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民间裁缝大师吴焕元

心锁

<p class="ql-block">深切缅怀民间裁缝大师吴焕元</p><p class="ql-block">——乡村裁缝业渐行渐失的一缕乡愁</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裁缝师傳吴焕元,在青田四都仁庄周边村庄,乡亲们都热情地称他为焕元老师。叫焕元老师这个称呼的人不分老少,不分男女,叫起来亲切、顺口。那时代物质匮乏,裁缝师傅上门制衣,给人们枯涩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增加了乐趣。裁缝师傅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相依相存。</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仁庄古村在四都港的中游,周边星罗棋布约十余个村落,分布于四都港的两岸,约二千余人,三五百户人家。焕元老师携带着助理,常年穿梭于各户,为人们裁制四季的衣衫。</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不知是那一年。一天娘忽然说:听话些,别淘气。过两天焕元老师来做过年新衣,全家每人都有份。高兴的让我跳了起来,盼着焕元老师早些来。</p><p class="ql-block">不一日,焕元老师果真来了。焕元老师是位男裁缝师,身材魁梧,面容慈祥又略带让人三分敬畏的感觉。笑声爽朗,善于言谈。那时候请老师做裁缝一般都在房前台檐下面公众过道上,面临道坛,有利采光而放置。一处摆张大桌用于裁剪,一处放缝纫机,缝纫机顾名思议是缝制衣服的机器。那时候农村人没见过啥机器,缝纫机就是特别的新鲜玩意啦。什么牌子的机器没在意的,只清楚记得机器的踏板是木头做的。机器的右边还挂着一个似瓶非瓶的小玩意,只听大人议论说牛要喝水,机器要加油,原来这是给机器加油的小瓶子。</p><p class="ql-block">记得焕元老师第一次上门做衣服的时候,我人的高度仅略高于缝纫机。缝纫机迅速旋转发出的轰隆声,觉得很好奇,特别是缝纫机的针头上下活动怎么可能把衣裤缝起来呢?看的入神,欲以手指试探。焕元老师断然一声呵斥:危险!吓得我倒退三步,好险!要不然,现在手指尖处一定会留下印记呢?</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一般的家庭一年请老师上门做一次衣服,一次一天,人口较多或经济较富裕些的会是一次两天,或两次两天。我的家庭有爹妈姐四人,一年做一次一天是有的,最困难的时候也曾有过一年一次也没有请裁缝老师。这裁缝老师一年一次为一个家庭做一天时间的衣服,可见工作量之大。</p><p class="ql-block">一般上午先量身裁衣,动作麻利,交给助理或学徙用机器缝制。裁缝师傅的尺子有别于木工的角尺,是一把直尺。有根皮尺用于量身,画线的笔是一片半圆形彩色粉饼,有个类似于木工墨斗功能的布囊线袋內装白粉用于划线,剪刀是一把大长剪,十分的锋利,裁剪时发出咔嚓咔嚓清脆的响声。有个烫斗上部中间有握手的木把,上部左侧有个圆形透气口,右侧底沿有进气小吼,吼口有活动的小门可关可开,内装木炭,以炭火的热量熨衣。技艺高超的师傅也需要劳动的工具辅助。焕元老师划线、裁剪时是十分专注,拘于言笑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物质匮乏,布料颜色以兰、青、白为主,布料主要是洋布、富绸、纱卡,天字粗的白布质量最差,大多用于做衬垫,如口袋,裤腰头等处,卡其布是小数条件好些的人才有的。中老年男人以直襟便衫、西裤或便裤为主,少数人做中山装。年轻男女流行直襟学生装,有三个口袋,左胸口袋插钢笔,既方便又显得文气。男女的区别在领子上,女性领子类似于现在的西装领,男性领子相同于中山装。中老年女人青一色八衫团襟,胸前从左至右一片全复盖,体现中国传统女性保守拘谨的观念。女人的八衫衣扣布料手工制作,结实又美观,使用又方便,挑战老师的技术。据说八衫的衣领技术的要求最高,既要挺括,又要不偏不倚,为乡村朴实无华的女性平添风韵。</p><p class="ql-block">新衣、新裤刚做完,老师会小心地将乘余的边角布料打包交给女主人,用于临时修补使用。余下的时间主要是修补去年半旧不新的衣裤,如裤子常磨察的膝盖、臂部等位子,衣服领子、䄂口、手肘等部位,有的是似破未破,有的是已经开了小口,贴上一块颜色相近,经缝纫机一过老师巧手一修,十分实用,又可顶上一年半载,替换就不愁了。那时候的缝纫老师实在的聪明,修补技艺可谓是顶峰造极。左右膝盖处补上两片用缝纫机制成一圈圈如学校运动场跑道图案的布片,耐磨经久难破,臀部贴上一块类似于现今爱心图案的布片,有些也类似于贴于膝盖处的布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当年这种半新半旧的衣裤,特别是裤子膝、臀三大片一时较流行,吃皇粮的乡干部、机关学校的老师身上也不时出现。我们村大姑娘去华侨中学读书也穿三大片呢……!</p><p class="ql-block">修补衣裤,是费时费神的活。一个家庭数口人,四季衣裤一大堆。忙到快掌灯的时候,我娘还说焕元老师,这件是大的,那件是小的,还要老师辛苦一下。焕元老师是个乐天派,都会乐哈哈地说,好!好!没关糸,快拿盏煤油灯来…!</p><p class="ql-block">焕元老师在仁庄穿街走巷上门制衣四十余年,这期间曾有外地老师、以及本地老师涉足谋求在仁庄发展,皆是一晃而过。焕元老师能长期坚持在仁庄,这可能与他高湛的制衣技术与一颗火热奉献的爱心有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乡村请老师做生活,可忙坏了我娘。我爹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人,从不上灶台,喜欢做火头军,偶尔帮助烧烧火,就心安理得了。早一天娘要去茂环老师的肉敦买刀猪肉,半肥半瘦,约半公斤。最困难的家庭也需要一碗荦的充门面,还要部分用于烧下午点心,所以这碗荦的不是全猪肉的,我娘会放些笋干作垫底,看上去满满的一碗肉。用餐时主人会客气地邀请老师吃肉,老师只是附和说好!好!其实筷子是不动肉的。生活做完毕的晚餐,老师在主人的邀请下,会尝片荦的,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老师二人吃饱离席,我们小的就不客气了,猪肉闷笋干,那个解馋劲至今仍馋涎欲滴。</p><p class="ql-block">忙活了一天,收拾好行当,焕元老师的助理或徒弟挑着货担,一头是缝纫机,一头是工具和其他什物在前头先行。焕元老师则笑哈哈地与主人辞行。</p><p class="ql-block">看着焕元老师远去的背影,我已经在盼望着新年早些到来,早日穿上新衣。可是盼呀盼,新年总是姗姗来迟。</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大地焕发生机。市场经济的到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工业华的浪潮无情地替代了活跃乡村数百年传统的裁缝业。</p><p class="ql-block">焕南老师一生钟爱的裁缝 业消失了,焕元老师因年迈也离开了裁缝岗位,告别了他相依相存的客户乡亲。近日获悉,焕南老师高寿,已驾鹤西去,在深切缅怀的同时,焕元老帅毕生的努力,敬业的精神,精湛的裁缝技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焕元老师是民间无冕的裁缝大师……</p><p class="ql-block">初稿,不周处敬请谅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p><p class="ql-block">24/05/2023年米兰/叶伯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