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语文教研反思

圆梦

<p class="ql-block">听取了马秀兰老师执教的《火烧云》一课,感受到了整节课环节紧凑,板块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时马老师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表现出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将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一、词串积累是功夫</p><p class="ql-block">语言的积累应是在教师有引导有启发的语言情境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意识性的习惯。在第一版块的学习中,教师以“词语”组块教学来设计。对于每一行词语都予以分类、揭示规律。如,学习表示颜色的词语,教师在解释“葡萄灰”“茄子紫”时引导学生发现,表示颜色的词语还可以由事物+颜色的方式组成,再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无形中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p><p class="ql-block">二、朗读指导有方法</p><p class="ql-block">《火烧云》这篇文章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将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学习、感受火烧云颜色美这一环节时,马老师进行了及时地点拨,抓住了“变”“了”两个字,把“了”读成“啦”,学生带着这种欣喜把霞光一照那种美轮美奂、神奇的感觉就读出来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有时容易忽略细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点拨与引领。</p><p class="ql-block">三、抓住重点,由扶到放</p><p class="ql-block">马老师紧紧抓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些清楚的”,在第二板块的学习中直接问学生: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火烧云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随后,教师带着学生重点学习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汇报交流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怎样消失的?按这个顺序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火烧云的形状。学生的思维即时被打开了。课堂上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火烧云的视频没能播放出来,有些可惜。</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听课以及导师们对课堂的点评,学员们之间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只有不断学习,积淀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才能真正地立足于课堂。</p>

火烧云

学生

学习

颜色

词语

教师

课堂

形状

课文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