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里,紧邻伊水,背向邙山,大禹初辟,武周中兴。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由它见证,仓桑岁月间,古人的智慧与精神让它带到了今天。它经历过皇家的荣耀,也接受过盗扰的侵袭。一切终于成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由伊水劈为两山,对峙如阙,景致非常。青松古柏下,裸露的石灰断崖上洞窟密如蜂聚,大小不一。沿堤走过,古朴沉着的是北魏洞窟,一如莲花洞、宾阳中洞,不管是佛,还是菩萨,都面露一种特有风格的北魏微笑。生动灵秀的是唐代洞窟,飘扬的衣袂,写实的人物,无一不代表着那个时代超高的艺术水平。最有趣的还是隐在大窟之间的小龛们。细看窟间小龛,龛里小像虽小,却都一丝不苟,精致的刻法与大窟中的雕像别无二致。看,菩提树下,精美的华盖悬在空中,佛陀端坐莲台,两侧有弟子虔诚、菩萨端庄、天王严肃、力士威武。金香炉下,玉台阶边,护法小狮俯首贴耳,俨然一幅佛国世界的工笔画。</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宝藏不只在于石雕,二千八百六十余品的碑文题记亦十分难得。别以为它们都是小人小事,众多碑记之中,还隐藏着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宋真宗的《龙门铭碑》,它们并称“龙门双璧”,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瑰宝。</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沧桑的石刻中,透露着一段段古老的尘封过往。乍一看,北魏古阳洞的佛像竟与万里之外的云冈石窟大佛如出一辙。这个细节暗含历史风云:公元5世纪北魏立国,建都平城(今大同)。由于这些北方来客拥有草原血统,他们的佛像也变得粗犷雄浑。公元5世纪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因而也把“草原化”的佛像带到了中原。初来乍到的北魏人还一时没有汉化,就将草原化的佛像忠实地复刻在了这里。此后的几十年间,龙门成了北魏的皇室开窟场所。在皇室的引领下,社会各阶人士也都纷纷响应,陆续开了百余窟龛。北魏所处的南北朝是个乱世,不久北魏灭亡,东、西魏对峙,人们却仍然保持着开窟的热情。至唐时,龙门己有万余窟,实为全国之最。此时李唐皇室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相传龙门最大的卢舍那大佛便是依武曌之姿雕造。此大佛不似彼大佛,身为“法界人中”的卢舍那佛严襟危坐,圆圆的脸上微露一副恬淡的笑,庄严间又有一种和蔼与温柔。</p><p class="ql-block"> 时至如今,龙门告别从前工匠的千锤百凿,迎来现在游人的驻足瞻仰。巍巍龙门,苍桑历尽,它凝聚着帝主的壮志、信众的诚意、匠人的精心,多少人影在它面前匆匆过往。它穿越千年,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作者:潘俊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