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祭龙粑粑

季炳成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到属马日就是壮家的祭龙节了。壮家祭龙节有别开生面的“祭龙山”,有壮家姑娘情趣横生的“鸡蛋打架”,还有成双成对坐在田坝里田埂上的姑娘小伙的“唱姑娘”。壮家祭龙节风情种种,然而,我却独爱坐在灶堂前看壮家女煎粑粑,喜欢品尝那风味独具的祭龙粑。壮家祭龙粑那香那甜那糯乎乎的感觉让人回肠荡气,而且搁置一二个月仍酥软香甜让人难以置信。壮家祭龙粑味道特别,储藏特别,制作更为特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壮家祭龙粑有黄、黑、白、绿、蓝等多种颜色。采用黄姜、火草、狗屁滕、茨菇、绿豆等十多种植物叶、根、果汁配以糯米面煎制而成。每到祭龙的前一天,壮家家庭主妇就要早早地起来,取来早采摘回来晾干了的各种植物,精心地洗净,分别煮成汁水。同时把糯米磨成面粉后,用不同的汁 水搅拌在糯米面粉里。然后在滚烫的大锅里放进香油,稍许用一把圆周勺四周铺展,使之薄如纸圆如月,锅里“丝丝”声像抽丝。</p> <p class="ql-block">看看火喉到了,用平产轻轻自底剥起,慢慢翻过身来,待“丝丝”声渐次隐去,锅里袅袅升起缕缕淡淡的青烟,粑面透出油亮油亮的光彩,香味扑鼻的时候,便又轻轻自底部剥起,整个的“霍”地铲出“拍”地扔进一个腰高的大瓦缸 里。一个一个摞成圆柱。壮家女扔进瓦缸一个粑,抬手用袖口抹一把汗,红润的脸上露出甜蜜的笑,一个粑一个笑,一个笑一个粑,直到瓦缸里冒出一棵五颜六色的粑柱,大盆里没有 了面粥的时候,壮家女反手锤锤腰,脸际忽闪着不尽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之后便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般如释重负,抚着那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祭龙粑,就像抚着刚坠地的婴儿,眼睛里透出无限的欢欣与满足。</p><p class="ql-block">  壮家祭龙粑做工复杂严井,配料不齐,味不鲜美,面粥过干难成薄粑;过稀易过火不成块;太薄了拎 不出锅;太厚了心子不熟搁不长久;火大了易糊难吃;火小了误工误时;油放多了过于腻嘴冲淡了植物味;放少了容易 霉烂变质。每道工序都必须恰到好处。之所以壮家人把煎祭龙粑作为衡量壮家女心灵不灵,手巧不巧,是不是好媳妇的尺码。祭龙这天,妇女们都要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相互品尝,对做得香甜可口的,便翘手称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壮家祭龙粑黄的金黄,黑的墨黑,绿蓝青紫的都色泽鲜明。一色一种野味或家种植物汁染成,各种粑均拌有茨菇,故吃起来都有特别的回甜味,也是搁置一二个月都还可以吃而又酥软可口的原因。而且,许多植物还有药用功效,黄姜能驱暑散热,狗屁滕可调胃顺气,要不然,农人小儿瘦了病了都会找来狗屁滕煨水吃,或拴在娃儿的脖上手上。这狗屁滕做出来的祭龙粑虽然黑得不堪入目,可是凡知情的都会专捡黑的吃,有的人还无黑粑不吃呢!也难怪,这黑粑非旦没有 狗屁味,还有着特别的清香和甘甜,嚼着它,慢慢品来回味无穷。因此壮家女做粑时,总要多做些黑粑,而且要最先下锅最先品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壮家祭龙粑多为自食,多的人家煎熬100多斤,少的也要煎50——60斤。祭龙得雨后,壮家人就进入了春耕大忙,耕田耙地,,下种薅铲基本没有做饭的时间,于是,摘些菠萝树叶或芭蕉叶包上祭龙粑,边走边吃,或是犁耙间隙席地咀嚼充饥。其次还赠送友人,祭龙节后,寻亲访友,一包祭龙粑便是上好的礼品。近年来,壮家祭龙粑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市场,还真成了壮乡一项特色经济呢!</p><p class="ql-block">  看见壮家人,就想起壮家祭龙节,想起祭龙节就想起祭龙粑,想起祭龙粑就特别的盼望祭龙节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