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组活动的第二站参观米芾纪念馆,登高望远第一山

gal(高爱玲)

<p class="ql-block">江苏苏北的盱眙县,是一座小城,隶属于淮安市,最近这些年因为小龙虾而被许多人所熟知。其实盱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古城,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建县,历史上还曾经叫过“都梁”。县城里有一座小山,名字叫“第一山”,名字简单粗暴而又霸气。</p><p class="ql-block">第一山本名叫做南山,其得名“第一山”源于北宋时大书法家米芾的一首诗。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汴京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写下了一首《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这一首诗,南山更名为第一山,名字沿用至今。不过比米芾更早的,是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汉朝时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极为推崇。进入第一山,第一个景点就是孔庙,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一山并不高,沿着台阶可以很轻松的登山,山上植被茂密,沿着山势建有许多古建筑群,是盱眙的第一名胜。</p><p class="ql-block">第一山上有一座玻璃泉,自古就是盱眙最知名的风景之一。“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月夜下玻璃泉的美景。</p><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上山,有无数的碑刻,见证着这座文化名山曾经的辉煌。现存的第一山题刻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等。</p><p class="ql-block">米芾除了赋诗以外,还为第一山题写了第一山”碑,“第一山”三个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视千秋。而青山绿树四个大字,正是第一山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乘坐水路交通是最便捷的出行方式,盱眙位于中原往返江南的必经之路上,因此有不少文人来到盱眙第一山游玩,并留下诗词题刻,也造就了这座小山厚重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正如启功先生所言,米芾《淮山避暑杂咏》“四诗俱不见《英光集》,亦不见《山林集拾遗》,”经核查无误。由此可知,《淮山避暑杂咏》诗文是米芾文作新的发现,其价值和意义自然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淮山避暑杂咏》是米芾淮山避暑之诗作,《试茶》、《即事》、《遇郭刚遂别寄》、《呈章清》四诗不乏休闲、喝茶、赏景、会友、别客等内容,与避暑交游情景相吻合。米芾避暑地为盱眙淮山,《淮山避暑杂咏》为其绍圣二年淮山避暑时所作。</p> <p class="ql-block">登高远眺,淮水浩浩荡荡,青山绿水交错相映,一片山光水色,渺渺茫茫,空阔无边</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自古为淮南历史文化名山,宋元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山中现存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伦堂。第一山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其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次彩墨组参观学习一行共计十五人,属自驾游,四辆车。但严格执行签写了同车安全责任书,也严格制定了出行人员注意事项虽然组里也有个别同学因家庭及在外地走不开的不能参加,但美篇给他们一路情景交融享受着大家的快乐!期待下次一个不拉的用行!</p> <p class="ql-block">沿着米芾路上山一片红枫林,停下脚步留下身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有后人栽种,美化盱眙风景第一山圣地</p> <p class="ql-block">米芾留下诗句</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书画爱好者留下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附:米芾四首五言诗</p><p class="ql-block">1、米芾《拜中岳命作》诗帖:</p><p class="ql-block">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拜中岳命作。芾:云水心常结,风尘面久卢。重寻钓鳌客,初入选仙图。鼠雀真官耗,龙蛇与众俱。却怀闲禄厚,不敢著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p><p class="ql-block">米芾《拜中岳命帖》</p><p class="ql-block">此诗深刻表达了米芾厌恶鱼龙混杂,勾心斗角的官场,向往清净自在,悠闲自得,置身云水,隐居山间,“图书老此生”的心境。表现出自身谋得闲差,实现自我价值的情趣。当然,作为文笔犀利,孤傲豪放的米芾,没有忘记对于糜烂官场的讽刺和抨击,特别是在对雍丘令任上被谗言陷害事由的发泄。终于,他如愿得到监中岳祠闲职,为避暑、云游创造了条件,心情好不愉悦。的确,在绍圣元年、二年、三年的监中岳祠任内,米芾得以游走于江淮间,游山玩水,访法帖名迹,消夏避暑,实现了自己夙愿。如同苏轼在曲阳济渎岩所作《行香子》中“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情趣相仿佛。</p><p class="ql-block">2、米芾《淮山之胜帖》(拓本):</p><p class="ql-block">据水赉佑先生米芾资料集载,此帖拓本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法书》卷七。