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修道杂交稻 万家食粮中国粮——悼念袁隆平爷爷

贺燕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早起来刷抖音,刷到2009年袁隆平院士来到双峰指导粮食生产,并受聘为双峰县粮食生产首席顾问,一时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两年前的今天,2021年5月22日下午13点07分,袁爷爷离我们而去,从此田间地头再也看不见那个佝偻而黢黑的身影,再也听不到那“两个梦想”的豪言壮语。</p><p class="ql-block">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是不知道饥饿的滋味。</p><p class="ql-block">70年代末期,我读小学。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揭起锅盖,拿起饭团就吃,越嚼越甜,越嚼越香;但往往锅里只有一小片牢牢粘住的的锅巴。如果你要问我吃过的最香的饭,是我在六七岁时,有次趁父母去出工的时候,偷偷地拿锅炒饭吃:用筷子头沾一粒绿豆大的油,把饭炒香,再放点辣酱伴炒,简直是天下美味。我家五口人,只有父母两个人能挣工分,年底按工分分粮,总是不够。每年都要借粮,每年都要还粮,年年借,年年还,还有父母长长的叹息。</p><p class="ql-block">大概是82年,田地分到家了。父亲不知道从哪里买来几两种子,像宝贝一样种在秧田。4月底插田,父亲叫我去插这“宝贝秧”,反复告诉我要插成八六寸,就是八寸的行距,六寸的间距,而且每一兜只插一根。插田的时候,好多人围过来看,对我指指点点,说我是书呆子,田都不会插,插得太少了,又插得太稀了,还说没有收成之类的话。我的脸都红了。一个月之后,禾苗发蘖比其它稻子都要好,我看见父亲长长地舒了口气。等到稻子弯腰黄了的时候,我拿镰刀把量过,一个半刀把长,比其它的稻子要子实得多。邻居就问父亲要多留些种子,父亲说不能留种,被邻居们记恨小气。慢慢地我知道这是杂交水稻,是一个叫袁隆平的人发明的。</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饿肚子的时代就结束了。现在我吃饭还有一个习惯:饭中如果有一粒没有脱壳的谷子,我会熟练地用舌头把米剥出来吃掉;掉了饭粒在桌子上,一定会夹起来吃掉。也许是饿怕了,也许是怕天打雷劈,这是奶奶从小告诉我的。</p><p class="ql-block">94年参加工作,来到一个偏远的山区。那时的学生都是自己带米来学校蒸中饭。有一个学生的碗里总是有红薯,而我又喜欢吃蒸红薯,就偷偷地把学生的红薯吃掉。下午放学时就有学生跟我说,有人中午没有吃饭。我就去调查,学生跟我说他的红薯被别人偷吃了,而他父母只允许他带一小半大米,红薯是他的主粮。我惊慌失措,马上把我刚买的方便面给他,他就那么干吃,还吃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中国人能吃饱饭,靠“两平”:邓小平实行了改革开放,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不仅仅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亚非拉广大落后地区也靠杂交水稻养活了更多的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的时代不会再有;“大庇天下饿士俱欢颜”,天堂里的袁爷爷应该笑呵呵地在看。</p><p class="ql-block">国士无双,一路走好!在袁爷爷去世两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悼念我最敬爱的袁爷爷。</p>