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的动情打动人心

葉羽翩翩

那些依然在戏剧行业耕耘、不离不弃的演员、领导,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div> <font color="#39b54a"><i>保护眼睛,可听音频</i></font> 演员,多愁善感,情绪化,才能演绎好各种角色。是位优秀的好演员。这样的情不自禁,纯真,打动人心。 我们普通民众需要这样激动吗?换个角度谈此事。 看到不足,关心是好事,没问题。 问题在于,是否认为只有自己良心未泯,关心艺术家,其他人都冷血,不爱惜。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如果一个团出现这样的问题,指出改正。 如果所有梆子戏都有这个问题,那么,一定有超越人性、能力、短期里很难解决的客观因素,比如:戏剧内容唱腔跟不上现代生活节奏,没有观众。 改革,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如何在传承中改?允不允许方向错误?剧本、谱子、演奏、演员、舞美、剧场、观众,哪个不花钱,哪个不会碰到瓶颈和迷茫? 相声,不也差点后继无人了吗?北京现代舞团工资发不出,面临解散压力,舞者刘妮街头舞蹈;杨丽萍的原生态舞,也是自己砸锅卖“首饰”,几乎破产,有幸遇到投资方,才缓过来,现在如何,也不清楚;金星说自己出来做节目当评委,为了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2014年温哥华教师罢工,要求涨工资,省长说,我答应民众财政收支平衡,给教师涨工资,那么环卫、交通、公共设施维护等等其他部门呢? 温哥华的艺术馆,每年都为运营经费犯愁,搞点募捐也是捉襟见肘,高雅掩盖不了囊中羞涩,里面没啥惊喜。有一次,因曾经捐过款,被邀请先睹为快的展览,进去一看,男士同浴之类的作品,我还邀请了一位男性摄影师朋友一起去。我俩都傻眼了,好失望,没看几个,早早就离开了。现在想想,会不会是某些组织“赞助”搞这样的展览呢?缺资金时,这些组织的传播成本也降低了。 温哥华的歌剧季越来越短,从曾经的半年,到4个月,到现在不足3个月。曾经捐过款,之后募捐电话频繁打来,有点烦人了。能请到的主角水平越来越平平,可能水平高的支付不起吧。票价上涨了50%,水平却一年一年下降。去,也就是为了支持一下,而不是有什么激动和欣喜。当然,不能责怪他们,有这个闲情逸致去听歌剧的有多少呢? 多年前,结识一位美国毕业的声乐博士,歌剧院签约艺术家,经常是群众演员中的首席,也只能靠教我们这些初级入门的业余爱好者才能养活自己,卖了house,换成公寓,听他说:“演出结束听到观众掌声时,很满足,但是回到家,就得面对各种账单。” 有时也抱怨:“为什么去看一场冰球赛几百无所谓,上一次声乐课60元却斤斤计较。” 因为生活形式改变了,去看冰球可以放松,去听歌剧要换好礼服、化好妆、做出优雅的样子,完全脱离生活。这里大部分家庭没有阿姨,我是做完饭,满身油烟味,换身稍微好点的衣服就匆匆赶去了,实在没有时间收拾装点自己。站在里面,我经常想,那是与有人伺候的贵族生活相匹配的一种艺术享受。可以维持,但要发扬光大,难度着实不小。谁都知道要改革,怎么改?没跟上时代,是因为没有人想改?太简单化了。 看不到他人的努力与不易,往往因为没到那个层面,没有机会面对更多的客观环境、条件限制、入不敷出、僧多粥少、一碗水难端平等等难题与困境。 换个角度看,戏剧还能维系,难道不是依然有一批人在坚守吗? 搞大剧,搞梅花奖,不是在探索如何传承? 那些依然在戏剧行业耕耘、不离不弃的演员、领导,听到这样的哭诉,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