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青山耸翠,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向北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这里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龙门开凿石窟?伊阙距帝都洛阳十多公里,偏远寂静,环境清幽,利于僧尼静修佛道,也便于皇家礼佛拜祖。伊阙关的石灰岩石质优良,硬度适中,适合开凿大型洞窟,精雕细刻佛像。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了开凿石窟所需要的雄厚经济力量,并云集了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p><p class="ql-block"> 从其营造史看,规模最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计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计110多年。这两次是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计150余年。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p><p class="ql-block">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风格迥然不同。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 清晨坐大巴车到龙门石窟停车场,从这里再坐景区交通车去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三伙游客抢占第一道石刻标志拍照。</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游客检票大门。这里由军人执勤。</p> <p class="ql-block">↑ 龙门大桥横跨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东西两端分别是白园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0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1962年11月20日竣工。大桥全长303.8米,两端各有6米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p> <p class="ql-block">↑ 龙门大桥石拱通道正面,上有陈毅元帅题书“龙门”二字。</p> <p class="ql-block">↑ 石拱通道反面。</p> <p class="ql-block">↑ 伊阙门,是龙门石窟的景区大门,是一座仿汉代的双阙建筑,灰砖垒叠成的门框,朱红色的门面,鎏金的门钉,给人一种古朴厚重之感,伊阙门的门楣之上是由郭沫若先生所题写的“龙门石窟”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沿指示牌上行游览栈道。</p> <p class="ql-block">↑ 到达第一处洞窟“潜溪寺”处。</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建于唐高宗年间(650-683)。 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內景。</p> <p class="ql-block">↑ 向宾阳三洞进发。</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南向栈道旁右侧的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陈传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北侧边,不知名称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宾阳洞, “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做功德所营造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明人彭纲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 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北魏时期只完成了宾阳中洞。 宾阳南洞、宾阳北洞,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p> <p class="ql-block">↑ 宾阳北洞,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 宾阳北洞內景,著名的网红剪刀手正是北洞的主佛。这是在2014年有网友传到网上引起热议的,网友留言说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大师们真有远见,预见到剪刀手现在居然全球通行。实际上,是因主佛大拇指断掉而形成的,"剪刀手"其手势是一种少见的佛教手印。这种手印或与唐代密宗修行有关系,象征着修行求法的强烈意志。</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门外两侧雕有金刚力士、雨道两侧刻大梵天、帝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相互联系。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宾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组,正壁雕塑有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分别是第一层:维摩变相,第二层: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第二层: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北侧)、文昭皇太后及嫉妃礼佛图(南侧),第四层:"十神王"浮雕像。这些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的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离开宾阳三洞。</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南侧边,不知名称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随人群向前进发。</p> <p class="ql-block">↑ 侧边,不知名称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向回看。</p> <p class="ql-block">↑ 敬善寺洞,位于宾阳洞南面,为唐太宗的妃子所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敬善寺洞中,引人注目的是围绕主佛窟内的四壁上刻有53尊坐姿不同的菩萨,他们都坐在同一根而数茎的莲花宝座上,在佛经中此景被称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 一佛五十菩萨图有很多绘画版本,而佛像雕刻版却只有这一处。</p> <p class="ql-block">↑ 向摩崖三佛龛进发。</p> <p class="ql-block">↑ 到达摩崖三佛龛。</p> <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位于宾阳三洞和万佛洞之间,凿于武周时期,佛龛内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光环,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传记,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时期,为巩固政权,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武周政权结束,这个石窟也还没有建造完成,窟中造像仅为毛坯。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后人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向万佛洞进发。</p> <p class="ql-block">↑ 崖上石缝里长出的小草花,据说是一种中草药。</p> <p class="ql-block">↑ 路边一处小佛龛。</p> <p class="ql-block">↑ 到达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此洞窟为唐高宗时期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洞口南侧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现在面部破损严重),身体成“S”形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洞口侧面,能看到前壁的力士后背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壁)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立于南北两壁里端,窟顶有朵精美莲花。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完整的洞窟。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五十二代表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p> <p class="ql-block">↑ 向回看。</p> <p class="ql-block">↑ 向前看。</p> <p class="ql-block">↑ 恵简洞,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 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弥勒佛造像丰满圆润、面露慈祥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为佛教造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惠简和尚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检校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 回到主路。