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历史悠久,梵宇琳宫,深藏山荫之中。1762年,清乾隆登焦山时说“焦山亦有屋,胜在山之腹”。比这更早的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水浒》中描述到:“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远望焦山,见山不见寺,从而“焦山山裹寺”成为介绍焦山景观特点时,频率最高的用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焦山定慧寺,寺依山而建,山因寺扬名。焦山是佛教名山,十方丛林。焦山定慧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寺院之一,称为历代祖庭之一,江南名刹,现在的定慧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寺庙。</p><p class="ql-block"> 所谓丛林,佛教意义上是佛教寺院的代称,是指僧人的聚居之所。既为丛林,寺院乃是规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焦山定慧寺系佛家修持场所,寺院是焦山的主要建筑。焦山寺院始建于东汉的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建立普济庵。北宋元祐三年即1088年改为普济禅院。元代时改为焦山寺。清代康熙四十二年即1073年,康熙再游焦山,改焦山寺为定慧寺。焦山寺院经历千年,规模在明代时期为最盛,清代曾遭受英军损毁。1937年12月,焦山寺院遭到日军轰炸,损毁严重。据现代所编的《焦山志》记载,当时焦山有一寺十三房(小庵),亭台楼阁多处,仅定慧寺即有雄伟建筑数十幢,房屋两百余间。其主要建筑为:山门(老三门)、御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大雄宝殿东有伽蓝殿、五观堂、功德堂、云水堂、瘗鹤铭碑亭、海云堂、如意堂寮、退居寮、念佛堂:大雄宝殿西为祖堂、客堂、御书楼、伊楼、石肯堂、枯木堂、华严丈室、木樨轩、留声阁、鹤寿堂、彭来阁、枕江阁、听潮阁、华严阁及库房等。历史上的破坏尽管使焦山寺院规模有所缩小,但仍然还可看到焦山寺院昔日的宏大。</p> <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乘舟登临焦山,首先碰面的是精雕的花岗岩山门牌坊,山门牌坊刻有“焦山胜境”四个大字,这是茗山大师生前所题,其出处是清朝乾隆曾为焦山所题的“天开胜境”一匾。</p> <p class="ql-block"> 新山门工程包括山门牌坊、照壁、山门殿、钟鼓楼、定慧亭桥、放生池等建筑。新山门工程的建设曾经历了拟要停建的曲折。茗山法师圆寂后,已经施工三个月的新山门建设遇到资金困难,工程面临停工。在市里一位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推进下,在镇江僧众的支持和捐助下,工程得以继续实施,以实现茗山法师生前“以寺为主,寺园结合,水为主题,树木隐蔽”的建设构想。工程建成后,特立碑记载。</p> <p class="ql-block"> 从山门牌坊到天王殿新建了新山门牌坊,正面刻有“庄严国土”和背面刻有“利乐有情”的照壁,照壁两边是吉祥如意桥。</p> <p class="ql-block"> 在新山门建成前,老山门是进出焦山的唯一通道。以前曾称为“不波亭”,是因为进入山门后迎面照壁上刻有“海不扬波”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不扬波”四个字是明代进士胡瓒所书。焦山原矗立江海交汇之中,老山门前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海不扬波”意为焦山是镇海之石,进入焦山即是风平浪静的清平世界。</p> <p class="ql-block"> 老山门有一对明代石狮,此对石狮有与众不同之处。一般石狮是公母一对,公狮脚下一绣球,母狮脚下一小狮。焦山老山门前的这对石狮,公狮和母狮脚下各踩绣球和小狮,另一只脚又各捧绣球和小狮,身后再各背绣球和小狮,形态甚是逗趣。这样造型更是寄托了人们期盼的江水永固、社会太平;子孙绵延、世代不绝的强烈祈愿。可惜的是老山门现在不对游人开放,游人难见老山门的内外精彩。</p> <p class="ql-block"> 照壁过后是山门殿。山门殿檐悬挂有茗山大师所题的“定慧寺”直匾,迎面墙上按老山门式样有清代四川巴州名士廖伦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楹联。山门殿里有哼哈二将塑像。山门殿两侧八字墙壁上刻有“礼敬诸佛,恒顺众生”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过山门殿延中轴线往前是新建的定慧桥,桥上设有二座古式四角飞檐的亭子,东边一亭是纪念东汉隐居焦山的焦光,名为焦公亭。西边一亭是纪念曾住持焦山四十余年的现代高僧茗山大师,名为茗公亭。山门殿与定慧桥之间两端有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鼓楼里分别有铜钟和大鼓。定慧桥下及东西两侧是新成的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 过定慧桥是天王殿。天王殿兴建于明代,清代、1983年和2015有三次原样重建。檐下是清朝康熙所题“定慧寺”横匾。康熙是将原焦山寺改名为定慧寺的。