</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米顿首再拜。泗有淮山之胜,公事外足临揽之。乐山阁屡曾到,宜如葺。斋内见山,诚乐也。王敏甫所苦如何?今在何处?欲各通问。芾顿首再拜。”</p><p class="ql-block">此帖表明,淮山在泗州,系避暑胜地。米芾公事外时常光临。淮山有乐山阁,斋内可见山,颇有情趣。</p><p class="ql-block">淮山与淮河、泗水、泗州、盱眙密切相关。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脉,历史变迁极大,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现以废黄河为界,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下游之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发源于沂蒙山区沂河、沭河、泗河组成。</p><p class="ql-block">宋代,泗州位于泗水入淮处,属淮南东路,《宋史·地理志》载:“泗州,上,临淮郡。建隆二年,废徐城县。乾德元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来属。”隋唐已降,由于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运河的修建,使得淮河南岸的泗州城,发展为东西南北贯通,商贾云集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后来,由于江河变动,洪泽湖水位增高,泗州不断受到侵害,渐渐没入水中。现在,古泗州城已成为盱眙县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古泗州城遗址》为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泗州、盱眙及与大运河位置图</p><p class="ql-block">盱眙县秦置,许慎《说文》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瞻远,故名。”宋初乾德元年始,盱眙即为泗州属县,与泗州隔河相望。泗州遭受水害后,盱眙县因地势较高,逐渐替代泗州漕运等功能。盱眙位于低山丘陵地带,其中,最著名的山体即为淮山。淮山原称南山,山峦秀美,被米芾赞誉为“东南第一山”,留有米芾“第一山”和赞美淮山的诗文石刻。山崖上所刻米芾诗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试想,在广袤平坦的黄淮平原,凸现出近百米的秀峰,自然引人注目,成为“淮山之胜”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盱眙县,仍然为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由江苏省淮安市所管辖的历史文化大县。</p><p class="ql-block">3、米芾《淮山贴》(拓本):</p><p class="ql-block">此帖行书。凡十一行,共六十八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芾顿首再拜,淮山又)得话生平,惜别,三过公方处矣。我薄禄未得归,相见何期?临风怅然,乱道叙意。早对舟相呼,不觉心目凄断!加爱加爱。不宣。门中一一均庆。老妻致意,芾顿首。</p><p class="ql-block">米芾《淮山帖》拓本</p><p class="ql-block">《水赉佑米芾资料集》注:“宋拓《绍兴米帖》。按:此帖原拓本前无“米芾顿首再拜,淮山又”八字,现据《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此帖释文补增。”</p><p class="ql-block">曹宝麟先生考证认为,此帖为元符三年米芾离京赴真州途中所作,疑为寄贺铸之书札。淮山就是泗州盱眙之都梁山,又名南山。贺铸,字方回,宋史有传,与米芾私交甚厚。在贺铸本传中,对此记载颇为真实。传云:“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扺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曹宝麟先生指出,在《宝珍斋法书赞》(南宋岳珂)卷十九中,收入米芾与贺铸的信札中,有“十日之欢,足慰故人。遂别,心目凄断”之语,他认为与《淮山帖》措词相仿,故足证之。曹先生感叹道:二人“相见如此,乃不知惜别又何其不舍也。”</p><p class="ql-block">4、米芾《逃暑帖》</p><p class="ql-block">纸本,行书,凡八行,共存68字。高30.9 x 40.6厘米。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衾¨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p><p class="ql-block">米芾《逃暑帖》</p><p class="ql-block">对于米芾的《逃暑帖》,曹宝麟先生也有简短考证。他认为,此帖当作于绍圣二年夏,疑是米芾写给宰相章惇的信札。他认为,米芾“芾”字的书写特征,当为其任雍丘令前后的签名范式。但是,雍丘无山,而避暑某山,肯定不在雍丘。只有身兼闲职,才能“如是逍遥也”。曹先生还解读了帖中“吐车茵”典故。言外之意,就是绍圣二年秋季,米芾作为中岳外史,到泗州盱眙淮山避暑。给时任宰相章惇写信,告知在淮山避暑,希望上司观照,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帖中的£山当是南山,南山即淮山。</p><p class="ql-block">以上四帖足以证实,米芾《淮山避暑杂咏》四首五言诗,作于泗州盱眙淮山无疑。经考证,米芾《逃暑帖》作于绍圣二年,而《逃暑帖》与《淮山避暑杂咏》的诗文内容、赋诗背景相一致,二者当为同期所作。因此,《淮山避暑杂咏》诗系米芾绍圣二年淮山避暑之作。</p><p class="ql-block">(本文推荐人 顾工: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苏州美术馆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文学博士、西泠印社社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