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争雄魏灭蜀,二士争功双双亡

秦皇鸟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其中有两场标志性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其一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对南方征讨的失败,此后曹操虽多次南下,但都没能改变这一现状,南北方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对峙。</p><p class="ql-block">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p><p class="ql-block">其二是汉中之战。这场战役于217年由刘备发动,经过持续两年的拉锯,曹军主帅夏侯渊被刘备属下大将黄忠阵斩,继而赵云又大胜曹军主力,最终以219年刘备大胜、曹军退出汉中为结局。</p><p class="ql-block">这一战役标志着曹操对偏居一隅的西南刘备军事集团征讨的失利。</p><p class="ql-block">至此,三国格局形成。</p> <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p><p class="ql-block">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公元221年,刘备自立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实力大增,自此孙权有了调动十万大军的动员力。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p><p class="ql-block">公元229年,孙权自立称帝,定都建邺(南京),国号“吴”,史称东吴。</p><p class="ql-block">至此三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曹魏后期,强人司马懿崛起了。</p><p class="ql-block">司马懿出身于河内世族,祖辈父辈都是朝中重臣。</p><p class="ql-block">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p><p class="ql-block">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受到家族荫庇,应该早早就步入仕途。但是他直到接近而立之年,才进入曹操的幕府。</p><p class="ql-block">这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比较清高,不愿辅佐有着“乱臣贼子”名声的曹操。</p><p class="ql-block">但是曹操为了争取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三番两次邀请司马懿出仕。</p><p class="ql-block">最后司马懿没有法子,只能进入曹操的幕府从事椽属、主簿等工作。</p><p class="ql-block">椽属、主簿这类职位不是特别重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文书。主要负责起草一些文件,管理相关档案及印章。</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早期司马懿虽然为曹家效力,但是并没有得到重用。此时他距离权力中枢,还是比较远的。</p><p class="ql-block">直到来到曹丕身边,成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懿的存在感才开始越来越强。</p><p class="ql-block">严格来说,太子中庶子不是什么官职,只是太子身边的侍从。</p><p class="ql-block">但这对司马懿来说意义重大,是他此后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机会和起点。</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司马懿和曹家的关系,达到了融洽和谐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司马懿对曹丕忠心耿耿,还没生长出不该有的野心。</p><p class="ql-block">在曹丕的信任下,司马懿先后被封为丞相长史、尚书和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的职位是非常关键的,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p><p class="ql-block">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p><p class="ql-block">此时司马懿的主要任务是对抗有备而来的蜀军。</p><p class="ql-block">不同于曹丕的信任和倚重,曹叡始终对司马懿存有戒心。但因为他需要利用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又不得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为曹魏武将之首。</p><p class="ql-block">但是曹叡此人虽然在打压曹氏宗亲,但是也依靠曹氏打压司马懿,施行制衡的权术。</p><p class="ql-block">公元238年(曹魏景初二年),魏明帝曹叡大限已到,不得不继续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p><p class="ql-block">曹叡的意思很明白。曹爽是皇族集团代表,司马懿是功臣集团代表。他就想让两个集团互相牵制,共同辅政,等皇帝年龄大了再把权力收回。</p><p class="ql-block">曹叡死后,8岁的皇帝曹芳继位,改元正始。</p><p class="ql-block">8岁的孩子执掌不了朝政,就要依靠司马懿和曹爽辅政。</p><p class="ql-block">曹爽是宗亲中的佼佼者,与皇族更为亲近。在门客的建议下,他请奏魏帝,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后者的荣宠虽然更进一步,但却失去了掌握兵权的名义。</p><p class="ql-block">此时,辅佐过曹家四代君主,包括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的司马懿,就像是“拔了牙的老虎”,无从对曹氏造成太大的威慑力。</p><p class="ql-block">司马懿于是干脆称病在家,朝也不上了。他其实在以退为进,在家里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反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等就是十年。</p><p class="ql-block">机会终于来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p><p class="ql-block">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四月后,魏帝改元嘉平。司马懿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亲信、心腹之人。</p><p class="ql-block">高平陵之变是决定司马家命运的大决战,从此司马家灭掉了曹氏势力,曹魏的实权归司马家掌握。为将来司马氏代魏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到东晋,司马懿和他的后人牢牢把控住了政权,也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p><p class="ql-block">“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攫取了魏国大权。</p><p class="ql-block">司马懿不同于曹操凭借本事打下了一片江山,也和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完全不同,纯粹是通过阴谋诡计实施政变,才得以掌控曹魏的军政大权。</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当时的司马氏想要直接取代魏国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p><p class="ql-block">于是,司马家族就只能将曹氏的少年人拥立为帝,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的傀儡皇帝。</p><p class="ql-block">曹魏后期的三位少帝:曹芳、曹髦、曹奂,其实分别代表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三代人的专政时期。