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1958年青海.甘肃叛乱

至简

<h3><strong>作者:海西</strong></h3></br><h3>    在西北甘肃南部回族反革命叛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56年初,甘、青交界的少数民族中的反动分子组织武装开始叛乱。3月下旬,四川康定地区武装叛乱平定后,甘南地区形势开始紧张,步兵第11师33团两个营、一个山炮连会同师侦察连,奉兰州军区命令于6月11日从临夏进入甘南,与骑兵第一团,73团一同平叛。33团在战斗中,击毙回民暴徒298人,缴获枪支71支。</h3></br><h3>    1958年,甘南再度发生大规模武装叛乱,这次规模更大,参加叛乱的回族暴徒人数一度高达数万人。步兵第11师除炮兵305团外,全部进入甘南平叛。此时步兵第11师还指挥内卫第二团,成都军区145团,组成了第一指挥部,于1958年3月18日进入甘南,与第二指挥部的独立骑兵第一团和第三团一同平叛。至同年11月,基本平定叛乱.毙伤俘回族匪徒万余人。</h3></br><h3>    1958年8月,正当11师在甘南平叛时,临夏地区的回族反革命分子,乘临夏地区空虚,号召:“回族团结起来,打到**党”,于8月15日策动临夏、永靖、和政等96个乡叛乱,参加叛乱的人数相当多,仅东乡汪家集就有6129人。留守临夏的11师炮兵第305团,与师直属队和各团留守部队,在副师长王根发指挥下,分路出击,击退回族叛匪多次进攻。25日,步兵第134师奉命增援11师,两师组成临夏地区平叛临时指挥部,统一指挥11师305炮兵团、134师401团2个营、134师高炮营和临夏军区教导营、铁路公安第九团两个团以及临夏地区各县民兵大队,以汪家集为中心进行全面清剿。经过两个半月积极作战,部队迅速平息了叛乱,歼灭回敌10034人,其中击毙回族暴徒3268人,击伤2302人,俘虏1618人,捕获2846人.对于这些杀害共产党干部和人民,犯下累累反中国罪行的暴民,许多人被立即绑起来处决.这些杀害干部的匪徒终于得到应有下场.发生在西北甘肃等地的反革命暴乱被击溃和消灭!</h3></br><h3><strong>一、甘南青海叛乱</strong></h3></br><h3>    1958年的叛乱首先从甘南临潭县藏族中开始。据中国双拥网题为《平定青海及甘肃藏(回)区叛乱》一文中说:“在原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的策划下,与特务分子相勾结,向藏区派出代表煽动叛乱。叛乱首先发生于甘肃南部的临潭县。1958年3月18日,一小撮反动分子在车巴沟、扎尕那纠集在一起,组成反动武装,狂叫要“赶走共产党,消灭解放军,不要人民政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反动分子为骨干,很快裹胁不少群众参加,发展到29000余人,枪17000余枝。4月18日,在青海省以黄南州原州长夏日仓、海南州原政协副主席占德尔为首的煽动策划下,也发动叛乱。至6月上旬,已波及到循化、同仁、尖扎、泽库、蒙旗、共和、忠德、贵南、同德、兴海等10个县,形成解放以后人数最多,活动最猖獗的一次叛乱。公然提出要建立“大藏旗王国”。叛匪活动十分疯狂残暴,大肆屠杀我各族干部、积极分子和不愿意参加叛乱的群众。抢劫贸易公司,烧毁房屋,破坏交通,围攻州、县政府,攻击机关守点分队。叛乱分子是落后的(武器装备、斗争艺术、文化素养等各方面)部落武装,可是它有长期武装斗争的经验,有美、蒋特务的支持,经过了长期准备,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和极大的残暴性。该区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又有其生存和活动能力,使叛匪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所以我难以集中兵力聚歼,导致了平叛斗争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叛乱分子利用一切可以欺骗群众的口号,打着“保族”、“保教”的幌子进行欺骗宣传,达到反革命叛乱的目的。导致了平叛斗争既是阶级斗争,又要执行民族政策;既要坚持军事打击,又要做好争取群众的工作。</h3></br><h3>    兰州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出动了28个步兵团和骑兵团,29个民兵连,工兵团,3个汽车团及其他特种兵和保障分队,在空军配合下,投入平叛作战。</h3></br><h3>    对甘南地区的叛匪的作战,以甘肃省军区、甘南军分区为主,先后调集骑1师,步兵第11师、62师,独立步兵1团、2团,骑兵1、3团,甘南、临夏、岷县民兵,及32个地方武装民兵连参战。</h3></br><h3>    在1958年3月至8月的初期平叛作战阶段,首先选择气焰嚣张,最反动而破坏性又最大的大股叛匪,给以坚决的军事打击。