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的美篇

渔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的记忆》 (一) 县校合作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曲周家乡人民心中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农村科技小院源于中国农大与曲周县合作,实施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2009年,农大曲周实验站师生扎根曲周县白寨镇乡村创建科技小院,历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子接力探索、实践,在基层搭建起了颇接地气的科研平台,取得了科技兴农、富民丰硕成果,进而在全国推广,成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张绚丽名片。近期,我在家乡曲周镇东街村,参加了村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回信精神,厚植爱农情怀”主题党日活动,深受教育和启发,也勾起了我对农大老师和“曲周农大精神”的认知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农大师生深入千年碱滩曲周县,建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第一代实验区时设站,到今年已建站五十年,其承载着县校密切合作,实施科技兴农,使曲周大地发生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成为举世瞩目校、地合作的典范。一代农大治碱人发扬的“曲周农大精神”已成为激励家乡曲周县人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曲周县与中国农大(原北京农大)的合作,起始于1973年。当年北京农大石元春、辛德惠等老师遵照周恩来总理嘱托,带领农大盐碱土改良研究组,深入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重盐碱区曲周县,与当地农民并肩战天斗地,采用“井沟结合,抽咸补淡,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碱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治碱成果,随之引进外资,对全县28万亩盐碱地进行科学治理开发,使昔日“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不见粮归仓”的千年碱滩,变为旱涝保丰收的沃土良田,并通过县校合作,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曲周大地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曲周县与中国农大精诚合作,取得的一个个丰硕成果,也在曲周人民心中竖起世代铭记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曲周县自古以来流传、盛享“曲周好牌坊”美誉,具有为功臣、名人、志士竖碑立传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在不间断地传承、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当人们走进实验站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致的汉白玉功德碑,这是1993年建站二十周年时,曲周县委、县政府感恩农大人功绩而竖立的,此碑的正面刻有“改土治碱,造福曲周”八个烫金大字,背后碑文中记载着农大人扎根曲周,科技兴农的丰功伟绩,铭刻着曾在曲周工作过的石元春、辛德惠等64名专家、教授的伟名。此前,在1988年教师节时,曲周县北部一代实验区农民带头倡议在北京农大校区,捐赠了一座内容相同的汉白玉功德碑,碑文是特邀县文化界名人,原县文化馆副馆长、县作协主席杜云岚先生专门采访、撰写的,充分表达了实验区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情怀。当年赠竖碑时,我在县政府任办公室主任,曾亲身参与了纪念碑的设计、碑文审定等工作,并委派当时政府办分管农业的副主任李文然同志,专程赴保定地区石料场选料、定制,至今我仍对当年这件颇有意义的工作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实验站院内的绿树花丛中,还有一座墓碑,是全国著名土壤学专家,国家工程院院士,曲周实验站原站长辛德惠教授的纪念碑。他辞世后,遵照本人遗愿,將骨灰葬于一生奉献的曲周实验站院内,在墓前建竖了辛德惠教授雕像纪念碑。每年清明节时,当地农村不少村民和学生前来祭奠,永远怀念他们心中的恩师。辛教授自1973年扎根曲周县,一直未离开过曲周这片热土,为曲周县改土治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现代化农业,呕心沥血,奉献一生,深受曲周人民的无限崇敬和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与辛德惠教授的密切交往, 是我到县农校任副校长时开始的。曲周县农业学校,是在科学治碱过程中,为提高当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要而建立的,学校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聘请农大老师和县农技人员来校授课,普及治碱经验,推广农业科技,在治理盐碱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辛德惠站长提出提高办学层次,创办县农民中专倡议,实施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位一体办学新模式。1983年我从县文教局调入县农校担任副校长,分管中专学校申报、招生和教学工作。当年向省教育厅的申报材料及招生简章、教学方案都是在辛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实施的。县农民中专实现了当年获准建校,当年完成招生计划,并积极探索、实施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教改试验,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兴农步伐,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和脱贫致富带头人。随后我在县委、县政府机关从政期间,与辛教授和历任站长及实验站老师们多有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渊博学识、师者风范、人格魅力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爱农、爱民情怀,以及值得家乡人民世代大力弘扬、传承的“曲周农大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五一节前夕,曲周县委、县政府启动了“三园”科普旅游项目,紧紧围绕“农业、科技、水利”这条主线,建起了滏阳河水利科普文化园,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农耕文化园和生态文化园,大力营造弘扬、传承“曲周农大精神”的科普氛围。今年五一节假日,女儿、孙女陪伴我和老伴,到曲周县各文化园展区游览,深受渊源流长的滏河文化、农耕文化熏陶和启迪,深感绿色生态农业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对“曲周农大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在我和家乡人民心中,更加坚信农大一代治碱人身上体现的进取、奉献、创新精神,必将激励家乡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出新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曲周县委书记黄万选、县政府县长袁安圻会见中国农大石元春校长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曲周县政府科技副县长、农大教授翟志席接见赴曲周实验站考察外宾留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曲周实验站办公楼照片(悬挂标语:开放的曲周实验站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曲周县委、县政府赠北京农大功德纪念碑照片。</p> <p class="ql-block">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原站长辛德惠教授墓碑照片。</p> <p class="ql-block">辛德惠教授雕塑纪念碑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农耕文化园:石元春校长生平简介展版</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农耕文化园:辛德惠站长生平简介展版。</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生态文化园:种子发芽影视展览。</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生态文化园展览。</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幼女在生态文化园展馆尽兴游览。</p> <p class="ql-block">曲周实验站生态文化园油菜田美景。</p> <p class="ql-block">曲周实验站生态文化园展览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