</p><p class="ql-block">作为曹魏的第三任皇帝,曹芳继位时才刚刚8岁,在司马懿除掉曹爽后,天下其实已经不属于曹家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曹魏的政权由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掌控。</p><p class="ql-block">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p><p class="ql-block">司马师与其父亲司马懿一样,是个非常虚伪和奸诈的人,所以在废掉少帝曹芳后,司马师便假意要扶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p><p class="ql-block">其实,司马师是打心底里不愿拥立一个成年的曹氏皇子做皇帝的,而是找一个年幼的孩子来继承帝位,以便控制。</p><p class="ql-block">当时,郭太后的娘家和司马师是有姻亲关系的,属于司马家族的政治同盟,她早已看穿了司马师的心思,于是便找了个借口,说彭城王曹据辈分太高,不适合继承曹魏江山。</p><p class="ql-block">因此,司马师便推荐和曹芳辈分相同的“高贵乡公”曹髦来继承帝位。</p><p class="ql-block">在司马师看来,曹髦是曹操的嫡系曾孙,可谓名正言顺。</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曹髦才14岁,更方便自己控制。</p><p class="ql-block">司马师废掉曹芳之后,群臣便将曹髦迎到都城洛阳。</p> <p class="ql-block">曹髦字字彦士,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小小年纪就以好读书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14岁的曹髦在朝中没有班底,也没有根基,满朝大臣几乎都是司马氏的人,但是在曹髦即位的当天,14岁的曹髦表现得落落大方,让群臣隐约看到了一线希望,许多参与大典的人都“欣欣焉”。</p><p class="ql-block">虽说曹髦当时只有14岁,但却十分懂得礼数。曹髦表示,前殿乃先帝(魏明帝曹叡)寝殿,自己不敢越礼,只敢暂住于西侧的厢房中。</p><p class="ql-block">之后,群臣又大排銮驾,想以天子之礼迎曹髦入京,但再次被其拒绝。曹髦心里很清楚,自己是以储君的名义进入都城洛阳的,因此当文武百官在西掖门跪迎他的时候,他也连忙下车施以跪礼答拜百官。</p><p class="ql-block">此时,司礼官便奏称:“按照礼仪,您现在贵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p><p class="ql-block">曹髦听后表示:“我只是应皇太后的征召而来,并不知所为何事,所以依然还是一个臣子。”</p><p class="ql-block">因此,到了宫内的止车门时,曹髦还是要坚持下车,和群臣一同步行到太极东堂。</p><p class="ql-block">在太极东堂,郭太后接见了曹髦,并宣布诏命。当日,曹髦就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为帝。</p><p class="ql-block">从“高贵乡公”到一国之君,小小年纪的曹髦心里很清楚,如此大的便宜不是那么好捡的。同时,他也深知司马家族拥立他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做个傀儡皇帝!</p><p class="ql-block">因此,曹髦便以一个乖巧孩子的形象出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司马家族的人对自己放松警惕,同时使得大臣们对其归心。</p><p class="ql-block">正元元年(公元254年),曹髦正式继位,并大赦天下。</p><p class="ql-block">司马师拥立曹髦称帝后,还曾私下问过自己的亲信钟会:“如今的皇帝是个怎样的人?”</p><p class="ql-block">钟会答道:“才同陈思,武类太祖。”</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包括自视甚高的钟会在内,魏国的文臣武将们全都认为曹髦此人很了不起,论文才不输于曹植,论武略类同于曹操。</p><p class="ql-block">听钟会这么说,司马师违心一笑:“倘若真是如此,可谓社稷之福啊!”</p><p class="ql-block">其实,司马师之所以要问,就说明他当时已有察觉:自己拥立的这位小皇帝似乎太聪明了,绝非是他心目中想要的傀儡皇帝,怕是以后很难控制。</p><p class="ql-block">只可惜,擅权专政的司马师还没来得及对付眼前的这位小皇帝,就因眼疾发作一命呜呼了……</p><p class="ql-block">公元255年(正元二年),魏国的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作为忠于曹氏一方大臣发动了反对司马师的叛乱,在寿春宣布起兵。</p><p class="ql-block">这一次叛乱对于司马氏来说也是极为凶险,司马师得知后,立刻将毋丘俭与文氏家族留在洛阳的家人全部屠杀,并让自己弟弟司马昭坐镇洛阳,自己不顾刚刚做完眼睛手术,也要领军亲征。</p><p class="ql-block">淮南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虽然很快就被司马师平定了,但是文钦儿子文鸯却是后三国时期著名的猛将,他竟然率军夜袭司马师中军,一度率领军队冲进司马师大营。</p><p class="ql-block">原本,司马师就有眼病,在受惊过度后,更是使得眼珠震出了眼眶。</p><p class="ql-block">虽说,此次战争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因为眼疾发作,司马师一病不起,很快就疼死于许昌,终年48岁。</p> <p class="ql-block">司马师病死,司马昭不在京都,这对于曹髦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曹髦马上抓住机会直接找人去策反重臣尚书傅嘏,傅嘏这个时候跟着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是有兵权的。</p><p class="ql-block">曹髦急切之下,直接用阳谋,公开发布命令说:东南刚刚平定,需要一位重臣镇守,这个人非司马昭莫属,让尚书傅嘏领军回洛阳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只要把司马昭隔离在权力中心之外,曹髦就有很多种办法树立自己的权威,拜托司马家族的制约了。</p><p class="ql-block">但是很可惜,傅嘏和钟会二人直接建议司马昭,让傅嘏给朝廷上书要求司马昭作为卫将军肯定要回到洛阳的。</p><p class="ql-block">然后一边派人送信,一边傅嘏和司马昭一起率军返回洛阳。</p><p class="ql-block">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p><p class="ql-block">从此,司马昭开始独掌大权,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这件事后,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p><p class="ql-block">平时处事,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等到淮南三叛,也就是诸葛诞叛乱的时候,司马昭已经不敢再让曹髦呆在洛阳,直接带着太后、天子一起征讨诸葛诞。</p><p class="ql-block">曹髦想干掉司马昭,只是苦于没有机会。</p><p class="ql-block">司马昭也想除掉曹髦,只是找不到借口。</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5年。</p><p class="ql-block">公元258年5月和260年4月,魏国的傀儡皇帝曹髦两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均推辞不受。</p><p class="ql-block">不是司马昭不愿意,是“三辞三让”的戏码必须做足,而且也需要通过“谁反对”来发现和消灭异己。</p><p class="ql-block">司马昭第二次推辞后,曹髦也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260年5月,曹髦终于忍无可忍,喊出了“<b>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b>”的绝命语,打算拼死一搏,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准备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将其做掉。</p><p class="ql-block">但不料,曹髦的计划遭身边近臣告密,被司马昭知道了。</p><p class="ql-block">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p><p class="ql-block">因为曹髦的兵少,才几百人。如果在皇宫内火拼,他必输无疑。