铁网內的是“双窑” 洞窟。</p> <p class="ql-block">↑ 在途中遇到一名景区讲解员,我问她,为何龙门石窟沒有与其它大型石窟一样,尽量将佛像面部修复?她回答是,这里大多数都是民间雕塑,重要性不够。</p> <p class="ql-block">↑ 沿途的窟龛似蜂巢一般,密布在崖壁上</p> <p class="ql-block">↑ 到达老龙洞。</p> <p class="ql-block">↑ 老龙洞是顺自然走势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平民化的一窟洞,不华丽。:</p> <p class="ql-block">↑ 老龙洞,唐高宗年间开凿,没有一个人牵头,所以无特别主题,以祈福为主。洞内有54座佛龛,而无主佛,与其他洞窟差别蛮大。</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沿途的密集佛龛。</p> <p class="ql-block">↑ 到达去大佛的阶梯口,这里有军人站岗。</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故而这里也俗称“奉先寺”。此窟开凿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12月30日,费时约21年左右。奉先寺佛龛南北宽约36米,东西深约40米,整个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这九尊造像各自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因皇后武则天尤为崇尚佛教,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武则天为该佛龛捐助脂粉钱两万贯。</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又名“毗卢遮那”,意为光明普照。卢舍那大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叠色式莲花座上,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面部丰满圆润,两耳下垂,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也是十万余尊造像中最大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的其余八尊雕像错落有致、姿态各异,但高度都明显矮于主佛卢舍那。主佛北侧是大弟子迦叶,他原修外道,是一个苦行僧,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他的头像风化得比较厉害。南侧是小弟子阿难,光头圆脸,赤足伫立,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着几分稚朴与憨厚。在二弟子两侧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二菩萨皆头饰莲花宝冠,斜披璎珞,下束长裙,雍容华贵。</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头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润、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传说该卢舍那大佛的相貌就是依照武则天本人48岁时丰满神韵而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 在各地寺院的佛像中都不乏卢舍那佛的造像,然而他们都没有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更趋于女性化,面颊丰满圆润,头顶有高肉髻波状发纹,双眉弯弯,犹如新月,小小的嘴角略向上翘,带着隐隐的一丝喜悦,宛如一泓秋水的双目微微向下作凝视状,流露出安祥与和谐,洋溢着关注人间与洞察一切的智慧。有外国人形容她的微笑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 南侧的文殊菩萨头像。</p> <p class="ql-block">↑ 北侧的普贤菩萨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 弟子阿难头像。</p> <p class="ql-block">↑ 北侧的天王与力士,他们都是传说中的护法神,怒目瞪睁,威武勇猛。从他们的体态上体现出了大唐喜欢体貌丰伟的特点,古人认为力量的来源是气,气在雕刻上是通过强调脖子和腹部的肌肉来表现的,威武彪悍身材,很夸张的扭转着脖子,脖子显得比头还粗,这就是所谓的“燕像”,即像燕子一样头小脖子粗,表示气的贯通。</p> <p class="ql-block">↑ 天王脚下踩着小鬼。</p> <p class="ql-block">↑ 天王胸像。</p> <p class="ql-block">↑ 力士头像。</p> <p class="ql-block">↑ 南侧的天王和力士的雕像残缺得很厉害。</p> <p class="ql-block">↑ 南侧的天王脚下踩着的小鬼,还是基本完整的。</p> <p class="ql-block">↑ 离开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 向前看,河中是“伊阙桥”。</p> <p class="ql-block">↑ 北市絲行龛?不知对否。</p> <p class="ql-block">↑ 火烧洞,它是北魏王朝开凿较大的一个石窟。高10米,宽9.5米,进深12米。</p> <p class="ql-block">↑ 火烧洞正壁原有五尊雕像,但完工之后不久就被全部毁掉了,并且是龙门石窟中被破坏得严重的一个石窟。相传这里曾被雷电击中过,因而因此得名。不过,经历史学家考证推断,此窟应该毁于公元516至520间的宫廷权利斗争。</p> <p class="ql-block">↑ 回头下行,前往古阳洞。</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佛教内容极为丰富,书法艺术成就极高。龙门石窟约36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3600块题记中精选出了20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有19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 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势浑穆, 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可惜此洞正在维修,禁止参观。</p> <p class="ql-block">↑ 离开古阳洞,下行去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 到达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在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台座表面刻有140余幅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主治病症70多种,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在当今的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在广泛流传使用。公元984年,日本医学家丹波康赖编著的《医心方》一书中,就收录有龙门药方洞内的石刻药方达95种,书中称为“龙门方”。这说明早在北宋时期,龙门的石刻药方就已流传到了日本,并引起了日本医药界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内景,一佛二弟子,侧壁立二菩萨。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离开药方洞,下行到主路。</p> <p class="ql-block">↑ 后面沒有重要的洞窟,加之体力不支,路过就好。</p> <p class="ql-block">↑ 走出龙门西山石窟南门。出门左转就是伊阙桥。</p> <p class="ql-block">↑ 站在伊阙桥上,拍摄龙门西山石窟的山水美景,远望千龛饰壁,俯瞰水波粼粼。</p> <p class="ql-block">↑ 走过伊阙桥,岸边拍摄的龙门西山石窟全景。</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东山脚下,伊水河边的“礼佛台”是虔敬观佛,拍摄西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站在此处既可以欣赏西山崖壁上尤如蜂巢般密布的石窟全景,又可以远眺对面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壮观伟岸。</p> <p class="ql-block">↑ 龙门西山石窟的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 游船驶过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山礼佛观景台背后,向南斜对面就是东山石窟的入口,向北走上坡有香山寺,再直走到北门出口处,还有白居易墓园景区。东山这边三处景点,都因没有重视,加之体力不支,时间紧张,就放弃了。据说夜晚龙门石窟的灯光秀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网友总结归纳的总体游览线路: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p><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北门---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南门。</p><p class="ql-block">东山石窟:南门---擂鼓台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观音像龛---西方净土变龛---看经寺---二莲花洞---四雁洞---北门</p><p class="ql-block">香山寺:南步游道---莲花池---钟楼、鼓楼---天王殿---罗汉殿---石楼---九老堂---观景台---大雄宝殿---乾隆御碑亭---蒋宋别墅---撞钟(钟、鼓楼观景台留影)。</p><p class="ql-block">白园:南大门进---南诗廊---琵琶峰---北诗廊---道诗书屋---乐天堂---青谷---正门。</p><p class="ql-block">另:景区内有免费wifi覆盖,景点可以扫描二维码收听语音讲解,不建议租用语音讲解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