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啥被康熙点为状元?还原清朝徐州状元李蟠殿试前后细节

爱格律吧

<p class="ql-block"><b>一、前 言</b></p><p class="ql-block">徐州历来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自隋朝兴科举以来,虽然也中过不少进士,但一直没有出过状元(姑且不计北宋亡后后伪齐政权的邵世矩)。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七月,考生李蟠一鸣惊人,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第一名,这是明清两朝徐州第一位状元郎。</p><p class="ql-block">当今网上津津乐道李蟠夺得状元的史实,着眼点多是带着三十六个饽饽殿试,此为猎奇而舍本逐末之举。至于殿试哭求监考官延长时间,及康熙听说李蟠带三十六个饽饽考试,感动之余选为状元,更属子虚乌有,以讹传讹。倘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真知灼见、策对剀切,李蟠带再多饽饽,也不能考中进士,更不可能点中状元。</p> <p class="ql-block"><b>二、头疼病发 不动笔墨</b>&nbsp;</p><p class="ql-block">李蟠的殿试的确有些传奇色彩。据其自述及有关资料记载。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七月上午七点过后,考生陆续进入庄严肃穆的太和殿。午前,气温闷热,一百多人的大殿里如同蒸笼一样。李蟠头疼病复发,竟不能构思属稿。他干脆静思默想,不动笔墨。傍晚雷雨大作,凉气袭人。大殿里已经点烛张灯,李蟠疼痛稍止,这才膺墨润笔,准备答题。</p><p class="ql-block">时间转瞬即逝,夜已三更,考生陆续交卷离开,只有李蟠孤独的身影在灯光的照射下不停摇曳。</p><p class="ql-block">殿试答卷时间为一天,具体结束时间却没有刚性要求。李蟠看到制策问军政、吏治、河防等事,这都是早已成竹在胸的内容。特别是河防,因徐州饱受黄河泛滥之苦,李蟠平素即注意观察、调研,对此有一套自己独特见解,他思绪飞扬,沉浸在对策中的构思中,忘记了时间和地点。</p> <p class="ql-block"><b>三、据理力争 胸有成竹</b></p><p class="ql-block">监考共八人,一位大学士、一位宗伯和六位院部大臣,他们静静地环列李蟠左右,李蟠却夷然不顾。不久,有一位监考官看他还不动笔,耐不住性子轻声提醒。李蟠从沉思中惊醒,他莞尔一笑,朗声对答说:“圣天子虚心下问,凡为士子自当竭虑殚心,务抒其一得,以不负淸问。若苟且完局,聊应故事,仓促间可以交卷,何待更深?诸公欲卧,独不思为国家职在求言耶?”</p><p class="ql-block">李蟠的回答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从天子“虚心下问”的殿试目的和大臣“职在求言”的工作职责切入,角度极其巧妙。末尾一句反诘,让大臣无言以对,也不敢应答:一士子尚且为皇上“虚心下问”而殚精竭虑,诸大臣岂敢为早点休息的一己私利而敷衍皇上吗?</p><p class="ql-block">碰了一个软中带硬的钉子后,八位监考大员齐刷刷地站在李蟠身后,专注看他书写,不再催促。</p> <p class="ql-block"><b>四、一气呵成 君臣折服</b></p><p class="ql-block">李蟠幼年聪慧,读书即“十行俱下,为文洋洋数千言,下笔不加点。”此时是人生关键时刻,不比往昔,必须慎之又慎,故李蟠千思万虑,直待构思成熟后方才作答。他铺平试卷,提笔疾书,手不停挥。三千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全文没写错一字,也没有落下、增添、修改一字,卷面整洁秀逸,若有神助。</p><p class="ql-block">夜深雨停,风却越刮越大,太和殿高大宽敞,风吹得灯光闪烁不定,阿兰泰中堂和努宗伯命从人张开红毡夹护挡风,使烛光朗照。交卷时,已经四更钟响。八位监考看到李蟠风采气度,全被折服,再没有丝毫怨言,反倒交口称赞:“此等气度,真泰山崩于前而略不为动。足觇立朝风格第一人,非君其谁?”更有人预言曰:交卷最后一名,颠倒过来,必是发榜第一人了。</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阅卷时看到李蟠这篇文章,感觉见解独特,分析透彻,条分缕析,逻辑严谨。“天颜大悦,谓字在董(董其昌)赵(赵孟頫)之间,策字字硕画,非经生可及”。回头对旁边的大学士说“治河一段,了如指掌。目今无此奏牍”。急命拆卷查看考生姓名,知是徐州人时,康熙大笑对诸臣说:徐州濒河,所以能够心中有数。“江北人老实,不知走声气,此为实学”,大意说,“江北人忠厚诚实,作文不浮夸虚泛,是真才实学”。于是御笔亲书:第一甲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b>五、传胪第一 状元游街</b></p><p class="ql-block">十七日黎明,159名新进士跪在太和殿丹墀阶下听候胪传。