</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曹髦能冲出皇宫,把事闹大,闹得天下人皆知,逼迫士族站队,那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转机了。</p><p class="ql-block">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用兵变方式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司马懿不政变,大家都不会吭声。</p><p class="ql-block">但司马懿做出行动后,马上就有太尉蒋济等人站出来支持他。</p><p class="ql-block">并且,如果曹髦真能迎头撞上了司马昭,他在混战中还有干掉司马昭的可能。</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曹髦在关键时刻冲出宫去,其实是一步好棋,这远比他认怂,留在宫里等司马昭来收拾自己靠谱。</p><p class="ql-block">当时,阻止曹髦的是由贾充(他的职位中有中护军一职,能执掌禁军)率领的军队。</p><p class="ql-block">双方交战之初,因为皇帝曹髦亲自上阵厮杀,贾充军中的士卒不敢下死手,所以差点被曹髦击败。</p><p class="ql-block">关键时刻,贾充指使身边的太子舍人成济出手。</p><p class="ql-block">成济这个二愣子,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曹髦杀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曹髦被杀,“天子崩于车中”,叛乱平息,但随后赶到现场的司马昭就头疼了,毕竟是死了一个皇帝。</p><p class="ql-block">司马昭不是没有杀皇帝的心思和胆量,可要杀皇帝不能这么在光天化日下杀,偷偷喂毒酒什么的都行,然后报个暴毙而亡,质疑声会小很多。</p> <p class="ql-block">公开杀害皇帝,不管怎么说,都无法给天下人交代,弑君之罪,谁都不想背上这个名誉。</p><p class="ql-block">可事情发生了,也只能想办法善后。</p><p class="ql-block">阻止曹髦的军队是贾充的部下,指使成济向曹髦动刀子的,也是贾充,司马昭不想背弑君的锅,最好就是杀掉在场职务级别最高,也是平乱总指挥的贾充。</p><p class="ql-block">不过,司马昭心软了,当尚书左仆射陈泰建议他杀掉贾充时,司马昭却只杀掉了奉贾充之命出手的成济。</p><p class="ql-block">贾充因司马昭的袒护,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司马昭不想杀贾充,也是有苦衷的,贾充是坚决拥护司马氏掌权的死忠。</p><p class="ql-block">当初,贾充之父贾逵是孙资(魏明帝曹叡死时,是他举荐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担任辅政大臣)举荐给曹操的,孙资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他们都是站在世家一条线上的。</p><p class="ql-block">曹操逼死荀彧,把大部分世家全部推向了曹魏政权的对立面,司马昭要是杀掉为自己干掉曹髦的贾充,怎么安抚支持司马氏的世家们?</p> <p class="ql-block">贾充不但在司马氏通往掌权的道路上劳苦功劳,还积极支持司马氏代曹称帝。</p><p class="ql-block">早在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昭之前,他就曾积极劝说诸葛诞支持司马昭称帝,并到处帮助司马昭寻找和拉拢支持者。</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么一位司马氏的死忠,司马昭当然舍不得杀。</p><p class="ql-block">当然,对于曹髦发起政变时的司马昭来说,也不惧袒护一名心腹,皇帝曹髦都被逼得要发动政变,还有谁能颠覆司马氏的权位?</p><p class="ql-block">但司马昭没能料到的是,他一时心软,没有让贾充替自己背锅,没有杀掉贾充及其家族(弑君是要灭族的,成济就被灭族),却导致了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贾充的后人祸害到几乎亡国。</p><p class="ql-block">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成功,建立了晋朝,司马炎成为晋朝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司马炎对贾充极其宠信,这是因为,司马昭临死前,曾想把权力交还给哥哥司马师一脉(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还是贾充的女婿)。</p><p class="ql-block">是贾充力劝司马昭还是把权力交给司马炎为好,因此,司马炎得以继承司马氏大权。</p><p class="ql-block">并且 ,司马昭死时,只给司马炎指定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臣子,就是贾充。</p><p class="ql-block">故而,司马谈对贾充相当感激,荣华富贵不用说了,能给的全给,还让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司马衷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当正室夫人,试图让贾家跟司马家一起,富贵永远。</p><p class="ql-block">恰恰是这样的联姻,让司马炎死后的晋朝陷入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贾充去世。公元290年(太熙元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成为皇后。</p><p class="ql-block">因为司马衷是个傻子,故而,他继位后没多久,权力就被贾南风窃取。</p><p class="ql-block">贾南风为掌握权力,联合司马氏宗室诛杀辅政大臣杨骏一族,还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也是贾南风的恩人杨芷(杨骏之女,曾在贾南风犯罪后,帮她说好话,保住了其太子妃的位置)活活饿死。</p><p class="ql-block">且因贾南风无子,她还把丈夫晋惠帝唯一的儿子司马遹给害死,使得晋惠帝无后人继承皇位。</p><p class="ql-block">公元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司马氏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昭的弟弟)发动政变,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掉贾南风,不久后将其毒杀。</p><p class="ql-block">贾南风虽然死了,但因她掌权时的乱搞,以及让晋惠帝没了继承人,让司马氏诸王们蠢蠢欲动,觊觎皇位,直接诱发了让西晋衰亡的“八王之乱”。</p><p class="ql-block">晋朝的衰亡,司马炎封藩宗室,给予藩王们权力,是主因之一,可却是贾南风直接引发了藩王们的动乱。</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西晋的江山就是被贾南风的一通乱搞给颠覆的。</p><p class="ql-block">她夺取西晋朝政大权时,距离曹魏皇帝曹髦被杀那一年,仅过了30年。</p><p class="ql-block">如果在曹魏皇帝曹髦被杀的那一年,司马昭心黑一点,不是拿小小的成济背锅,而是干掉贾充及其家族,或许,西晋的江山就能多延续几十年。</p><p class="ql-block">历史没有重来的可能,只能说,司马氏种下了因,就要吃下结出的苦果。</p><p class="ql-block">所以,后来有人评价:“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p> <p class="ql-block">司马昭杀了皇帝曹髦,朝野震动,严重影响了自己在曹魏士族当中的地位,所以他想要找一个机会重新获得大家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想来想去,司马昭发现只有建立战功才能挽回威信,所以他就提出伐蜀之计。</p><p class="ql-block">当司马昭提出伐蜀计划的时候,曹魏内部居然没有一人支持司马昭的计划,毕竟大家都明白司马昭的目的,要是伐蜀成功,司马昭将会直接篡位取代曹氏家族,于是诸多大臣都以姜维比较难对付为由拒绝司马昭的提议。</p><p class="ql-block">要是没有人支持司马昭,就算司马昭当时权力再大,实际上也不能贸然出战,可就在关键时刻,一个重要人物站出来力排众议支持司马昭了,此人就是钟会。</p> <p class="ql-block">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p><p class="ql-block">钟繇是曹魏时期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深得曹操信赖。