所谓“定慧”,是佛家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及增长智慧。天王殿迎面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石刻。“横海大航”佛教意思可理解为定慧寺如一艘大船,正载有众生普渡苦海。</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定慧寺现有建筑中创建时间最早,历史最久的建筑。他创建于唐代,宋、明、清代都有过较大的维修,但主体形式一直保持唐代风格,内部屋顶仍保留宋代设置。这样的形式和设置是各地寺宇大殿中等级最高的,也是极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东边为珈蓝殿,有关帝塑像。西边为祖堂,供奉历代祖师牌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1445年明代正统年间,英宗皇帝朱祁镇赐大藏经一部,安置于焦山,巡抚周忱建藏经殿。藏经楼经历几次损毁,现楼是由茗山大师募化于199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寺院中轴线东侧有茗山纪念堂、佛学院等。</p> <p class="ql-block"> 寺院中轴线西侧有招财天王殿、华严阁、焦公纪念堂等。</p> <p class="ql-block"> 焦山万佛塔。</p><p class="ql-block"> 焦山在1307年的元代时期建有宝塔,至1488年的明代时期被毁后,五百年间未建宝塔。现在这座万佛塔建于1999年,是茗山法师发愿筹资重建,新加坡居士林和李木源大力资助,1999年9月11日万佛塔落成。万佛塔七级八面,高四十二米。塔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一至七层计供有一万零四百陆拾二尊佛和菩萨。</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正门墙上,依老山门旧刻,嵌立有“海不扬波”四个石刻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万佛塔背面墙上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这是从老山门移立于此。</p><p class="ql-block"> 焦山万佛塔建成20年后,因安全原因不接待游客了。这是登顶焦山所有游客的一大遗憾。焦山万佛塔何时重新开放,人们期待登塔礼佛,一览江天,俯瞰城郭,眺望群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百寿亭在通往别峰庵的途中山道上,原是清代一施主捐建花岗岩栈道,以方便游人登山。别峰庵主感念其恩,在栈道中建百寿亭一座为其祈福。亭内横额“百寿亭”,亭外南面横额“水云深处”。所谓百寿,是该亭内置四条石,刻有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百个。</p> <p class="ql-block"> 壮观亭始建于明代的1464年,取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高此处气势壮观,西看金山湖碧波宁静;北望扬州近在咫尺;东流长江滚滚而去;南面楼宇鳞次栉比。壮观亭有三副楹联,其中一副为:“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焦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楹联描绘也淋漓尽致了。</p> <p class="ql-block"> 吸江楼,楼虽不高,但他自宋代始建后,历经折腾和磨难,留下很多故事。</p><p class="ql-block"> 吸江楼在万佛塔建成前的几百年都是焦山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万佛塔建成后,吸江楼降了一级,屈坐于原俯金亭旧址,又回到千年前始建时坐于旧塔遗址的状态。吸江楼始建时在山顶东峰,明代的1488年移建至山顶西峰。1531年该楼又重建,1761年又移建回到东峰。该楼屡建屡毁,时楼时亭。1871年同治年间,有一当官的约上好友登上山顶此亭处,由于被树木遮掩,不能远眺四周景色,捐资将原亭重建为楼了。登楼俯瞰,莽莽长江尽收眼底。民国期间吸江楼又倒,改建为四面佛亭。二十多年后的动乱,因楼内塑有佛像,佛像被毁,连带楼也遭损。1981年按原式重建为楼,楼上挂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济大学著名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吸江楼”匾额。</span>,底层挂“江山胜概”横额。1988年,因建万佛塔,将吸江楼移建于万佛塔下的现址上。建成后楼上挂“吸江楼”匾额,底层挂“江山胜概”横额了,两块匾额相互调换了上下位置。吸江楼原是焦山揽胜最佳处,宋代陆游曾说过:焦山旧有吸江亭最为佳处。该楼取名吸江楼,悬挂清代郑板桥的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登上移建后的吸江楼二楼,眺望东部远景,可见相距二十公里的圌山和五峰山大桥。此楼取名“吸江楼”正对应了远处金山峰顶的“吞海亭”。金山东迎大海,远处海门银涛雪浪翻腾,金山有吞海之志。焦山向西眺望,百川汇流滚滚而来,焦山立吸江之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