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逛完英国国家美术馆,身心都浸润在古典之美中,和谐、优美、崇高。再进到泰特现代艺术馆,你会产生被狠狠撞击的眩晕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泰特现代艺术馆是由一座发电站改建而成,于2000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展馆的建筑语言已经向你展示了现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空间,冰冷的素水泥墙面地面,裸露的钢梁钢柱钢铆钉……都在抹去功能之外的装饰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开展以后,泰特现代(Tate Modern)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每年超过500万观众到访。</p><p class="ql-block"> 泰特现代的展品不同于绝大多数美术馆的年表陈列方式,而以主题陈列的方式展示艺术品。泰特现代把艺术品分成四大类:历史—记忆—社会、裸体人像—行动—身体、风景—材料—环境、静物—实物—真实生活。也就是说,策展人的观点已经直接影响观众,当然,观众也能在每个主题展馆看到不同时期和年代的同一主题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著名的马塞尔·杜尚的《泉》。</p><p class="ql-block"> 你没看错,这就是一个平放的工厂生产的普通的陶瓷小便池。杜尚用化名Mutt签在小便池的侧壁上,并写下了创作年份1917。同年他将这个作品提交给新成立的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虽然协会规定任何形式的作品都可以被展示,但他们拒绝了《泉》,认为它不雅且算不上艺术品。随后,杜尚在他的达达主义期刊中匿名为自己的作品辩护: 《泉》,不是不道德的。您每天都在五金店的橱窗中看到陈列的小便池。创作者是否亲手制作了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它,并将它放在一个全新的标题和观点下。由此小便池原先被使用的意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思想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杜尚后来解释说,他想测试社会对不符合传统美学或道德标准的艺术品的开放性。《泉》中体现的自由以及“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原则使杜尚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图是安格尔的《泉》,体现了古典主义永恒之美。右图被杜尚名命为《泉》这一行为本身也充满对古典美学及古典传统的挑衅和嘲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自哥伦比亚的 多丽丝·萨尔赛多大部分作品都是反映她家乡的长期冲突和暴力。她与暴力受害者共度时光,倾听他们的经历。萨尔塞多使用废弃的医院家具来冥想生命和死亡的循环。各种婴儿床和妇科医师的脚凳被切割并重新组装,以产生令人不安的结构。</p><p class="ql-block">(如果不读说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我只感觉到奇怪、不合谐、不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自韩国的杨海固Haegue Yang,经常使用家居用品进行创作,并对其进行改造。这个悬挂的雕塑《三重塔,扩展23倍,平均分三份》是由500多个百叶帘制成的。她的选择显示了百叶窗的多种可能性。呈现出特殊的复杂性,别具匠心、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自日本的高松次郎(Jiro Takamatsu)的雕塑作品探索了雪松木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固有特性。他和他的学生使用金属和木材等原材料,将作品放在地板上或靠在墙壁上,而不是使用基座或框架。他们希望通过对材料进行最少的干预来展示世界,而不是``创造''物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属于高松次郎的“一体性”系列,他在其中探索了日常材料的复杂性和共鸣。 该系列可以理解为高松对战后日本快速工业化的评论,当时消费文化的发展已取代了与自然世界的传统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来自墨西哥的马格勒斯(Margolles)《国旗1号》。作品的布面上有墨西哥北部边境谋杀现场的血迹、泥土的痕迹,这证明了与贩毒集团有关的数千起暴力死亡事件。 艺术家在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了这幅作品,用一个名为“我们还能谈些什么?”的展览来代表墨西哥。由于政府未介入反毒品战争,这块血迹斑斑的布被悬挂在墨西哥馆外,以纪念被墨西哥忽视的受难者。</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这块布上的血迹已不可辨,只有说明书上的观念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巨大的装置《雄鹿与闪电》。悬挂的青铜三角形体现出闪电般强大的能量,照亮了一群地面生物。银色铝制的物品代表“雄鹿”,地板上的青铜块化表原始生物。</p><p class="ql-block"> 我没看明白。但被作品的巨大和丑撞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作品是马卡利斯的《巴别塔》,由数百个老式收音机、录放机、小音箱等搭建而成。不同的机器放出不同的话语,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声响;不同的机器闪烁着不同频的光亮;嘈杂纷乱。</p><p class="ql-block"> 《圣经》里面巴别塔的故事说人类合力建造巴别塔可以到达天堂,这行为冒犯了上帝,上帝就让这些建造者说不同的语言,使其无法沟通,并形成人类所有冲突的根源。建造巴别塔的企图也归于失败。</p><p class="ql-block"> 这座塔富含隐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展示的都是文本类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组作品是争取女权的。