</p><p class="ql-block">同时他又是历史有名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魏明帝时钟繇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p><p class="ql-block">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钟繇去世,谥号为“成”。公元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p><p class="ql-block">看看钟繇做到了当朝一品,又被封侯,钟会生在这样的家庭,可见不一般,真不一般!</p><p class="ql-block">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后来钟会为什么造反了,因为他父亲是曹魏重臣,还被封侯,司马氏夺了曹魏政权,作为曹魏重臣之后,造反报仇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钟会小时候就很聪明,这与他爹钟繇的遗传基因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钟繇小时候和叔叔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的,相面的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p><p class="ql-block">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的马突然受惊,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一点被水淹死。</p><p class="ql-block">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如此灵验,便越来越欣赏钟繇,供他专心读书。</p><p class="ql-block">钟会少年时就聪明异常,5岁那年,父亲钟繇带他去见同事蒋济。</p><p class="ql-block">蒋济以善于观人著称,看了钟会,惊异地说:“这不是普通人。”</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天生自带流量,他们很多就有天命,如果假以时日,顺其自然可能会走得更远,但往往很多人沉不住气,时机不到就妄加行动,错过了更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钟会就是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钟会7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和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p><p class="ql-block">能去皇帝家串门,去见皇帝,这份荣耀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p><p class="ql-block">别说小孩子,就是一般大臣见了皇帝也会紧张,这就是君威难测。</p><p class="ql-block">皇帝操生杀大权,其气场当然是杠杠的。</p><p class="ql-block">所以,8岁的哥哥钟毓见了皇帝紧张得汗流不止。</p><p class="ql-block">曹丕觉得好玩,就逗问钟毓:“你为什么出汗呀?”</p><p class="ql-block">钟毓结结巴巴地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p><p class="ql-block">曹丕大笑,于是又惹钟会:“那你为什么没出汗?”</p><p class="ql-block">钟会小脑子一转,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p><p class="ql-block">此番妙语逗得曹丕和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大家认为这孩子不一般。</p><p class="ql-block">钟会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曹魏时期的著名公子,有显赫的家世,又有相当的能力,自然颇受社会关注。</p><p class="ql-block">当时曹魏的政权已经控制在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手里。</p><p class="ql-block">估计此时,钟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父子的金主被别人控制,钟会肯定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司马师命令中书令虞松写一份奏表,虞松写了以后司马师不满意,要虞松重写,虞松在书房苦思冥想,弄得神形憔悴,还改不好。</p><p class="ql-block">钟会问明情况后,只替他改动了五个字,虞松呈上去后,司马师大为满意。</p><p class="ql-block">司马师知道这不是出自于虞松的手笔,便问他是谁改的,虞松说是钟会。</p><p class="ql-block">司马师早就闻知前太傅钟繇的小儿子钟会是一个人才,见他果然不同凡响,决定召见钟会。</p> <p class="ql-block">钟会得知司马师要见自己,连忙向虞松打听司马师喜好什么,讨厌什么,然后闭门谢客,精心准备了十天,才去见司马师。</p><p class="ql-block">两个人谈了一整天,钟会出来后,司马师还兴奋不已,叹息道:“这真是难得的人才。”</p><p class="ql-block">从此,钟会走上仕途。</p><p class="ql-block">这样看来,钟会还是有抱负的,他想通过仕途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像自己的父辈一样能荣显后世。</p><p class="ql-block">毌丘俭淮南起兵叛乱后,大将军司马师因为眼上长瘤子才做了手术,身体还未恢复。朝廷大多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只有傅嘏、钟会等力劝司马师亲征。</p><p class="ql-block">司马师东征毌丘俭时,钟会随军主管机密事宜。</p><p class="ql-block">卫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的后继部队。</p><p class="ql-block">司马师骤亡于许昌,司马昭统率大军,令钟会主管军事工作。</p><p class="ql-block">当时,司马氏家族内部权力仓促交接之时,朝廷发诏书给傅嘏,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回朝。</p><p class="ql-block">魏帝曹髦此举是想夺回司马氏的兵权。</p><p class="ql-block">钟会与尚书胡嘏合谋,让胡嘏上表拜司马昭为大将军,钟会与司马昭屯兵在外,胡嘏上表,于是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p><p class="ql-block">钟会的小聪明都用在趋炎附势上面了!当然,他的目的很明确,因为此时钟会已经攀上司马昭这棵大树了。</p><p class="ql-block">朝廷不得已,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以钟会为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p> <p class="ql-block">公元257年,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招其回京。</p><p class="ql-block">当时钟会的母亲去世,正守丧在家,他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p><p class="ql-block">诸葛诞果然谋反,并向东吴寻求援兵。</p><p class="ql-block">司马昭和皇帝一起统帅26万大军亲征,圣驾停驻在项县。</p><p class="ql-block">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再次随行。</p><p class="ql-block">眼看已经到手的富贵,钟会目前是要抱紧司马昭的大腿,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p><p class="ql-block">当时,东吴大司马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3万大军来救援在寿春的诸葛诞。</p><p class="ql-block">而此时留在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全怿的哥哥全辉、全仪,因为惹了不该惹的人,摊上了官司,竟带着母亲和部下渡江,投降了司马昭。</p><p class="ql-block">钟会得知这一消息,便设计招降了全怿等人,全怿开城投降,借此,攻破了寿春。