甘南军分区于4月2日集中骑兵1、3团(欠1个连)又1个步兵连,选准阿木去乎叛匪作为合围攻击目标。攻击前,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张贴布告,散发宣传品,揭露事实真相,教育群众,并向匪首去信劝降。当其拒绝后发起攻击,一举歼敌1500余人。随即转用兵力,给买务地区叛匪以猛烈一击。附近札油、卜拉、卡家等叛乱武装畏歼,各自散逃回本部落。在武装打击的同时,释放经过教育的俘虏,去揭露叛匪真相,宣传党和我军的政策,促其叛众缴械投降。卡拉加木关头人尕日藏被释放后,先后争取180余人投降。上述地区的叛乱武装遭我打击后,5天内有44个村子的叛众全部归降。经过札尕那、那木去乎、买务、卡赛沟、结买龙卡、南木他、可生托落滩等战斗,基本上歼灭了甘南地区的大股叛乱武装。</h3></br><h3>    在青海地区,以青海省军区、55师为主,组成青南前线指挥 部、果洛指挥部、玉树指挥部等。以163师3个团,134师401、402团,果西骑兵1、2、3团,果洛指挥所步骑大队,骑1师3团,黄南支队及地方武装、民兵、民警等参加作战。</h3></br><h3>    1958年4月25日,集中163团(欠第3营),165团、炮兵306团混合炮兵营,首战循化,将这股叛乱武装3000余人全部歼灭,使黄南叛乱武装受到震惊。随即乘胜进军同仁,将策划叛乱的中心据点棗隆务寺包围,迫使匪首夏日仓缴械投降。两战胜利,已叛或未叛之小股武装,有的龟缩动摇,有的潜逃溃散。平叛部队乘胜进到泽库、蒙旗、尖札等县,发动群众,收缴枪械,捕捉反、坏分子。3个月的连续斗争,平息了黄南叛乱武装集团。从7月11日开始转兵同德。股匪惧歼,逃向居布林,聚众5000余人。青南前指令步骑大队机动诱敌,以163团(欠3营)待机合围,于7月31日全歼该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使同德、贵南集股叛乱武装被基本消灭。7月31日,集中主力6个团,采用分进合围,多路合围的战法,歼灭了兴海东南部的集股叛乱武装7000余人。</h3></br><h3>    人民空军也出动了航空兵参战,担任侦察敌情,运输补给,和必要的轰炸扫射,到1958年底,共出动飞机486架次,有效地支援了地面作战。</h3></br><h3>    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是平叛作战的中期阶段。叛乱武装遭受连续打击以后,迅速改变策略。由集中化分散,变大股为小股,转区域据守为到处流窜。冬季趁平叛部队休整,又回窜集中,煽众再叛,以扩大势力。鉴于我军声威,群众觉悟日益提高,顽固的叛匪处于孤立、恐慌、动摇状态。投降又顾虑罪恶大、血债大、怕杀、斗和劳改。</h3></br><h3>    兰州军区及时指示各部队,由集中打击改为分区反复清剿。以师或军分区为基础,组成地区指挥部,分区划片,包干负责。入冬前,青海和甘南地区继续打击成股之敌,仅青南前指所属部队,又作战百余次,歼敌7755名。同时又大力开展政治争取,发动群众。宣传"四不"(不杀、不关、不判、不斗)政策,执行"四不"政策,对叛乱武装造成军事打击和群众运动两面夹击,造成"战必死,降有生"的局面。</h3></br><h3>    1959年开春后,对重新集股和漏网之敌进行打击。甘南地区集中兵力,对凭借光盖山有利地形垂死挣扎的大苏奴、桑周为首的400余人,进行合围和清剿。持续2个多月,战斗17次,歼敌175名。由于群众发动起来了,叛匪生活资料、情报来源断绝。遂以煮皮袄、牛皮充饥。在此有利时机,平叛部队便发动群众去招降。群众中形成亲招亲、邻招邻,父母招儿子、妻子招丈夫的局面。20天内有550余人次上山,招回90余人,对劝降者一律按"四不"政策办事。两面夹击使叛匪陷入绝境,最后以大、小苏奴,桑周为首的200余叛乱武装全部投降。在青海重点清剿青南地区的同时,第134师400团、工兵营、通信营及炮兵541团抽组之混合炮营,于7月3日开始,对玉树地区集股叛乱武装进行清剿,至12月6日止,战斗148次,歼敌9556人。胜利后,除留少数连队常驻清剿外,其余部队撤回休整。……在青海和甘南地区平叛作战中,至1961年底统计,共歼灭叛匪160189名,毙、俘美蒋空投特务18名。缴获各种枪81345枝(挺),炮4门,电台8部,彻底平息了甘南、临夏、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32个县的叛乱,并达到了净化要求(无10人以上的股匪)。”</h3></br><h3>    甘南、青海的叛乱发生后,步兵第11师还指挥内卫第二团和成都军区145团,组成了第一指挥部。成都军区145团,于1958年3月18日进入甘南,与第二指挥部的独立骑兵第一团和第三团一同平叛。1958年6月11日,步兵第11师33团两个营、一个山炮连会同师侦察连,奉兰州军区命令从临夏进入甘南,与骑兵第一团,73团一同平叛。</h3></br><h3><strong>二、平叛和绥靖</strong></h3></br><h3>    1958年8月,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专题讨论反封建特权问题。