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吉安,赣江</p> 上一篇游记、文章写的是古城,邯郸,赵国。感谢美友们的厚爱,Thanks! 这次再聊聊吉安,中国江西的一座古城吧。 吉安,家母的故乡。 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一座南方小城。 春天的绵绵细雨中,故地重游,吉安。 笔者想揭开的是她的另一面,她自古以来的文风鼎胜、人杰地灵,文脉渊源流长。 先diss一下,大家一乐: 中国古代那些诗情画意、含义深远的古地名,岁月递嬗,悲乎,面目全非! 襄樊----襄阳,金陵----南京,长安----西安.....差强人意; 琅琊,兰陵,朝歌,牧野....如歌、如诗一样的名字,消失在何方? 当年因太过漂亮、英俊,披面具、潇洒作战的兰陵王,今日名称?‘枣庄王’? 徽州——黄山。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些许诗意,几分深情。今日呢? 广陵——扬州 。貌似扬州也可以接受,但是广陵的悠然,今何在? 《广陵散》千古传唱,一曲广陵天下知! 姑苏——苏州 。那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如果改成苏州,总是让人心里别扭一下。 虽然民意汹涌,宣武,崇文,就这样消失了...... 据网友们投票,最悲催的城市是,汝南,变成了,驻马店..... <p class="ql-block">赵云</p> 吾乃常山赵子龙! 自信满满,豪情万丈! 少年战将赵云,银枪白马,帅气阳刚,英姿勃勃;霸气冲天的一声断喝,对面敌将闻风丧胆,心跳,腿抖,几乎坠落马下。 子龙,偏偏颜值又是逆天的存在。代代相传的中国少男、少女们的英雄梦,女儿心;当年,异国他乡的朴槿惠姐姐,少女怀春,待字闺中之时,每每子龙出场,私心相许,面红心热..... 今日?俺是石家庄那个庄里出来的赵子龙! 对面敌将,估计笑倒在马下。 吉安,如何? 吉利,平安;凑合。平庸,中规中矩。她的古地名?庐陵! 江南望郡,锦绣庐陵!这才是诗情画意,这才能令人浮想联翩...... 江西自古以来重文厚教,文脉源远流长。小小的庐陵---吉安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庐陵被誉为“文章节义之乡”,清《江西通志》载:“庐陵文风盛于江右,人多儒雅。”那几颗最璀璨的星星,最顶尖的人物: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才子。后述。 中国人基本都了解,自隋朝启,唐朝以来正式施行的科举制度,终于打破了只有官僚阶层,士族门阀子弟才能为官的千年陋习,寒门庶子,社会底层的平民子弟,看到了阶层跃升的希望。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从此成为国家抡才大典。 每一次科举制大考,正如今天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全国高考,虽然一直被吐槽,各种小人的算计、阴谋.....仍然是公正性最强。 不论家庭出身,膏粱子弟还是草根小民,总算是可以一起平等的PK;关键是你本人是否才华横溢,是否足够优秀。 庐陵的考生们,成绩如何?回观历史,令人惊叹! 有唐以来,地级市的小小吉安府,不完全统计,涌现出17位状元,18位宰相。 居然出了3007名进士! 进士是什么概念?一般是三年一次全国性大考,唐朝一科取20---40人,宋代人数多一些, 200---400人,明、清,100---200人。请记住,这是全中国的录取人数! 按照一些学者的分类、评级:何为进士? 清华,北大的学子?貌似还是级别,水平不够;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的两院院士! 佼佼者,往往进入翰林院,未来的‘第三梯队’,储备人才。成绩中下的,起步就知县,今日的县长,正处级。 封建时代,科举是读书人入仕的最重要途径,是唯一的‘正途’;学而优则仕,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不二路径。 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最高学历’只是举人,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恨事。那些‘正途’出身,三甲进士的官员们,很多人庸庸碌碌,尸位素餐,内心里还是要在‘学历’上,‘鄙视’左大人一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了很多人才;也是弊病多多: 所有人,只有这一条独步桥;禁锢了思想,求变、创新。为何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迟迟未能产生,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p class="ql-block">花落谁家</p> <p class="ql-block">吉安状元楼</p> 博人眼球的是: 明朝居然有两科,两次, 状元 榜眼 探花 全中国前三名的桂冠,全部被吉安考生摘取!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创以来,从未有任何一座城市,甚至是江南这样的科举大省,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这简直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歌谣,道不尽古庐陵的文风鼎盛。 