</p><p class="ql-block">因为钟会出谋划策最多,越来越得到司马昭的信任,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 。</p><p class="ql-block">回朝后,打算升他为太仆,但是钟会坚决辞谢,还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p><p class="ql-block">这份忠心让司马昭很高兴,从此把他视为心腹。</p><p class="ql-block">聪明的钟会明白,依附司马昭,挤进司马氏家族的圈子,才能得到无上利益,远比跟着已经没落、崩塌的曹魏集团要大很多倍!</p><p class="ql-block">钟会的“谦虚”态度为他增色不少,在司马昭的用心安排下,公元261年(景元二年)前后,钟会升迁为司隶校尉。</p><p class="ql-block">虽然挂着司隶校尉的头衔,但是钟会仍然在外执掌兵权。</p><p class="ql-block">虽然在外,钟会还是“尽职尽责”的,朝廷大小事务和官吏任免权,钟会无不插手。</p><p class="ql-block">名士嵇康等人被杀,都是出于钟会的谋划。</p><p class="ql-block">此刻的钟会,其实已经埋下了“恶种”,为他以后的被杀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此时,就在曹魏群臣都不支持伐蜀的时候,钟会却支持司马昭伐蜀。</p><p class="ql-block">钟会不仅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而且还劝说邓艾支持司马昭,有了钟会和邓艾的支持后,司马昭终于可以如愿伐蜀了。</p> <p class="ql-block">邓艾是荆州人,公元208年,曹操夺取荆州后,曹操就将荆州的不少人口迁移到汝南,邓艾就是这批迁移人口中的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因为幼年丧父,所以邓艾小时候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小小年纪的他就要给别人放牛。</p><p class="ql-block">虽然生活贫困,但邓艾还是抓住一切机会拼命读书,这便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在混乱的三国时代,读书人是非常少的。而读过不少书、认得不少字的邓艾便被当地的官员给看上了,就被任命为都尉学士。</p><p class="ql-block">邓艾的命运,就是在这一刻被改变的。</p><p class="ql-block">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朝廷官员,邓艾的这一经历告诉我们,读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p><p class="ql-block">都尉学士,是典农都尉的属吏,就相当于是现在县长的秘书。</p><p class="ql-block">但因为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这就导致他并不适合这一工作,于是他就被调任为稻田守丛草吏,去负责看守稻田。</p><p class="ql-block">虽说这是个小官,几乎没有什么权力,但好歹也是一名官吏,总比他之前放牛强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家境贫寒的邓艾,能够成为公务员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也因此他在基层兢兢业业做了近20年,才当上典农功曹。这个官职是负责当地屯田事务的,放到现在大致相当于县农业局的局长,正科级干部。</p><p class="ql-block">不出意外的话,无权无势又没钱的邓艾,是不可能再更进一步的。</p><p class="ql-block">但是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另外运气也是十分重要的。</p><p class="ql-block">而邓艾,就同时占了这两条。</p><p class="ql-block">在一次前往洛阳向朝廷汇报工作的时候,邓艾恰好就碰到了司马懿。</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地方上来的基层官员,司马懿就随口问了几句,结果邓艾的回答让司马懿眼前一亮,顿时就觉得这人很不错。</p><p class="ql-block">起了爱才之心的司马懿当即就征召邓艾进入太尉府,先是担任掾属,后来又担任尚书郎。</p><p class="ql-block">从这一刻开始,邓艾便被打上司马懿的印记,从此之后他的仕途不仅是一帆风顺,更是飞黄腾达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公元240年(正始初年),邓艾奉命到东南区域巡行,经过考察,他提出在淮水以北的颍水流域广开屯田,这样既可以大量积蓄军粮,又可以开通水运,这对于魏国后期的军事发展,以及灭蜀、灭吴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这个建议被司马懿采纳,于是在淮河南北大兴水利,发展屯田。</p><p class="ql-block">每当东南有战事,曹魏军便泛舟而下,直达江淮,不仅军资粮食储备充足,而且还没有水害。甚至在邓艾死后,这里的老百姓还在享受着邓艾的福利。</p><p class="ql-block">可见,邓艾是一位非常有战略眼光,有军事远见的人,这应该也是司马懿对他信任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公元243年(曹魏正始四年),邓艾被调到了曹魏西部战区,出任南安(甘肃陇西东南)太守。</p><p class="ql-block">从此,邓艾由文转武,在军事上展现出不俗的才干。</p> <p class="ql-block">公元249年(嘉平元年),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蜀国偏将军姜维,结果魏军大胜,邓艾因此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又迁升城阳(今诸城东北)太守。</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在司马懿时代,邓艾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展现,为他之后的上升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司马懿的赏识和提拔,那哪怕邓艾的个人能力再强,他也很难有所成就。在这一点上,司马懿对邓艾真的算得上是恩同再造。</p><p class="ql-block">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保持司马家族的威慑力,仍然全力拼杀,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邓艾继续得到了重用。</p><p class="ql-block">公元253年(嘉平五年),吴国太傅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久攻不下,最后只能撤军。邓艾提前预料到,此次诸葛恪回去必然被杀,结果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因此,邓艾又迁升衮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成为了封疆大吏。</p><p class="ql-block">曹鬃即位后,封邓艾为方城亭侯,不久后,又因击退吴军,参与平定文钦、毌丘俭叛乱,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封方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职务。</p><p class="ql-block">公元255年3月,司马师病逝,由司马昭接棒曹魏政权,与此同时,司马昭也全权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邓艾也继续在续写着他的人生辉煌。</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棒,也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历时16年,但始终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同时还遭遇了他人生中的一位劲敌--邓艾。</p><p class="ql-block">公元255年7月,邓艾在狄道击退蜀将姜维,解除了蜀军对雍州刺史王经的包围,之后被正式命为安西将军,兼任护东羌校尉。</p><p class="ql-block">此后,魏军多数人认为姜维已经力竭,不可能再出兵北向,只有邓艾不这么看,他断言姜维必定再度来袭,于是加强了防备。</p><p class="ql-block">由于邓艾判断准确,未雨绸缪,于是再次击退姜维。</p><p class="ql-block">公元256(甘露元年),邓艾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晋封邓侯。