期间临夏地区广河、东乡县部分乡村发生叛乱,会上将临夏宗教上层人士马绍文、马进成、马孝、马国忠、马国仓、马国成、卡明才、马国斌、马福功等24人,以策动反革命叛乱罪名被逮捕、判刑。</h3></br><h3>    从9月1日开始,各县召开‘阿訇会’,会议持续一月之久,主要内容是宗教改革和反封建特权,实际上是批判宗教制度和宗教信仰。采用‘揭盖子’、‘挖根子’等办法,揭发出一批有‘反革命罪行’的宗教人士,进行批判斗争,并逮捕了一批。这时候,所有清真寺、拱北已被强行关闭。阿訇绝大多数被逮捕法办,满拉被遣散,房屋被大队、生产队占用,作为办公室、保管室或库房等,有的作为牲口饲养圈。</h3></br><h3>    关于平叛和反封建斗争扩大化的问题,《广河县志》记载:“8月31日,全县共捕获、打死打伤885名,投降者133名。9月1日,县委召开有460多人参加的‘阿訇会’,会议持续一月之久,采用‘揭盖子’、‘挖根子’等办法,揭发出一批有‘反革命罪行’的宗教人士,进行批判斗争,并逮捕了一批。……10月4日,平叛工作基本结束。平叛有严重扩大化,自9月12日至10月4日,全县共捕办‘反革命犯’2413人。县委成立‘反革命财产没收处理委员会’,负责没收和处理‘反革命分子’个人财产和有关拱北、清真寺的财产。10月7日,在全县城乡深入开展以反封建特权和反封建剥削为中心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累计出现大字报90142张,斗争严重扩大化,大批宗教界人士受到冲击迫害,清真寺被关闭、拆毁。……10月22日,经州委批准,广河县人民委员会以‘反革命匪首’撤销原县长马国忠的一切职务。”[①]</h3></br><h3>    《东乡族自治县志》记载:“1958年8月东乡县部分地区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9月叛乱平息。11月7日至月底,管押叛乱人员2456名,经审查,释放702名,判刑954名,依法管制271名,劳动教养45名,死亡8名,管押76名。因平叛扩大化影响,审判工作也存在扩大化问题。”“1959年对1958年叛乱问题进行复查,错捕的有309名,可捕与不可捕的1134名,复查后释放2252名(包括集训后释的1413名)。……1983年全面复查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遗留问题。经过复查,依法裁定宣告无罪的3737人,维持原判的225人。”[②]</h3></br><h3>     《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记载:“1958年8月,召开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期间,临夏地区广河、东乡县部分乡村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对与会的临夏宗教上层人士马绍文、马进成、马孝等24人策动反革命叛乱被逮捕、判刑。1972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临夏州组织力量专案复查。1978年9月7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对1958年反革命叛乱问题复查处理意见的批复认定:马国忠、马国仓、马国成、卡明才、马国斌、马福功六人为广河、东乡地区反革命武装叛乱的主谋策划者,定为反革命分子;赵子文等六人参与叛乱问题予以否定,恢复其名誉。1979年,省革命委员会批复马绍文、马进成、马孝等12人参加叛乱问题予以否定,恢复其名誉,均按有关规定落实政策。对涉及平叛扩大化问题,于1959年底至1972年,集中进行了三次复查清理。1982年,根据中共甘肃省委文件精神,再次全面进行清理,除对马国斌、马国珍等27人维持原判外,其余涉及人员一律予以否定或宣布平反。</h3></br><h3>     1958年8月,叛乱平息后,接着开展的以宗教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为内容的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但是1959至1962年,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对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中捕判的案件进行复查、清理、改判、释放16849人,但对释放人员中的大部分按‘叛匪释放犯’对待,其家属仍蒙受‘叛属’、‘反属’待遇。1972年11月依据中央部署精神,分期分批,历时15个月,清理涉及参叛的20830人的案件,其中平反19112人,占清理总数的91.7%。1982年,又一次认真复查,除维持原判181人外,对战场打死的1074人、下落不明21人分别作了处理,其余均颁发平反证明书、裁定书,并发放冤狱补助费22万元。</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