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言之韵 搭衔接之桥 <p class="ql-block">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长期坚持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如何定位,重难点是什么,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如何才能使枯燥的文言文上得有趣味性,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2022年5月19日,林西县实验小学六年级组全体语文老师以六年级下册一则文言文《学弈》为例展开探讨与研究。</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的主备教师为王明颖老师。王老师为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认真研读课文、制定教案。</p><p class="ql-block"> 首先,王老师详细地阐述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p><p class="ql-block"> 接着,同组老师对争议较大的设计环节进行讨论,基于六年级学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十三则文言文了,对文言文没有陌生感。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朗读文言文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如何读好韵味,如何理解难理解的字义,还需要老师的引导。</span>)老师们就如何让教学更有趣味展开讨论,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切准备就绪,5月22日,王明颖教师走进课堂进行第一次试讲。</p><p class="ql-block"> 课中发现,由于本班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能够按照预习单的要求,完成字词的学习,并且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所以,通过预习,学生会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掌握的可以了,于是在初读课文时,直接让学生去辨别多音字“为”在不同的语句中的读音该怎么读,按照以往的课文,孩子们会很容易的区分开,但是接连两个孩子的回答都不够准确,我们突然意识到一则不足百字的文言文中,多音字“为”出现了三次,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读得准确,必须要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但在课堂上,仍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过于理想化。</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之”的用法,缺乏方法的指导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并不是很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了调整,5月23日,王老师再次走进教室。</p><p class="ql-block"> 这次,除了字词教学扎实进行外,将创设情景贯穿课堂始终,力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趣味的种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引导</span>学生们热爱文言文,亲近文言文。 </p><p class="ql-block"> 其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之”的用法,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span>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培养兴趣和语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文学功底,为升入初中奠定扎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个人的智慧,仅是草尖露珠;集体的智慧,才是海纳百川。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潜移默化的浓厚了实小教育的氛围。一路走来,一路收获!</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明颖</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国慧</p><p class="ql-block">定稿:徐志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