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88,简“或许在为祭奠一个重要的人作着准备。”这是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个部分的表达就有点隐晦、含蓄了,两个人就像在打哑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宜的父亲当年是有意还是无意拆散《石头记》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后来,知情者是简,而蒙在鼓里的是静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宜的故事,以及她的叙述,缠绵委婉,幽暗深邃,这就是纠葛在修书匠与爱书人之间的爱与恨,也许还有匠艺之外的懦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昏暗下去了。远处游荡着紫灰色的云霭,收敛了落日的余晖。”葛亮的写景是很美的,确实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场景、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情。这个故事以拜访简开始,在欧阳教授的嘻哈中展开;以静宜忧伤的叙述结束,留予人无限遐想,只是惆怅就像天边晚霞、落日余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局是淡定的,淡定得似乎不该这样。</p><p class="ql-block">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静宜是配角,但是故事还得她叙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叫《书匠》的小小中篇,化了10个小节(10天)读完。因为进展缓慢,读完了,完了也就完了,仿佛没有太深感慨;只是惆怅,似乎午夜梦回,寂无人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以书匠简穿起。叙述毛羽为修复祖父遗著结识书匠简,接着在几次交往中完善了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中间插进了另一书匠老董的故事。老董的故事无疾而终,令人唏嘘,可说有时代弄人的因素;但就那样的性格,估计在任何时代都不得善终。题材较偏,撷取了我们日常中不常遇的修书匠艺素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飞发》和《瓦猫》并在一集中,诚如宣传所揭示的主旨,“一生择一事,一事成一生”,表现了心有所爱之人,对于匠艺的痴迷与付出。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都提倡的,专注于一事,会有很高造诣,在那一行当到达顶峰。这也是一种人生追求。我想在另两篇中葛亮一定融入了更多关于文化、艺术与美学,薪火、传承和赓续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葛亮是一个负有使命的学者与小说家,其本意学术,不意在创作方面开出花朵。这在于他的才华。题材的撷取是一特色,但语言的特点更是他卓然而出的因素。就这个年龄要达到那样古雅的风格,也有人做到,比如安徽的胡竹峰。但胡又太雅了一点,而葛亮融入了一些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很好地把在香港上大学接受的历练融合了进来。他的小说题材就穿越在古都南京与港岛九龙之间,他的语言有古典浸润的修养但亦有西文熏染的痕迹。读胡竹峰的文章,你会想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可是读葛亮的你绝不会,却又不同于当代许多完全受白话教育的大家。他就是有那么一股味儿,能让你从百千人中拣选出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