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吾兄弟仨,就我能小酌一杯,不是遗传,父母皆不能,全是儿时拜神赐的福。</p><p class="ql-block"> 乡下每逢年节,都要拜神,俗话讲:先敬神后敬人。祖宗要拜,庙里的菩萨要拜,还有社坛、三岔路口、榕树头等各路神仙也要拜,祭品丰富多彩,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祭品,最为丰盛的首推春节,鸡、鹅、猪、鱼一齐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年糕,年卅晚(团年)要拜,年初二(开年)要拜,中秋和端午次之,端午有鸭,粽子,中秋有鸡,月饼,其他如“二月二”,“三月三”等,就简单多了,除了应节的糕点外,加一副三牲(两个手指头宽的一条猪肉),但有一个共同点,凡拜神必有酒,酒壶陶制,祭祀专用,最多可装2~3两酒,三个酒杯,拇指头大,三双筷子。拜祭顺序是先外后内,把外面众神拜完,再回到家里拜祖先,走过场都要个把小时,虔诚的时间就更长。</p><p class="ql-block"> 那时物质匮乏,一年到头没几天</p><p class="ql-block">“知肉味”,望着已煮熟的香喷喷的美味佳肴,垂涎欲滴,但神没拜完,饭是绝对不能开的。谁去拜?父亲只顾农活,不谙家务,指望不了;母亲难得年节有空收拾一下衣被杂物,等她忙完,猫都睡了;哥害羞,出不了场,唯有我了。为了早点吃到肴,自动请缨,妈半信半疑,当堂面试,祭品怎样摆?神怎么禀?我生性好奇,从小跟在母亲后面,怎样拜怎么禀记得八九不离十,可以出祭。</p><p class="ql-block"> 在母亲的帮助下,把祭品准备好,放在一个特制的篮子里,让哥帮忙抬着去(后来弟大了,多数是弟弟陪我去),每到一神仙处,有条不紊地把祭品摆好,斟上酒,点燃香,然后双手合十,跪在地上,三叩三拜,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呼唤神仙雅名,祈求保佑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兴旺发达,万事如意等,一个小毛孩,在众目睽睽之下,拜祭得像模像样,羡煞旁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环节,故事引出来了,一般程序,就是“烧宝”和“奠酒”,宝(纸)烧完了,再把酒杯里的酒洒在地上敬神。我心想,酒洒在地上就算神仙喝,不如我代神仙喝了。之前没喝过酒,不知酒为何物,用舌头舔了一下,没太多感觉,一小杯下去,没事,就是脸有点发烫。</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二往,从开始一小杯到后来两三杯,再到后来把神拜完,那壶酒也就喝完了,拜神把自己拜成酒童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从网上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