</p><p class="ql-block">公元257年(甘露二年),邓艾与姜维再度狭路相逢。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造反,姜维趁司马昭调兵伐诸葛诞之际,再度攻魏。</p><p class="ql-block">邓艾在长城与姜维僵持不下,在诸葛诞败亡之后,姜维只好退兵了,邓艾改任征西将军。</p><p class="ql-block">公元262年(景元三年),姜维又来了,迎战的还是邓艾,魏军在侯和大破姜维,致姜维退守沓中。</p><p class="ql-block">也因此邓艾成了姜维的死敌,所以,蜀汉在降曹魏后,姜维仍将邓艾列为他的头号强敌。</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邓艾的上升之路都是因功晋升,没有水分。司马懿改变了他的人生,司马师给了他发挥的空间,司马昭继承了父兄二人的政治遗产后,依旧重用邓艾。</p><p class="ql-block">而邓艾也几乎没让司马家族失望过,一直带给他们惊喜,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功绩——灭蜀。</p> <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司马昭担任总指挥,廷尉卫瓘为监军。</p><p class="ql-block">司马昭加封钟会为镇西将军,总督关中军队,共计出动兵力18万,三路大军准备伐蜀:</p><p class="ql-block">东路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2万主力,从长安攻取汉中;</p><p class="ql-block">西路军: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万关中兵,攻沓中,牵制姜维;</p><p class="ql-block">中路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雍州兵,守雍州边境,断绝姜维归路。</p><p class="ql-block">蜀汉全国兵力,计约10万2千人,大约分布如下:</p><p class="ql-block">大将军姜维领军2万在沓中屯田;</p><p class="ql-block">汉中方面:汉中督胡济领军5千驻汉寿,将军蒋斌领守军5千驻汉城,将军王含领守军5千驻乐城,将军傅佥、蒋舒领守军5千驻阳平关。</p><p class="ql-block">成都及周围约3万2千;南中督霍弋领军1万;永安督阎宇领军2万。</p><p class="ql-block">此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察觉到魏国的异动,上表给刘禅曰:“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p><p class="ql-block">但刘禅竟相信黄皓的占卜,竟未做任何准备。</p> <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汉景耀六年)8月,魏大军出发,以廷尉卫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行镇西将军司。</p><p class="ql-block">时东路军从长安出发,依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西路军出狄道,进攻沓中;中路军出祁山,走武街,准备于阴平桥头截断姜维回汉中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蜀汉朝廷闻听魏国大举进攻,仓促应战:改元炎兴元年,令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1万出成都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军1万增援阳平关。</p><p class="ql-block">9月,东路军既进入汉中平原,钟会令李辅领军1万围乐城、荀恺领军1万围汉城,遣卫将军胡烈为先锋,率领大军绕过汉中直取阳平关,守将蒋舒诡称出城杀敌,傅佥信以为真,既未阻拦,也未设防。</p><p class="ql-block">蒋舒率众出城后,直奔胡烈投降,魏军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p><p class="ql-block">阳平关既下,钟会大军长驱而进,大得库藏积谷。</p><p class="ql-block">汉中宣告失守,钟会大举安抚百姓,并祭拜诸葛孔明之墓。</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姜维得知魏军进入汉中之后,即率军撤往汉中以图阻挡魏军,不料遭到邓艾追击,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截其前路、金城太守杨欣从甘松攻击姜维,意图合围姜维,从而进行一场歼灭战。</p><p class="ql-block">可姜维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迟坡了邓艾的意图,连忙率兵向东退去。得到姜维撤退消息的王欣、牵弘、杨欣等人迅速追击,最终在强川口和姜维遭遇。</p><p class="ql-block">姜维本就兵少,且无心恋战、急于摆脱,小败于邓艾,后迅速脱离战斗,回援汉中。</p><p class="ql-block">途中听闻诸葛绪早已堵住阴平桥头,乃假意北上攻击魏军后方,诸葛绪即率军北上防守,姜维乃迅速南下晃过诸葛绪,得以通过阴平桥头,直奔汉中。</p><p class="ql-block">却在半路得知钟会已经拿下阳平关的消息,乃退至阴平,与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汉军相遇,合兵后退至剑阁坚守。</p> <p class="ql-block">刘禅得知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急忙向东吴发书求救。蜀汉南中庲降都督、安南将军霍弋上表请求率军北上勤王,却被刘禅以“备敌既定”拒绝。</p> <p class="ql-block">邓艾追击姜维到达阴平,闻听汉军已退守剑阁,随即劝说诸葛绪应不管姜维,走小路径直南下直取蜀汉首都——成都,以成大功。</p><p class="ql-block">诸葛绪以军令为截堵姜维为由,但被诸葛绪拒绝了,转而去找钟会。</p><p class="ql-block">钟会以诸葛绪畏懦不前、未完成任务为借口,上表洛阳,请求收缴诸葛绪兵权,诸葛绪被征回洛阳,其部尽归钟会。</p><p class="ql-block">钟会率大军进兵剑阁,姜维率军列营坚守。</p><p class="ql-block">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剑阁关,硬是挡住了钟会10多万大军,更是让钟会一筹莫展,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魏军强攻多日不下,粮草出现问题,钟会担心前功尽弃,与众将商议撤军。</p><p class="ql-block">在这灭蜀之战即将失败的情况下,驻军阴平的邓艾发现了一条从阴平进江油,再到成都的崎岖小道。</p><p class="ql-block">此时,邓艾建议率军绕过剑阁,从阴平小道出江油县、取涪城,威胁成都,则姜维必撤军救成都,剑阁可得。</p><p class="ql-block">钟会采纳,乃令邓艾率军3万,依计而行,自己率领大军与汉军在剑阁对峙。</p> <p class="ql-block">10月,吴国应援,遣兵三路出击:右大司马、左军师丁奉率军进攻魏国寿春;征西将军、左将军留平增援上大将军、左大司马施绩率荆州军进攻襄阳;将军丁封、孙异领军入沔水,救援汉中。</p> <p class="ql-block">10月中旬,邓艾亲率1万人在前,另外2万人携带粮草、军械在后,就走这条阴平小道奇袭成都。这条路要翻越七百里高山险阻无人之地,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p><p class="ql-block">邓艾当时已经60多岁了,但他还是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一路上爬山涉水,开路架桥,搭栈道,历尽艰辛,穿越7百多里的无人区,多次陷入饿死的窘境。</p><p class="ql-block">当部队挺进马阁山时,甚至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面对眼前的绝壁,邓艾以毛毡裹身,率先滚下绝壁,将士们见主将如此,也纷纷加入其中,就这样,邓艾军神奇地进入了蜀国腹地。</p> <p class="ql-block">包括姜维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邓艾竟然会选择阴平小道,去绕开蜀汉军队的防线,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江油城下。</p><p class="ql-block">当江油城的守将马邀看到犹如天降的曹魏大军时,是惊慌失措,没多久就选择开门投降。邓艾军得以整兵休息。</p> <p class="ql-block">蜀汉朝廷闻魏军突至江油,乃令卫将军诸葛瞻率军5千,并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前往抵抗。