流畅,详尽地介绍了两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真希望我们的朗诵艺术家能插上声音的翅膀,飞翔在友谊的天空上。此次“黄金一刻”的目的,是想对群内老师说,大家的诵读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我们要用自己的声音,把祖国的语言传播更远。谢谢方唯老师!!!(解智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月24日解智伟诗歌线上平台“黄金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讲人:David Chen (陳笪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话题:跨越中西,共绘艺术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avid Chen (陳笪維),旅美跨界艺術家、策展⼈、时尚設計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旅居美国,杭州錢塘灣艺術館館⻑。現為紐約當代艺術中⼼亞太區執⾏总裁、美國亞洲美術家協会副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David Chen (陳笪維)主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听众评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avid Chen-陳笪維 谢谢陈笪维老师,西方意式咖啡文化的浓烈和中国绿茶文化的淡雅,构成了不同背景的文化景观。陈笪维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弗罗斯特的冷冽和安杰洛的炽烈,这些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像陈笪维老师说的那样:让我们一同跨越中西的界限,用心灵去感受诗歌和朗诵的魅力,共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之美。(解智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天都朝霞都不一样,肯定不一样。每次的夕照都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所以日出和日落才数千年来,依然是人类每每举目仰望的壮丽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西文化艺术的同异,正是人类文化文明纷繁灿烂多姿多彩的魅力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avid Chen-陳笪維老师晚上好!辛苦了。您今天精彩的讲课,告诉了我上面的这些体会,不知道对不对?!(桂中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avid Chen-陳笪維 感谢老师真诚详细的讲解!辛苦了![咖啡]中西文化,既西方的咖啡文化和中国的绿茶文化。实践证明:只有中西合璧才是世间最为美好的艺术(寒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晚“黄金一刻”聆听了David Chen-陳笪維老师《跨越中西,共绘艺术之美》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展现西方艺术之美的心灵之窗。短暂的讲座似一杯浓烈的咖啡,香气四溢、韵味悠长。从陈笪维老师对西方艺术家弗罗斯特和安杰洛的作品介绍中,我们能感受到西方文艺精品的艺术之美。东西方文化究竟孰优孰劣?是很难有一个精确的评价标准和完美的评判结果的。因为中西文化各有其精华,也各有其糟粕,不能一概而论。两者精华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华,给了我们充分而坚定的文化自信。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大地吸引了无数创新求变的仁人志士的目光,使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待中、西方文化,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盲目排挤西方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一味地崇洋媚外,不分利弊对西方文化全盘吸收。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优劣,对西方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兼收并蓄、海乃百川的艺术胸襟,广泛吸收西方艺术的精髓,去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共同跨越中西文化界限,用心创造既有咖啡浓烈芬芳、又有茶叶清淡幽香的中西合璧的艺术佳作,让诗歌和朗诵艺术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崭新光彩。感谢陈笪維老师的精彩讲座(博古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跨越中西共绘艺术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谭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黄金一刻,陈笪维老师为我们分享的主题是:跨越中西共绘艺术之美。他说,文化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他们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精神风貌,中西文化艺术有着一些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正是这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让我们的生活舞台更加丰富多彩。陈老师学识丰富,思维缜密,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比较了中西方音乐诗歌与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共通与不同,唯独没有涉及他最擅长的绘画艺术这个领域。所以我想从这个侧面作点补充,助我们了解陈笪维老师在中西艺术融合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敢破敢立,用崭新的构思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为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笪维老师是旅美跨界艺术家,在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在国内举办艺术展及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借鉴西方的绘画风格与素材,融合东方文化的思想与色彩,把画面与现实相结合,在画面中营造出的独特世界,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动与新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有这么一幅画:背景是蓝天白云,显得广阔高远,下面是浓墨重彩的中国山水,既浸润了水墨画的细腻凝重,清新淡雅,又兼有粉彩画的柔和透明,色彩流动。在我们眼里,已经是构图唯美的一幅墨彩画了,但令人感到非常惊奇突兀的是,在蓝天白云的空间, 重叠了一幅风格迥异的画面,右上角一副眼睛形状的椭圆框框内,托着一只灰黑色的苹果,乍一看就像人的眼珠,从眼底的天空处,射出一束穿透力极强的银色光线,光线的下端和一串排列成半圆形的等距离长方块连接,长方形正好七块,射出的光线也是七条,七在中国带有神秘色彩,是中国人喜欢的数字。节日有七夕,一周有七天,天上有七星,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人体有七窍。而在西方,七恰巧也是人们崇尚的数字,象征着幸运,吉祥和幸福,因为上帝正好用七天缔造了宇宙万物!作者选择七这个数字在画中应当不是随意或巧合而是有寓意的。当然这只是我看到此幅画作时的一种猜想,也不知道符不符合陈笪维老师作画时之本意。总之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西方绘画艺术手法,和中国国画艺术完美结合,虽然超越了我们的认知与想象,但并不显得离奇怪诞,反而带给我们一种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美感,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意味。其实我想作者也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天马行空,因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比画面表现更加变化多端,光怪陆离。这种抽像思维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批判精神,是作者自我情绪潜意识的渲泄表达!从绘画风格而言,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风格理念虽然差异较大,但是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陈笪维老师在同一时期,有意识创作了《自然与虚幻》系列,把看似不相干的物象交叠组合在画中,向观众传递一种逆向思维的观念,陈笪维老师正是以他这种超凡脱俗的理念思索与表现手法,打破中西方文化的壁垒,用绘画艺术的空间组合,给观众带来一种梦幻的魅力,和无穷的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今晚的分享,我们对西方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欣赏陈老师的画作,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艺术结合所带来的魅力和感染!让我们随着陈老师的思维扩展,一同跨越中西的界限,用心灵去感受中西艺术的魅力,共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之美!(悠然)</span></p> <p class="ql-block">听众评说中提到的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悠然 老师早上好!非常感谢您分享了这篇关于我的绘画艺术的文章。我衷心感谢您对我在中西艺术融合方面的努力和创新精神的认可。通过您的描述,我能感受到您对我的绘画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赞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您对我作品的描绘让我感到非常欣喜。我的创作理念就是将西方绘画风格与素材与东方文化的思想与色彩相融合,打破传统的界限,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我希望通过这种融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新奇,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您对画作中七这个数字寓意的猜想也非常有趣,正如您所说,这并不是随意或巧合的选择,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非常感谢您对我作品的认可和支持。您的鼓励将继续激励我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和突破。我期待与您保持联系,继续分享我的艺术成果和创作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avid Chen (陳笪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David Chen-陳笪維老师, 得到您如此高度的评价与认可,是我没想到的!曾经倾情陈丹青的西藏风情人物写实,也对冷军以假乱真的人物写真叹为观止。但是您的作品为我打开了一道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的崭新大门,颠覆了我的想象与认知,这样奇特的组合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但是昨晚听完您的演讲后,了解了您对中西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认识,从这个角度再来赏视您的画作,从而产生了出奇制胜的的审美认识,管窥之见如果和您的创作本意正好契合,真是我的荣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