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王礼宝

<p class="ql-block">雄伟的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村濒临淄河的一角。图中左侧隐约可见的几栋房子,就是我的出生地,也就是最初的家。(现在是我弟弟家,房子几经翻新,最初的模样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八年,直到结婚才离开这里,到了村的另一头安了自己的新家。当然,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搬家。婚房,是父亲亲自建的四间大北屋。(父亲是石匠)房子建得精致漂亮,在村里是被公认的。遗憾的是没留下什么印记。</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儿子一周岁生日时,昌德同学在窗户下用相机拍的,时隔四十多年,已有些模糊。但,这是留下的唯一一点印记,显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更遗憾的是,下淄川一年后,因缺钱卖掉了。为这事,妻子埋怨了我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搬家,是从这里搬到淄川附近的窑头村。时间是93年8.15。这是一个于国于家都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于家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从东山里往城里的大搬家。那时,山里人是多么向往城里,农村人是多么向往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因而,这是一次改变我们全家命运的搬家。印象也特别深刻。那天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天刚放亮,就下起了小雨,我的心,随着淅淅沥沥的雨点也揪揪起来了。万事俱备只等来车了,咋办?当时让我表哥从他的木器厂雇了辆130大头,还没来到。沉住气,相信看好的日子不会错。果然,一会儿雨停了,崩紧的神经终于放松。车也来了,临居都来帮忙装车,很快装完。孙兆明、王明福等执意要去跟车卸车,盛情难违,我们只好同意了。当我们爬上车回头看的一刹那,眼晴湿润了:亲朋好友,临居,正向我们挥手告别,有的在抹眼泪,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是啊,这里是养育了我近四十年的故乡,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真舍不得离开他们。亲情,乡情,离别之情,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故土难离啊!我们在车上使劲挥手告别,车子徐徐开动驶向了远方。</p><p class="ql-block">车子到了窑头村头时,久长,昌德同学早已在此等候。租的房子,是四十平米一大间平房。小是小了点,但是没办法,当时我的工资低,妻子推个小铁车去夜市卖点小零食也挣不了几个钱,交了房租、儿子的学杂费等,所剩无几。房子是久长托窑头村的书记给找的,房租稍偏宜。说来也巧,房东还是南镇后的老乡,我高中同学的姐姐家,他们对我全家也很照顾。</p><p class="ql-block">卸车稍做整理,昌德早已订好饭店,久长还送我两张煤气票,在窑头安家住了一年半。</p><p class="ql-block">这次搬家的缘由是因为我的工作调动。这年的暑假我从口头中学调到了师范附小(这次调动久长昌德帮了大忙,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在附小只是过渡一下。当时淄川城区初中招生已经饱和,新建般阳中学刚开工,九三届新招了四个初中班,就暂寄居师范附小。这四个初中班的师资都是新招的,通过公开招聘、讲课等形式共录用了十三人,我是其中之一,在附小任教一年。九四年暑假,般阳中学(后改为淄川一中)教学楼已建成,因急用,也做办公,寄居附小的四个班全部迁了过去。到了九四年寒假,我跟学校领导商量,一家人住进教学楼西侧的卫生间(沒使用),同时负责教学楼的早晚开门关门以及办公区域的安全保卫,领导同意了。这次搬家沒惊动任何人,因为很近,我自己用一辆小铁车一趟一趟,两天时间就把全部家当推过去了。时间:九四年正月十八。这是第二次搬家。卫生间很宽敞很舒适,有八十多个平米,关键是不交房租,尽的义务也很轻松,在这里又住了一年半。</p> <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般阳中学</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半的时间,般阳中学就建得差不多了,上级决定,般阳中学和原来的淄川一中换校,般阳中学改为淄川一中,以办高中为主,原来的淄川一中改为淄川实验中学,纯初中。</p> <p class="ql-block">后来拍的实验中学北门</p> <p class="ql-block">换校后,我又和领导商量,给我两间房子住,晚上当门卫值班,这次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是同意了。这次搬家和上次一样,自己动手,在九六年暑假悄悄地搬到了实验中学。这是第三次搬家。在这里住了两年多。两年后迎来了第四次搬家,这次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这次搬家得从九六年我评上中级职称说起。