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西岸美术馆”

cloud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浦江之滨的西岸美术馆2019年开馆即与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达成5年展陈合作项目,为此,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到了现场揭幕。应该说,西岸美术馆选择与蓬皮杜中心的合作是非常明智和具前瞻性的。作为一家创建于1977年的法国国家公共文化机构,蓬皮杜中心及其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着欧洲最丰富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全世界两个规模最大的同类馆藏之一。从历史上重要的艺术作品及文献到新近入馆的馆藏,蓬皮杜中心的收藏涵盖造型艺术、摄影、新媒体、图像艺术、实验电影、建筑和设计等广泛领域,拥有超过12万件作品,堪称20世纪及21世纪名副其实的艺术圣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4月下旬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和家人随意去转了转并观看了馆内正在举办的题为《万物的声音》(二)展览,160件展品全部为法国蓬皮杜中心博物馆提供,作品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1世纪近年100余年。与我而言,这些创作者基本是陌生的,仅有毕加索、达利极少数几位有所了解。坦白地说,这100多件现当代艺术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有何意境和内涵?我都不能看明白,尽管如此,还是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就当是一次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扫盲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方现当代艺术有哪些流派,各个流派之间的主要特征和区别又是什么?这些疑问在观展中不时会冒出来,回来后整理照片、查阅网上相关资料后,略微知道了一些皮毛,比如立体主义画派是毕加索与布拉克于1907年开创的,表现的是从多个视角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将物体的多个角度转移和拼凑到同一平面上,颠覆了曾经只是模仿现实的艺术,这恐怕也是因为摄影技术出现后逼迫出来的艺术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 世纪初,乔治·布拉克与巴勃罗·毕加索共同开始了一场图像与雕塑空间的深刻变革,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勒称之为“立体主义”。作为贯穿艺术史的主题,静物画成为了立体派画家偏爱的题材,它从一切形式限制中解放出来,催生了许多造型艺术的全新实验。</span></p> <p class="ql-block">巴勃罗.毕加索《含古代头像的静物》1925年</p> <p class="ql-block">乔治.布拉克《红色小圆桌》,(1939—1952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比如以萨尔瓦多.达利、勒内.马格里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品,深受佛洛依德理论影响,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画家常把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作品呈现神秘、荒诞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这个由面包和墨水瓶组成的不起眼的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的《催眠时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0年代,达利在完成了著名的《记忆的永恒》之后,萌发了创作超现实主义时钟的想法。在《催眠时钟》这件作品中,时间的测量由十二个墨水瓶来进行实体化表达,它们的依次排开是对时间轴线方向的借喻。《催眠时钟》由此将羽毛笔象征的文本概念与“可食用的美”结合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勒内.马格里特《双重秘密》,1927年</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罗伊《乡下的一天》,1932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上述的艺术流派作品外,展览中还有许多艺术家脑洞大开创作的奇形怪状、匪夷所思的画作,以及一些装置艺术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可穿戴的椅子》,1971年</p> <p class="ql-block">《大衣》,1962年</p> <p class="ql-block">《圩地》,2001年</p> <p class="ql-block">《一捆单簧管》,1976年</p> <p class="ql-block">《井盖》,1969年</p> <p class="ql-block">《放置在这里的任何物品都将会被销毁,V.I》,2007年</p> <p class="ql-block">《纽约,早晨06:00》,1995—2000年</p> <p class="ql-block">《镜子展位》,1988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这个展品是展馆中唯一有中国元素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泰奥·梅西耶这位法国艺术家在了解到,中国文人从8世纪开始就收集石头作为他们冥想的媒介后,构思了如下这件作品。《对世界的占有不是我的首要选择》(2009-2013 年),他自 2009 年开始收集水族馆的假石,去世界各地旅行时在水族馆商店购买,然后细心地展示它们。这些本该在玻璃缸中营造出一片水生环境错觉的家庭日常装饰品,通过对它们的移位,艺术家强调了这些模拟自然的合成树脂中所蕴含的强烈戏剧性和深刻的怀旧特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万物的声音》的联合策展人,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恩说,这次展览的目的是,给“到底何为艺术”这一现当代艺术中的核心问题提供最直接的现场。确实是这样的,以前认为艺术是绘画、雕塑、园林、盆景……,如今看这些展品,似乎是告诉你,一把椅子、一堆石头、几面镜子这些都可以是艺术品。呜呼哀哉,这些前卫、先锋、超现实艺术品,我这个门外汉至今看不出所以然来,没有美感、也难有兴趣。呵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