当三次宣布李蟠为第一甲第一名后,李蟠方才低声答应。遂有大臣于进士群中拉李蟠起身到皇帝面前跪下。康熙看到李蟠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不由赞为“国朝美貌男子”,由是赢得“天下第一人物”的美誉。仪式结束后,簪花披锦,饮酒上马,鼓乐前导,伞盖旌旗,簇拥载道。行至东长安街,府尹、府丞请三鼎甲参加京兆宴。宴后,代表皇上赠“状元及第”匾额。</p><p class="ql-block">其后举行送状元归第仪式。沿途鼓乐喧天,旌旗塞道,三鼎甲联马而行,是为“状元游街”。沿途观者如云,摩肩接踵。平时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妇女,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出门观览。更有大户闺秀或卷帘观望,或登楼远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这可谓是京城里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的一次狂欢节。</p> <p class="ql-block"><b>六、流言诬陷 罢官归乡</b></p><p class="ql-block">此时适逢暹罗国王来朝,康熙皇帝赐李蟠穿一品官服,作为馆伴接见来使。李蟠代表皇帝宣扬德意,声如洪钟。使臣额手称庆说,荣幸地见识到“天朝第一等人物”。</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李蟠主持顺天府乡试,所选鄂尔泰、史贻直、励杜讷等,后均为大清一代名臣。由于他为人率真,正直不阿。工作认真敬业,不懂逢迎权贵,遂遭小人妒忌。这从他殿试与监考大臣对答,即可窥其性格之一斑。落榜者造谣乡试营私舞弊,好事者趁机煽风点火,康熙闻言震怒。亲自组织录取的进士入殿复试,结果全部录取,无一落榜,真相大白。李蟠虽湔雪冤诬,但皇帝处分已出,难以转圜,于是被流放沈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李蟠平反赐还,同年夏,山东遭受水灾,奉命赴蒙阴协助救灾,冬天,李蟠返归故里,心灰意懒,不再出仕。&nbsp;</p><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路过徐州,召见李蟠欲重新启用,问他:“何故去官?”李蟠答曰:“惟引咎,弗白也。”意思说:一切错误过失,都归于自己,不辩解表白。康熙见李蟠已绝仕意,遂作罢。</p> <p class="ql-block"><b>七、洞穿仕事 豪华真醇</b></p><p class="ql-block">李蟠20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43岁中状元。中间虽曾不事诗书,饮酒纵博数年,但幡然醒悟,重新苦读。终于不负天赋和努力,于43岁中进士,首战告捷夺得魁首状元。古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比起同榜姜宸英多次赴考70岁才中进士获得第三名探花等人,应该是人生成功者。</p><p class="ql-block">中状元后,他立即给远在徐州的母亲写了一封《报母家书》,诚恳地说:“读书之愿虽完,立身之事方始。不敢搏名高,不敢务骤进。多读书、近正人。无贻羞于祖父,无贻累于子孙而已。”这是他给自己今后人生道路制定的目标:没有出将入相的宏大理想,没有光宗耀祖的豪迈情怀,没有封妻荫子的现实追求,只有多读书,做正人的平凡愿望。然而这一点,却正是千万读书人最容易迷失的东西,也是做人最难企及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三年蒙冤被贬,让他再次思索人生。他知道自己的性格不会协调纵、横向人际关系,不会钻营、不懂妥协、不善圆滑,这样性格不适宜混迹官场。于是他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追求过、经历过,不执拗、弃执念,想开了、放下了。这既是他不愿重新出仕的思想基础,更是一位不贪禄恋栈而洞穿仕事的智者心态。在中国历史上五百多状元队伍里,绝对进入优秀睿智者的第一方队。</p> <p class="ql-block"><b>八、结 语</b></p><p class="ql-block">李蟠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著有有《偶然集》《根庭文集》,均已失传,今人有《李蟠诗文集》印行。其状元试卷《廷对制策》,是目前能够见到的唯一古代科举考试中式的状元卷,《报母家书》详细记载胪传后八日程序仪式,均为科举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李蟠74岁逝世,葬于徐州城南焦山。事迹散见于《清史稿》及地方志等书。八十年后,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蒋攸铦为他写传,澄史,正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