</p><p class="ql-block">诸葛瞻率兵驻涪城,盘桓不前,时黄崇建议大军应速行据险、占据地利,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在涪城被邓艾击败,只得退守绵竹。</p><p class="ql-block">邓艾遣使劝降诸葛瞻,不成。乃令邓忠、师纂二度强攻绵竹,大破汉军,守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诸葛尚(诸葛亮之孙)、张遵、黄崇尽皆战死,绵竹失守,成都危急。</p><p class="ql-block">坚守剑阁的姜维闻听诸葛瞻兵败,急忙弃守剑阁,回保成都,不知蜀汉皇帝刘禅的下落,于是率军进入巴东地域。</p><p class="ql-block">钟会于是率军进入剑阁,遣胡烈、田续、庞会追击汉军。</p> <p class="ql-block">此时,蜀汉朝廷没有想到魏兵到的这么快,没有调集士兵戍守成都;现在邓艾已率军进入成都平原,百姓烦扰,都奔逃进入山野,不可制止。</p><p class="ql-block">刘禅聚集群臣商议,提出二种主意:</p><p class="ql-block">一、吴国是蜀汉的盟友,可以弃城投奔吴国。</p><p class="ql-block">二、蜀汉南中七郡,高山险阻,易守难攻,可以弃城南奔,继续割据。</p><p class="ql-block">光禄大夫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今若入吴国,亦当臣服。且治政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p><p class="ql-block">且谯周认为,南中七郡乃蛮夷之地,地广人稀,资源有限,定不肯接受刘禅,必然会反叛。</p><p class="ql-block">刘禅采纳谯周建议,遣侍中张绍(张飞之子),奉玺绶向邓艾投降;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钟会。</p><p class="ql-block">北地王刘谌(刘禅之子)闻之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p><p class="ql-block">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p><p class="ql-block">张绍等见邓艾于雒城,艾大喜,报书褒纳。</p><p class="ql-block">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邓艾:(蜀汉)领户28万,口94万,甲士10万2千,吏4万人。</p><p class="ql-block">邓艾至成都城北,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面缚、舆榇于军门等待邓艾,邓艾持节解缚、焚榇,延请相见,蜀汉就此灭亡。</p> <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11月,邓艾进入成都。</p><p class="ql-block">12月,司马昭让魏帝曹奂下诏封赏邓艾,诏书里还写道,即便是白起、韩信、周亚夫,都比不上邓艾。</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邓艾被封为太尉,还增加了两万户的食邑,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侯。</p><p class="ql-block">在这场灭国之战中,邓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是他兵行险招,那曹魏大军就只能被姜维挡在剑阁关外,就更别提什么蜀汉灭亡了。</p><p class="ql-block">但邓艾在进入成都后,居功自傲,他竟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曾经的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p><p class="ql-block">他将刘禅封为扶风王,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加以任命。</p><p class="ql-block">邓艾又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p><p class="ql-block">为了显示夸耀,他派人把在绵竹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埋在一起,修筑高台作为景观,用来宣扬自己的武功。</p><p class="ql-block">他还对蜀国士大夫们说:“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那样的人,你们早就被杀掉了。”</p><p class="ql-block">邓艾这些举动从理论上讲,对曹魏是好的,至少赢得了口碑,让孙吴看看投降也没什么不好,官还是照样做。</p><p class="ql-block">但是从君臣之道来看,邓艾显然已经越界了,必定会引起司马昭的极度不适。</p> <p class="ql-block">刘禅投降后,派人向姜维传令,令姜维向魏军投降,蜀汉诸郡、县、围守皆被刘禅敕命向魏国投降。</p><p class="ql-block">主人都降了,你姜维还保谁?</p><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姜维将自己的符节送给胡烈,又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共同向钟会投降。</p><p class="ql-block">钟会下令禁止将士抢掠,并装模作样的礼贤下士,来安慰蜀地的官吏。</p><p class="ql-block">又结交将斌、蒋显,并和姜维结下了很好的关系。</p><p class="ql-block">等姜维投降钟会的时候,钟会大喜,终于可以有给司马昭表功的借口了。</p><p class="ql-block">但接下来,钟会不淡定了。</p><p class="ql-block">司马昭上表魏元帝曹奂让他下诏书褒奖邓艾的丰功伟绩,说:“邓艾张扬武力,振奋国威,深入敌人腹地,斩将拔旗,消灭敌首,使得伪称帝王的人引颈自杀,通缉多年的罪人,一朝之间就给平定了。</p><p class="ql-block">打仗不超过预定的时间,战斗很快结束,席卷西部,平定巴蜀。</p><p class="ql-block">即使白起攻破强大的楚国,韩信奋力打败强劲的赵国,吴汉擒捉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若论功绩,他们都比不上邓艾。</p><p class="ql-block">因此册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其两个儿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p><p class="ql-block">这份评价及封赏太高了。</p><p class="ql-block">让作为主帅的钟会心中犯酸,妒忌之火怦然而起,主帅封邑万户,次帅封邑二万户,这让钟会怎么受得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并没有结束,邓艾在灭蜀之后,便向司马昭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准备采取措施,借平定蜀国的东风,乘势伐吴。</p><p class="ql-block">他说:大举用兵之后,将士们都已经感到十分疲劳,不能轻易动兵,暂且缓缓再说,先留陇右兵二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为军事和农业作准备,同时建造船只,事先准备日后沿江讨伐东吴的事宜。</p><p class="ql-block">做完此事后,布告天下,让东吴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形势,明白利害关系,东吴一定归顺。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p><p class="ql-block">而今当厚待刘禅,以便招致吴主孙休归顺;安抚士卒平民用来招致远方的人。如果将刘禅送到京城,东吴的人认为这是软禁流放,这对于劝他们归附之事实在不利……</p><p class="ql-block">就在邓艾谋划、运筹帷幄天下大势的时候,没想到钟会却在算计他了!</p> <p class="ql-block">姜维与钟会聚首后,一人想恢复蜀汉,一人想自立,两人虽然貌合神离,但都有一致对外的动机,他们第一个要干掉的对象都是邓艾。</p><p class="ql-block">钟会截了邓艾的上书,并另拟了一份,言辞之中颇为不敬,以此引发司马昭对邓艾谋反的猜忌。</p><p class="ql-block">司马昭果然中招,由于邓艾在都中确实有独断专行之实,所以他让监军卫瓘带话,让邓艾在军国大事上不要擅自做主。</p><p class="ql-block">但邓艾不是飘了么,仗着自己的功劳,对卫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且又上书给司马昭说,只要对国家社稷有利的事,将在外,都可以自己做决定。</p><p class="ql-block">司马昭收到上书,大吃一惊,找人商量后,有人提出用钟会来牵制他。