吉安,多少科举大族,簪缨世家,理学之邦,文章节义...... <p class="ql-block">吉安宾馆,太祖1965年回井冈山时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吉安宾馆夜景,此夜,赣江春雷滚滚</p> <p class="ql-block"> “日望赣江千帆过,夜观蜀口万灯明。”明代大学士,吉安人 解缙赋诗,感慨。</p> 问题来了,为什么小小的吉安府---也包括整个江西省,能够在历时千年的科举制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盛产‘学霸’,人才辈出?而且是批量产出?这应该是一些懂点历史,喜欢探究的朋友们的问题? 为何经济并不发达的江西,居然能够和富裕的江浙一带一拼?毕竟,如果饥寒交加,温饱都是问题,何谈读书,求学? 笔者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好大的题目,可以写一篇长长的、专业学术论文了。作为轻松、写意的美篇散文,还是尽量简短,自由,活泼一些的写一写吧。 首先,非常好的整体社会氛围:江西,她的母亲河---赣江,自南向北,贯穿全省,最终汇入万里长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纵观中国历史,除了清代太平天国战乱,基本上没有大的、残酷的战争发生在江西。 东晋时期,北方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唐代中后期北方有安史之乱,后来的北宋覆灭,南宋建立。南方相对比较安定,战乱很少。 北方移民大量南下,给曾经的蛮夷之地吉安,带来大量人口,很多人虽然是难民,本人的素质并不低;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隋朝起,南方的经济开始赶上并且超过北方。特别在进入宋代后,吉安开始在经济和文化上迅速崛起。 农耕文化,儒家传统在江西(当然包括吉安)传承深厚。基本温饱之后,重礼仪,讲节气;很自然的,崇文重教,读书,著述,讲学.....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尊重。 史传庐陵“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 “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 <p class="ql-block">白鹭洲书院,廊桥旧梦</p> <p class="ql-block">书院,课堂</p> 出了3000名进士的吉安,是不是那里的考生特别聪明,学霸众多?这没有科学的考证、论据。 但是,江西的学生,是出了名的勤勉、自律,学习刻苦。 记得当年笔者考大学时,就听说来自吉安贫困家庭的考生,经济拮据到别说肉菜,素菜都舍不得买。经常酱油拌饭,只求吃饱。苦读,终于如愿所偿,考上心仪的大学。 封建时代,榜上有名,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是那个年代,90%以上的家庭,实现阶层上升的唯一途径。岂能不拼命苦学? 那个年代最美的梦:状元及第,三甲进士,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吉安,只要肯学,不仅仅是你,全社会都在帮助你。 庐陵,耕读文化,崇文风尚,重视教育。 家族办学,乡贤办学,都坊办学,商人办学....各呈异彩。总有一款适合你。 只要你想读书,哪怕是家徒四壁,从家族到宗族、村镇,甚至县衙,学府......一定有人出面、相帮。 最要命的那个钱字?没有问题。必然会供你读书。遍地私塾,儒生前辈,琅琅诵读,多少莘莘学子从这里起步。 更重要的是,书院文化盛行。 吉安的书院数量从唐宋开始就一直领先于各省, 书院师资力量雄厚;中国有名的几大书院,吉安,榜上有名。包括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曾拜读、讲学于吉安。 曾经,全江西约有书院1000所,吉安就有170多所,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以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由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理学之风著于海内,先贤名人享誉天下;成为与白鹿洞、鹅湖、豫章齐名的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 <p class="ql-block">白鹭洲书院</p> <p class="ql-block">窗棂</p> <p class="ql-block">书院桥</p> 这些官方设立的书院,就是今日中国各地的‘重点高中’,而且是顶级标配: 优秀的师资,有些人本人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儒,最优秀的学者;刻苦,聪明,博学的同窗,学问的切磋中,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 一项事业,如果是官府,社会,民众同心,必可大成! 今天的淄博烧烤为何大火? 历史的长河中,吉安府人才济济,群星闪烁,让我们看看那几位最璀璨夺目的巨星。 <p class="ql-block">白鹭洲书院,文天祥雕像</p>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古传诵的诗句,千古敬仰的文天祥,一身正气,从容赴死。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日诗书文章,呼朋唤友,衣食丰厚,歌伎满堂。 原本是上流社会悠闲自在的日子,国家危难之时,他严厉自责,毁家纾难,以家资为军费,北上抗元。 官至南宋宰相,他明知南宋已经没有实力与元军抗衡,自己又是文官,完全可以不在第一线作战;仍旧不屈不挠,事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中华民族一直尊崇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 入元营谈判,兵败,逃脱,复战,终于再次被俘。蒙古皇帝忽必烈一来爱才,二是想收买人心,文天祥被囚禁在京师3年,多次劝降,甚至在最后时刻还收回处死文天祥的命令。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回应:“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 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坐地面向南方,从容就义。 明朝的大忠臣,于谦写到: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基辛格曾经写到(大意):中国为什么能够屹立世界5000年,多次危难,仍旧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民族,在她最危难的时候,总有一群最坚强的人在保护她...... <p class="ql-block">欧阳修</p> 他在政治上、文学上、史学上均有较高成就,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北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今天很多中学生也熟知的《醉翁亭记》,据说,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 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佳话。 <p class="ql-block">杨万里</p>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也是诚斋体创始人。 博学多才,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据说是作品最多的诗词大家。可惜很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很喜欢他的一些诗词: <p class="ql-block">毕竟西湖六月中,</p><p class="ql-block">风光不与四时同。 </p><p class="ql-block">接天莲叶无穷碧,</p><p class="ql-block">映日荷花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气堪悲未必然,</p><p class="ql-block">清寒正是可人天。</p> <p class="ql-block">编撰【永乐大典】的吉安人,解缙,明初三大才子之一,可叹结局悲惨。在朱棣的暗示,指使下,最后一餐,好酒好肉,大醉。被埋入雪中,冻死。</p> <p class="ql-block">青原山,阳明书院</p> <p class="ql-block">悟道,倡导‘知行合一’的王阳明</p> <p class="ql-block">家母曾经就读,阳明书院内,号称当年江西省最好的高中之一,国立13中。</p> <p class="ql-block">吉安,家母的故乡。虽然家道中落,书香门第传承;作为大姐的她,领头雁,姊妹兄弟5人,全部是大学毕业,还有研究生。这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放眼全中国,这样的家庭,也是罕见。</p> 一时在乡坊邻间,传为佳话。 当年的王阳明,也是在被贬之后,持续苦学、钻研学问,终于在江西悟道: 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一代开山、立业的大宗师。后世有学者甚至认为他足可以和孔子并立。 学者钱穆说: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底蕴。 读史使人明智。 读懂历史,展望未来。 也想给今日的‘老表’们提点建议:秉性忠厚,刻苦,自律,是你们的优点。同时,灵活变通,创新精神?甚至有点因循守旧? 上一个千年,3007名进士确实震撼古今;但是,环顾天下,最顶尖的人物呢?寥若晨星。 今日江西的莘莘学子们,在这一个千年中,如何作为? 应该好读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追求卓越,有格局,放眼世界,未来可期。 后人颂郑成功: 由秀才而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令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与今日年轻的学子们,共勉。 2023年5月21日星期日 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