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孟夏之月,万物并秀。山大附中小学部的各校区校园都散发着冉冉的生机。<br> </h3> <h3> 跟岗第二天,按照项目组安排,我们一行六人一大早就就来到了趵突泉校区。像吸收水分的海绵一样,我们带着求知似渴的热情扎进了一间间教室观摩任务化早读。清晰的任务安排、朗朗的读书声、有条不紊的的小组合作、教师及时的巡视指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早读之后,按照日程,我们分头找导师听课。我骑车来到千佛山校区听陈肖和沙启文两位老师的大单元整合课。千佛山校区只有六年级,在教学楼三楼。楼上楼下都是山大附中的学生。虽然不同学段的学生混杂在一栋楼上,但秩序井然。</h3> <h3> 陈肖老师执教的课题是指向大单元教学课例《PEP6 Unit 4 课时4》。陈老师对教材合理的整合、结构化的板书、及时的提醒、到位的评价让我感受到了她高超的专业素质。孩子们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回答、流畅的口语、活跃的思维给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h3> <h3> 恰逢大课间活动,怎能不到处转一转、学一学?细致入微的班级文化,走廊随处可见的学生作品,狭隘空间里有条不紊的课间活动无不让我赞叹不已。</h3> <h3> 沙启文老师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之前去平邑参加过我们的教研活动,也给我们做过报告。</h3> <h3> 今天他执教的是指向大单元设计课例《PEP6 Unit 4课时5》。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沙老师全英文授课,流畅度极高,还有学生们跟老师全英的互动和回答。</h3> <h3> 下午我们乘车到洪家楼校区报告厅观摩了小初高一体化语文教研活动。</h3> <h3> 活动伊始,学校为山师大潘庆玉教授举行了颁发聘书和工作室授牌仪式。</h3> <h3> 随后三位来自小初高的青年骨干教师作了专业成长汇报。</h3> <h3> 她们分别是来自小学段王俪颖老师的《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初中段张璇老师的《终于找到答案》和高中段王真老师的《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虽然三位老师教龄不长,但她们迅速的成长、谦虚的态度、耀眼的成绩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深深地佩服。</h3> <h3> 每一个她们在台上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自己厚积薄发的沉淀。</h3> <h3>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潘教授对三位青年教师汇报的点评中说,以前说后生可畏,从她们身上我们感到后生可敬。</h3> <h3> 最后压轴的环节是潘教授的报告《知行合一,师者自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修炼》。潘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国内语文教育哲学界的大咖,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个与他有关的名师成名之路。</h3> <h3> 潘老师分享了与几位传奇名师的同行和见证。</h3> <h3>教师的七条成长路,也是七条成功之路。</h3> <h3> 潘教授娓娓道来的报告,让渴望成长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让中年教师破除了职业倦怠,也给了我们专业精进、职业进阶的密码。</h3> <h3> 跟岗各校区的所见所闻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专家引领的分享是我们的精神盛宴。有了这些课堂立身、教研开路的源头活水,我们实小集团的今天必将更加精彩,明天必将更加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