</p><p class="ql-block">于是,司马昭就让钟会和卫瓘一起监督邓艾,以防不测。</p><p class="ql-block">钟会请来姜维商量此事怎么办,姜维提议说,可以但借着司马昭怀疑邓艾之际,赶紧上一道表章,就说邓艾反叛了,司马昭一定让你去讨伐他,这样,你就可以把邓艾抓起来了。</p><p class="ql-block">钟会按姜维的提议办了,果然司马昭叫钟会去抓邓艾。</p><p class="ql-block">但是如何去抓,钟会又犯了难,姜维又给他出主意,说你叫监军卫瓘去抓,如果卫瓘被杀了,那就是邓艾造反的事实,你就可以起兵讨伐他。</p><p class="ql-block">卫瓘接到命令后,他也不傻,知道钟会这是借刀杀人。</p><p class="ql-block">但卫瓘来了个暗渡陈仓,他暗中给邓艾手下的将领发通知,说皇上有令,只抓邓艾,别人一概不问。将军们服从命令者,按灭蜀功劳大小,封爵加赏,违者,灭门三族。</p><p class="ql-block">于是,邓艾在睡梦中惊醒后,就进了囚车,并被押往洛阳。</p> <p class="ql-block">此后,钟会还收编了邓艾的兵马,一时间,钟会实力大增。</p><p class="ql-block">此时,钟会麾下有魏、蜀军队20余万。</p><p class="ql-block">邓艾被捕后,钟会独大于蜀中,大军在握,野心膨胀。</p><p class="ql-block">姜维本就希望复国,于是看准机会,极力策动钟会举兵谋反,独霸蜀中,钟会见得姜维相助,大喜曰“事成,则得天下;事不成,亦不失为刘备也”。</p><p class="ql-block">姜维本心,原是先鼓动钟会谋反,让钟会下令让自己率兵去抗击司马昭,获得兵权后再杀钟会,即可复国。</p><p class="ql-block">钟会下定决心后,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p><p class="ql-block">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1万余兵占据斜谷,自领10万兵屯于长安。</p><p class="ql-block">钟会见司马昭早有防备,于是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公元264)正月16,钟会矫诏讨伐司马昭,但魏将皆不服从。</p><p class="ql-block">姜维就建议设宴将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召集起来,不从者就斩了。并给刘禅写密信说:“希望陛下再忍受数日,我要让国家危而复安。”</p><p class="ql-block">宴会上,钟会和姜维将一些将领扣留在刘禅的宫殿里,但二人目的不一样,钟会是逼着他们造反,姜维则是要将他们一网打尽,还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p><p class="ql-block">在钟会迟疑之下,犹豫不决,消息泄露。正月18中午,护军胡烈之子胡渊率部众擂鼓呐喊而出,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蜂拥杀进蜀宫,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各自部众汇合。</p><p class="ql-block">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烈交战,姜维、钟会及部众数百人都被杀死。</p><p class="ql-block">魏兵趁乱,在城中滥杀无辜,杀死蜀汉太子刘璿和姜维的妻子儿女,到处抢掠,死伤满地一片狼藉,过了几天才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一时间都中没了领头羊,邓艾手下见状,决定去追回邓艾。</p><p class="ql-block">卫瓘因为和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担心会有变故,就派遣护军田续至绵竹趁夜杀死了邓艾父子。</p><p class="ql-block">一代名将,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最终,就连邓艾在洛阳的几个儿子也被诛杀,他的妻子、孙子和其他家眷,也全部被发配到西域。</p><p class="ql-block">邓艾很有军事头脑,又身先士卒,一路绿灯自然也会引来诸多嫉妒者,钟会就是其中最强的嫉妒者。</p><p class="ql-block">令邓艾倒霉的是,最强的嫉妒者还与最大的对手姜维联手了,由此,邓艾确实死于“二士争功”,死于姜维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灭蜀之功引发了诸多不利因素,而他本人也不吸取历史教训,低调做人,反而自恃功高,最终招来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所在,在中国文化当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有资历的人更要懂得谦虚谨慎,否则很容易招来是非。</p><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用邓艾自己的话来总经他自己吧,“我邓艾一世忠臣,竟止此乎?白起的残祸,今天又重见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说说魏灭蜀、二士争功都绕不开“一计害三贤”的重要人物——监军卫瓘。</p><p class="ql-block">卫瓘,字伯玉,河东郡安邑县人,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卫瓘出生于儒学官宦世家,10岁丧父,从小磨练独立意志,之后替代父亲,继承了閺乡侯的爵位,让他年纪轻轻就以“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闻名遐迩。之后的日子里,他便是开始进入仕途,卫瓘为官通情达理,做事也认真勤勉,所以官运很是顺利,年仅20岁就做了曹魏的尚书郎。</p><p class="ql-block">之后10年间历任通事郎、中书郎、散骑常侍等职。</p><p class="ql-block">高平陵政变后,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卫瓘以监军的身份监督邓艾、钟会的行动,随军出征。</p><p class="ql-block">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位名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被卫瓘杀掉的,因此使他在历史上的舞台上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回到曹魏之后,卫瓘受到司马昭重用,成为一方督主。</p><p class="ql-block">公元271年,卫瓘担任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兵马,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p><p class="ql-block">之后卫瓘设下离间之计,迫使乌桓投降,而拓跋力微忧惧而死,为朝廷解决了边害。</p><p class="ql-block">公元282年,卫瓘又升任司空,仍领尚书令、侍中。卫瓘为人注重效率,深得朝野上下赞誉。</p><p class="ql-block">晋武帝将其女繁昌公主下嫁与卫瓘第四子卫宣。</p><p class="ql-block">后来,卫瓘又领太子少傅,加一千步卒、一百骑兵及鼓吹于府中。一时之间,地位显赫,无人可比。</p><p class="ql-block">但是人满则溢,月满则亏,他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卷入权利争斗当中。</p><p class="ql-block">公元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外戚辅政。之后杨骏被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作为晋惠帝司马衷老师的卫瓘与汝南王司马亮一起执掌朝政,录尚书事。</p><p class="ql-block">但因晋武帝时期,卫瓘曾妄议废立,劝司马炎废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受到了皇后贾南风的忌惮,又因耿直进言,得罪楚王司马玮,不久之后,马玮派清河王司马遐率部包围卫瓘的府邸,将卫瓘及其家人9人杀害。</p><p class="ql-block">事后,卫瓘之女及国臣重卿们经过百般奔走、上书,卫瓘一案才得以昭雪,司马衷下诏追赠卫瓘假黄钺、兰陵郡公,追谥成公。</p><p class="ql-block">此外,卫瓘是魏晋时期书法世家卫氏书派的关键人物,在这个世家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卫氏一门四代,在魏晋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书法世家,卫瓘擅长隶书、章草,师承张芝书法传统,自称得张芝之筋,风格流畅便秀,多为后人推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