</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写着“女人是否只有被剥光才进得了大都会博物馆?”“在当代艺术家中只有不到4%是女性,但作品中76%的裸体都是女性。”</p><p class="ql-block"> 配图的身体是古典艺术中的女性身体换了个猩猩的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幅作品,就写了几个字: “我陈列、展示我的苦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数十桢相同照片拼成的作品。上面写着“没有牙齿?一把胡子?闻起来象臭狗屎?这就是波西米亚女孩!”照片上的女孩直视你: 我就这样,你要怎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打印的箴言汇成的彩色条幅。很巨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一墙的文本好象是关于二战后伦敦一个小社区解决住房问题的口述。</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字报”、“小字报”,我们文革时可没少见。和艺术沾边儿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真看到有文革气息的画----中国画家王广义的《大批判》。王广义的《大批判》是个系列,都是文革构图,工农兵加上一个外国著名品牌,要么是可口可乐,要么古驰,这幅里是施沃奇。是表示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融合的荒诞吗?</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什么,反正够丑。</p> <p class="ql-block"> 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作品。他的画,线条清晰,界限分明,不同的色块让人很舒服,没有排斥感。蒙德里安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憎恶战争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将“理性思考、热情、愤怒、良善、厌恶”等等情绪用线条区分开,试图让心情变得更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蒙德里安的画回答了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当画面摆脱了实在的内容之后,是否还有美存在?</p><p class="ql-block"> 他的画告诉我们,“构图”本身就充满艺术感,也能带来独特的美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作品都是同一大类别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克莱因这里,连构图也舍弃了,只有颜色,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克莱因蓝。这是伊芙·克莱因的作品《IKB79》 。画面深邃、纯粹而神秘。虽然只是一片蓝色,却显得富有层次。如果从远处凝视画面,你会发现自己逐渐放空,又渐渐被吸入,仿佛融进了这个蓝色的虚空里。</p><p class="ql-block"> 评论家说,克莱因的绘画完全摆脱了色彩本身的悦目和谐等视觉心理学效应,从而进入了纯粹精神性的观念领域。</p><p class="ql-block"> 克莱因在1957年注册为这个蓝色的商标颜色。他认为该颜色具有接近纯净空间的质量,并且将其与看不见或触及之外的非物质价值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为了纪念克莱因逝世五十周年,欧元区还特别发行了纪念币以纪念克莱因所创造的梦幻色彩及其在艺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组作品的色彩也很美,细看肌理也有丰富的层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样尺幅的作品很难不震到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品太多了。但这些已经足可以传递现当代艺术的总体感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观展之前,美术馆就提示观众: “你不必喜欢所有的艺术品,也许它们会让你质疑到底什么是艺术?所以你可以继续思考:</p><p class="ql-block">1:你看到这件作品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让你有这种感受?</p><p class="ql-block">2:它是什么做成的?为什么艺术家选择这种材料?</p><p class="ql-block">3:作品的大小是否会影响你的体验?</p><p class="ql-block">4:艺术家是哪个国家\地区的呢?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年代?这种时代背景是如何影响他的呢?</p><p class="ql-block">5:你觉得这个作品关于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们鼓励年轻人探索艺术和想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读到过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大义是判断某一物品是否是艺术品,一是它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学体验?二是制造者主观上在创作中想给观众带来美学体验?三是作品是否体现了创作的特殊技艺?符合这三点就可称之为艺术品。符合度越高则是越优秀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显然,现当代的很多作品是对这一定义的颠覆。一直有哲学家呼吁,不要用艺术来称呼现当代作品,这既是对古典艺术的冒犯,也不利于现当代作品的发展,应该给他们另取一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样也好,玩观念的就只管撒Y玩观念,就不要用个小便池,还非要命名为《泉》,去羞辱安格尔的《泉》,去玩弄观众对艺术的虔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说一通。这是观展的乐趣所在: 我看到了,我在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