按规定,评上中级职称家属可农转非,当时正赶上学校出面给家属是非农业户口的教师统一购置商品房,然后参加房改。我刚好符合条件,在安居小区要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那时每平米八百元,七十七平米的房子得交六万元现金,单靠我的工资收入是根本交不上的,多亏妻子在学校卖冰糕挣了点钱,才交上这六万元,后来参加房改又退了三万。买这套房子妻子功不可没。房子交工后进行了装修,地面铺了大理石,安装了在当时比较高档的盼盼防盗门,(住进后久长等同学去家里贺喜时开玩笑说,礼宝的防盗门达到省部级规格了,在场的都笑了)于九八年国庆节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在这里住了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安居小区的房子。现租客住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搬家,时间是2009年5.17从淄川搬到了上海。原因是带孩子。当时的情况是,儿媳妇怀孕半年多,妊娠反应很厉害,需要有人照顾。我提前五年请了病假和妻子一块来了上海。刚来时住在浦东世博会附近的上钢二村。</p> <p class="ql-block">上钢二村</p> <p class="ql-block">房子是租的,临时住着。也准备买房子。我们到了上海,除了照顾好儿媳妇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孩子看房子。我们每天骑着自行车出去看房子。当时房价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房东跳价是经常的事情。在浦东找房三个月,从内环找到外环也没买上房子。当时的经济能力也有限。最后到了浦西闵行买了现在住的这套。六十八平米的两房六楼,总价,八十三万。现在涨到了四百多万。</p> <p class="ql-block">莘南花苑二村</p> <p class="ql-block">零玖年国庆节搬到了这里。这是第六次搬家。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搬进来一周后,小孙子出生,现已上初一。八年后,小孙女出生,幼儿园中班。然后,六口人住在这不足七十平米的房子里。显然,有点“挤”了。</p><p class="ql-block">前年,儿子在附近的罗阳新村买了一套七十五平米带加装电梯的两房六楼。</p> <p class="ql-block">罗阳新村</p> <p class="ql-block">买好后出租了一年,去年租房到期后,儿媳妇说,不再出租了,让我们老两个搬进去住,并说:“你们想住多久住多久,这电梯房就是为你们养老买的。”,这话,我们听了心里暖滋滋的。暖心之余,还有些感激。在上海,能住上这样的两房,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来上海这么多年,一直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但因经济条件有限,未能实现,我们也能理解。我们刚来上海那会,也有好心人劝我们,不要和孩子住一块,我们也深知其中的弊端,但那时没办法。</p><p class="ql-block">目前的临时安排是,全家都搬过去,这边要装修,装修完了,他们四口再搬回来,我们就长期住那边了。不过,孩子该怎么带还怎么带,好在不远,接送也方便。</p><p class="ql-block">这次搬家,春节过后就开始了,直到现在也没搬完(所剩不多),只是托二妹找风水先生看了日子,上上供,烧烧纸,就算搬了家。四个多月的时间,称得上马拉松式搬家。绝无仅有。因没有时间要求,完全由着性子来,为搬家特意买了个脚蹬三轮车,抽空送一趟,不急不慢的搬。</p> <p class="ql-block">五百元买的人力三轮车</p> <p class="ql-block">找搬家公司,优点是快,缺点是时间太集中,太忙人。没找。不同搬法,各有利弊。</p><p class="ql-block">“搬一搬三年不得安”,说法虽有夸张,但不无道理。每次搬家,都需做出周密计划、安排,操心劳神是正常的,辛苦劳累也是免不了的。搬家的过程,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每一次,都要舍弃一些,添置一些。搬家的过程,又是一个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七次搬家,前后三十年,纵横两千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搬到了繁华的大都市。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至于,不带孩子了去哪,回淄川?留上海?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搬家的路,还要走多远,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一切顺其自然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所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5.24</p><p class="ql-block">农历四月初六</p><p class="ql-block">写于上海闵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