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共情,铸成语文学习根与魂

语海拾贝——龙岗古典文化社

<p class="ql-block">付晚枫于2017年毕业于汉中市龙岗学校,喜夺当年全市文科探花,入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以文学学士与法学学士双学位毕业。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招生办、校媒“北大青年”、北京大学官方微博记者。澎湃新闻网“小行星计划”特约创作者。曾荣获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北大毕业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现任职于杭州市阿里巴巴集团总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付晚枫直接认识是在2018年6月。我和高中部团委朱磊书记带领龙岗学校古典文化社的张芷若、孙纯旖和王柳欢三个学生,参加了“TC社团大奖全国总决赛”。比赛间隙她和石咏溪(与付晚枫同年毕业龙岗、考入北大)带领我们参观了北大校园,晚上我们在北大旁一家装饰考究的火锅店,品尝京味火锅,谈论龙岗趣事、北大见闻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毕业了要拍一部反映龙岗学校的宣传片。当时就感觉到,她不仅才学一流,热情健谈,而且富有责任心。后来我在《沁园春.龙岗》中写道:“湖畔晚枫,戎装聂浩。”对其进行赞美</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7下午,应高中部胡勇校长(付晚枫高三时的班主任、历史老师)的邀请,付晚枫就高三后期复习方法、情绪管控、大学生活、职业规划等问题,来到我任班主任的高三12班,作了精彩的演讲。尤其是这篇关于语文学习的文章见解深刻,旁征博引,深受师生赞赏。我把她的讲稿推荐给了《教学考试》杂志社,编辑部吴海燕老师大加赞赏,回复我说:“这很厉害,求之不得,太感谢啦!”如此美文,岂敢私藏,分享于众。</p> <p class="ql-block">积累与共情,铸成语文学习根与魂</p><p class="ql-block"> 付晚枫</p><p class="ql-block">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数百年前,伏尔泰以对抗一切只为捍卫真理的赤诚之心“看见”东方。语文学习正是将东方精神之美具象化的过程,无论是源远流长的诗词歌赋、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亦或是横平竖直的中华汉字,都令我自幼起视若珍宝。</p><p class="ql-block">如今,回望高中生活已过去五年有余,仍能吟诵出现在语文试卷上的一首旧词“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在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后两联,苏轼回忆当年生活漂泊、赶考艰辛,将艰难往昔化作温情回忆,如今苏辙高中进士,前途光明,更珍重当下,勉励未来。此刻,我也正是怀着对往日中学语文学习之路的怀念之情,珍惜此刻“朝花夕拾”的机会,向同学们分享我的所思所感。</p> <p class="ql-block">【语文之根在于长时积累】</p><p class="ql-block"> 尽管“刷题”是应对考试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然而被问起“语文学习方法”时,我不会这样回答。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则是有效努力的基础。正如笛卡尔所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p><p class="ql-block">日常中的积累,便是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晋书》言,“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语文学习不止于课堂,它开始于我们幼时牙牙学语,在识字卡上背诵《唐诗三百首》,让“床前明月光”成为日后你每每思乡时想起的画面;它延续于我们感性的青春时期,在张爱玲与马尔克斯笔下,看到战火中、灾难中、世纪变化中爱的脆弱又坚韧,艰辛却勇敢…… 鲁迅说:“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也要泛览。”“多读书”看似是一句老生常谈,却真正是提升语文的万事之根。通过阅读的积累,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一位作者的人生历程、一个时代的动荡起伏,在后续题目中遇到类似作品,也更能联系上已有知识,题目便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我仍能在柜子中摸索出许多本页边泛黄的笔记本,从小学到高中,我从未停止过笔下的积累。有的是成语,它们或以首字母顺序列举、或是来源于我偶读的书籍文章,我以稚嫩的笔法从成语字典上一字一句抄写下它们的释义;有的是读书笔记,它们贯穿古今中外,翻开能看到孟子与芥川龙之介同处一页、苏格拉底与老舍对角相望、康德与顾城以不同的语言描绘人类的惆怅。</p><p class="ql-block">“过目不忘”是不可求的,语料的抄写能够最直观地影响到写作能力。人所能经历的大多场景和情感往往有相似之处,它们已存在文学家们大量的作品之中。书法的习练往往从模仿大师开始,华罗庚也曾强调“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来的,如若有什么偶然的机遇,那么这种偶然的机会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语文的提升也正是如此,笔下的灵感并非无中生有,而来源于我们长久的阅读与累积。</p> <p class="ql-block">【语文之魂在于深刻共情】</p><p class="ql-block"> 语文是关于理解与表达的学科,考验人对于文字的应用、情感的体悟。它是自我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因此,学习语文需要人是敏感的,这种敏感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内,在于情感与思想,外,在于世界与社会。</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中出彩和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细节描写,它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与个人内心情感的联动。在中学课文中,朱自清的《背影》给我们留有深刻的印象。尽管毕业多年,我仍能忆起,身着黑布大马褂的“胖子父亲”,如何迈着蹒跚步履,探身下铁道,又努力地攀上月台的情景。正是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共同组成了穿越百年的动人画面,流下泪水的不仅有与父告别的朱自清,也有一代代后续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语文题中的“阅读理解”,不乏要求分析某处细节描写。我们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过世界,才能有进一步的情感思考。观察是了解事物的基本方式。我们观察生活中的一名工人的穿着、神情,就会了解工人这一职业的特点;观察母亲对待我们的言语、动作,利于我们将母爱转化为具象的形式。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这种对世间万物,一花一草、一言一行的观察与敏感。</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概念中的“同理心”则是语文学习的要义,亦可称之为“共情力”。在观察和认识一个人、一种生活、一次事件之后,需要迁移情感,设身处地地对他人情绪进行感知。这对于阅读和写作都非常重要。我们自然无法穿越进入文章中的世界,无法穷尽体验每一种人生。而培养共情力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人的情感:被贬时“巴山楚水凄凉地”,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归隐时“采菊东篱下”,超脱时“一蓑烟雨任平生”……语文学习确实需要这样一种敏感,透过文字,体悟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诚然,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是稍显抽象的,在此我无法讲述如何寻求确切的“正确答案”,正如伍尔芙所说,人不应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语文学习,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樊建军(网名:语海拾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究员,陕理工研究生导师,北大高中语文教学高级研究班学员。跨世纪杯、叶圣陶杯、希望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指导老师,龙岗学校十年校庆征文比赛(教师组)一等奖,TC国际高中生社团比赛优秀社团指导奖。2020届高考汉中市优秀学科(语文)教师奖。发表诗歌、散文和论文30余篇(部),所带学生2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知名大学。龙岗学校高中部2020届《春华秋实》执行编辑,个人业绩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业余爱好羽毛球、象棋、游泳、旅游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